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来源: 《外国教育史》   0人参与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历史即将进入一个转折时期。沙皇的反动专制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使农民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也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不仅激起农民强烈的反抗,各阶层居民都纷纷起来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五十年代中期,要求废除农奴制度的声浪日益高涨。到六十年代初,则已形成一个强大的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社会运动。教育运动是当时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参加这一运动的有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几乎都程度不同地投身于各种实际改革活动并在各种刊物上广泛开展了有关教育问题和教育改革的讨论。这些代表人物大致可分为三派:资产阶级自由派,资产阶级民主派和革命民主主义派。他们的观点、立场不同,因而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态度和在教育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资产阶级自由派也表示反对农奴制度,要求改革农奴制教育,但他们的要求极不彻底,他们希望沙皇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废除农奴制,并对教育进行一些改革。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废除农奴制度,他们特别反对机械抄袭外国教育制度和盲目崇拜外国教育理论;主张男女教育平权,主张各阶层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革命民主主义者是最进步最彻底的一派,他们明确提出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彻底摧毁农奴制度,建立理想的符合人民需要的政权;要求实现教育民主化,培养为反农奴制而斗争的战士和建立合理社会的新人。

革命民主主义者最初的代表,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柏林斯基(BTSenuucHn18111848)和赫尔岑(ANTepueu18121870)。六十年代的代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HrLIepHbIIIIeBCKHn18281889)和杜布洛留波夫(H.AI106poJn060B18361861)。车尔尼雪夫斯基集中了柏林斯基、赫尔岑和杜布洛留波夫思想中最先进的部分并加以发展,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最杰出的代表。革命民主主义者反映俄国广大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希望把广泛的农民起义发展成为有组织的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政府,彻底消灭农奴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革命民主主义者希望通过农民村社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是空想的、不可能实现的。但他们主张暴力革命论,坚决要求推翻沙皇政府,彻底消灭农奴专制制度,当时在俄国,这是最激进最革命的思潮。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俄国广泛开展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运动。车尔尼雪夫斯基也积极投身于这场运动。革命民主主义者把这一教育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农奴教育制度,他们明确提出要彻底废除农奴教育制度,建立新的符合他们理想的教育制度。

他们在揭露和批判沙皇政府的反动教育政策和腐朽落后的农奴教育制度后指出,农奴制度不可能使俄国学校教育得到发展,改变社会和物质状况是使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只有夺取政权之后,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真正人民的教育才能普遍地发展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谁要是不享受政治上的权力,谁就不能免于被压迫,就是说,免于贫穷,免于愚昧无知。”

也正是在揭露和批判沙皇反动教育政策和专制农奴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革命民主义者提出通过教育培养新人的要求。他们认为,这种新人就是能够坚决跟腐朽的农奴制度和沙皇反动统治作斗争,并积极投身于新的社会事业的勇敢战士。车尔尼雪夫斯基着重提到这种新人必须在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在坚决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中去锻炼培养。

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明确规定了新人应具备的条件:在智力上要以多方面的知识武装头脑,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来发展思考力、理解力、判断力;在道德品质上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关心人类的未来,关心劳动者,善于提出崇高的目的并为此目的而进行斗争;在身体方面,要尽力发展体质增进健康,使整个有机体能够得到自然的和谐的发展。革命民主主义者肯定,在新人的培养上,在发展新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品质上,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他们所以非常重视教育的原因。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教育见解,大大超出当时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教育思想。用革命手段彻底变革旧教育制度,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中,唯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明确地提了出来。

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是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对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1840年,乌申斯基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8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846年在一所法政专门学校代理教授。1848年西欧革命运动遭到镇压,沙皇政府更加走向反动。由于乌中斯基断然拒绝课前送审讲授提纲的规定,不得不于1849年离开学校。在生活的逼迫下,乌申斯基只好到别的机构当一名下级职员。从此也开始了他的教育理论活动,在《同时代人》等杂志上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参加教育问题的讨论。

1854年乌申斯基到一个孤儿院当俄语教师,不久又担任孤儿院的监督(帝俄时代的学校行政职街,位于校长之上)1860年改任斯莫尔尼女子学校监督。斯莫尔尼女校的工作,更加激起他对教育问题的兴趣。从1857年开始,他又相继写了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和初等学校的课本,1857年至1858年间发表了《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等文章,1860年写了《劳动的心理和教育的意义》,1861年编写、出版了俄语课本《儿童世界》。

1860年起他还兼任《教育部公报》编辑工作,对刊物的编辑方针做了大的改变,一些具有进步性和适应实际需要的文章也能在这个刊物上发表。

在短短的三年(18591861)时间里,乌申斯基对斯莫尔尼女子学校进行了大的改革。合并了原来分立的贵族女子部和市民女子部,取消了学生之间的等级隔离状态;改行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自然科学的教学科目,采用实物教学,对一些学科还开始进行实验;要求在校内不要用法语讲话,课堂上一律改用俄语教学。乌申斯基还增设了两年制(原来七年,再延长两年)的师范班。增设了教育学、教学法,并组织教育实习。这是俄国第一所培养女教师的学校,为俄国女子师范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乌申斯基对斯莫尔尼女校的改革,使当局大为不满,1862年沙俄政府以派遣出国考察女子师范教育和编写教科书为名,解除了乌申斯基在斯莫尔尼女校的领导职务。

在国外,乌申斯基对好几个国家的教育进行了参观访问。并写出了《瑞士教育参观记》(1862),《祖国语言》(教科书,1864),还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搜集好了第三卷材料)

乌申斯基于1867年回国,1870年,因患肺结核病去世。

一、论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则

乌申斯基在其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中都重视民族性原则。关于民族性原则,在俄国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见解而有不同的解释和认识。早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沙皇尼古拉政府的教育部长乌瓦洛夫捏造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官方民族性的谬论:沙皇制度、农奴制和东正教是符合俄国的民族性的,是俄国存在的基本条件,教育必须遵循这一“三位一体”的民族性原则。显然,这一官方民族性的谬论,完全是为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服务的。

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在揭露沙皇民族性的本质时,也提出了民族性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民族性是以保护广大劳动群众的权利,并使俄罗斯民族从沙皇农奴制统治下得到解放和发展为出发点的,是革命的、进步的。

乌申斯基更加重视和强调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他把民族性作为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他提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一方面也是对官方民族性的反驳,另一方面更是对沙俄农奴教育制度根本无视民族特点而一味膜拜外国恶习的抗议。

从其民主观点出发,乌申斯基要求对俄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使更多的人能受到较为实际有用的教育。但是他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俄国农奴教育制度,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他所以坚决对斯莫尔尼女子学校进行一些切合实际需要的改革,就是在这一基本思想支配下进行的。

乌申斯基一再强调要进一步改革俄国教育,使之适应于俄国社会的需要和符合俄罗斯民族的特点。这是他改革俄国教育的主导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它的人民最喜爱的瑰丽的语言。这些特点和传统,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随着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递而传递,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人民最喜爱的本民族语言,便是这个民族完整的创造,“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也是在“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他承认,一个民族的教育经验可以成为各民族的宝贵遗产,然而,正如同各民族的语言又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样,“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和“特殊的教育体系”。乌申斯基反复强调这一见解有其深刻历史的和阶级的根源,因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自“神圣同盟”形成以后,沙皇俄国的教育,受西欧各国教育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几乎为普鲁士德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际措施所左右。当时的社会风尚是,俄国的贵族十分仰慕西欧贵族的生活方式,崇尚法语,上层贵族之间以讲法语为荣,贵族学校的课堂上根本不讲俄语,用法语讲课被视为理所当然。乌申斯基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特别强调并重视教育的民族性原则,把民族性作为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与教育的民族性受到同等重视的还有“祖国语言”。他认为祖国语言和民族性一样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和意义。

《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和《祖国语言》,可以说是乌申斯基教育理论的基石。

乌申斯基也承认,教育是有其普遍的规律性(即“共同的基础”)的,但是当教育成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一个重要“生活因素”之后,这种教育,又必然要按照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特殊的道路去发展,成为有自己特点的教育体系,这反映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性,也显示了教育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学习别国的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抄袭其他民族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取的。他认为,完全按照别人的办法不可能培养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来。乌申斯基的结论是“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自力更生”,绝不能完全依赖他人。

同时,乌申斯基还强调,必须用祖国语言进行教育和教学。祖国语言包含着本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的特征。它把各族人民都联结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整体。同时,祖国语言又是最伟大的人民的导师。早在没有学校,没有书籍以前,它就在教导着人民,并一直在继续教导着人民。用祖国语言,不但能教得很快、很容易,而且还能教得很多,这是任何别的语言都不能做到的。

因此,乌申斯基特别强调,必须制定完全符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必须重视首先使用本民族语进行教学。这是有其针对性的,他是直接针对当时俄国贵族的腐朽教育制度而提出来的。可见,乌申斯基强调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和重视祖国语言的教学,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同时也应看到,乌申斯基的民族性原则中,又包含有民族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的成分。

二、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在乌申斯基全部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明确提出,教学理论就是关于教学的科学。在教学理论问题中,他提出并论证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及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1.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步骤

乌申斯基对教学本身作了深入研究。他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包含着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因此,他认为教学过程既包括着教师的活动,也包括着学生的活动。这也正如他自己所阐述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意志作用过程。它既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从事严肃而艰巨的独立劳动,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也要求教师很好地领导这一独立劳动,并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智力劳动,但也必须要尽可能地去考虑学生的兴趣。他认为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乌申斯基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见解是很正确的。这一见解是与他的心理学观点紧密联系的。

正是从教与学这一不可缺少、不可分离的关系出发,乌申斯基进而提出了教学过程的阶段和步骤的见解。他确定,教学的过程要经过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感受,进而构成关于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概念。这里包含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教师或者用语言的形式,或者把事物的对象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事物、现象;第二个步骤,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已经获得的关于事物或现象的形象(观念)加以互相区分、对照、辨别、比较,从而形成关于对象、现象的初步概念;第三个步骤,是由教师对于这些概念加以补充讲解、说明,特别是要指出它的主要和次要的特征,并使概念系统化。

第二个阶段,是在学生参加下,教师对他所讲授的教材做出概括,并让学生进行适当作业以巩固所获得的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很清楚,这一教学过程本身,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也是意志作用过程,它能够让学生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实现。这一教学过程的阶段、步骤既要求教师、学生以自觉积极的态度投入于教学活动,也要求尽可能生动直观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还要求能彻底牢固地传授和掌握知识,最后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熟练技巧。

2.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乌申斯基特别强调,教学理论既然是教学的科学,那么,教学本身也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之上。他认为教学必须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如果教学理论不是建立在心理学之上,它就不能成为科学。他确认心理学应该是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源泉。而心理学又是建立在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的。因此,也完全可以说,教学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和生理学及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的。

《人是教育的对象》可以说是乌申斯基的一部教育心理学。乌申斯基的心理学与赫尔巴特的形而上学的观念的心理学不同。赫尔巴特所要研究的实际上是超越于具体时间、空间之外的抽象的人的心理。乌申斯基所要研究的则是存在于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人的心理。乌申斯基把人的心理理解为处于生物发展最高阶段的、作为社会生物的人所特有的精神过程的统一。他把整个神经系统中枢——人脑看作心理过程的器官,这比赫尔巴特把抽象的唯心的观念作为心理活动的基础的观点,要正确得多,更具有唯物的特性。

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乌申斯基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心理学、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原理组织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本性及其特点,要求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乌申斯基强调“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面的了解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即考虑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能,是正确地组织全部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条件,而正确地组织教学,则有赖于教师对儿童的意志、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确了解及其在教学过程的正确利用。

意志。乌申斯基认为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意志过程。学习是要以意志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或缺乏坚强的意志,那就很难克服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意志。同时他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考虑儿童的兴趣。但完全从兴趣出发不能培养儿童的意志,那就是说,对于那些应该学习的东西,即使学生暂时没有兴趣,也还要学习。当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并设法引起学习的兴趣。

和意志相联系的是注意。乌申斯基认为注意对于教学活动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他把注意比作外界事物进入人的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东西,都必须首先通过这个门户。这还强调,注意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成效的大小,与学习时的注意程度有直接关系。同时,注意还是教育应有的对象。教师必须培养儿童的注意力,使之不仅能集中注意于他感兴趣的地方,同时也使他能积极地集中注意于暂时还不感兴趣的东西。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有消极的注意和积极的注意两种,教师应逐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积极注意,以便减少消极的注意。因为积极注意是人掌握对象而不是对象掌握人,学习显得更主动。

和注意相联系的是记忆。记忆的作用就在于要把过去感受的印象保存起来。乌申斯基认为记忆也是教学的基础。他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增强儿童的记忆,道德使他有能够记忆的信心。在发展人的记忆中,意志和注意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习惯和巩固某些记忆,复习也是很重要的。“复习是学习之母”,复习可以恢复遗忘,更可以预防遗忘。

思维。乌申斯基认为,思维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思想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使儿童对于各种事物加以分析、比较,找出主要的和次要的,把已学的和正在学习的加以联系、对比等,这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强、扩大儿童的思路、丰富儿童的语言。这样,乌申斯基又把思维和语言紧密的配合起来。这也是乌申斯基所以特别重视本族语教学,并把本族语教学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的原因之一。

可见,乌申斯基不仅强调要把心理学作为整个教学理论的基础,而且还要求把心理学作为建立教学过程的重要基础。在他看来,教学过程必须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和心理的特点,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只有当教育和教学能够适应儿童的自然,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当教师具有关于人的本性(心理过程)的全面的知识时,才可以从人的本性中找到如何正确地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重视、强调教育、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学生身体的发展水平,特别是适应学生的本性的观点,也就是乌申斯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3.教学任务

在对待教学任务问题的看法上,十九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论点:“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前者强调用古典学科发展学生的思维、推理、判断等能力;后者强调用自然科学学科、现代语及历史等社会科学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前者忽视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后者忽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乌申斯基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带有片面性。他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等重要。因此,他要求一方面要保证以必要的知识武装学生,同时另一方面,必须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乌申斯基认为必须给予学生以关于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本族语、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各学科及现代外国语,是必须要教授的,同时也不否认古典语(拉丁文、希腊文)在一定部门的学术研究上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乌申斯基既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教育尽可能反映现实生活,重视用本族语(祖国语言)进行教学,又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强调教学与教育的结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信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教学原则

在揭示教学过程本质的基础上,乌申斯基进而论述了教学原则。

乌申斯基重视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积极地理解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这就要求教材本身是“明晰”的,教师传授知识也是“清楚”的,以及学生在掌握教材时要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乌申斯基认为学生的“独立性”在自觉掌握知识方面有重大意义。学生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在从不知到知的道路上克服某种困难,以增强他们的意向和毅力。教师应教会学生自觉地掌握教材,使之善于从教材中找出主要的和主导的思想,并特别注意对它的基本原理能够逻辑严密地进行表述。乌申斯基指出,判断知识质量应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为依据,而不应以他们是否会背诵为标准。乌申斯基还提出,在教学时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又要发展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技能,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可缺少的。

乌申斯基认为要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还应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原则,首先必须按照学科的体系讲授科学的基础知识。他正确指出,一味迷恋于各种事实而不进行任何系统和概括,或一味迷恋于系统和概括而又没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教学,都是片面的。教学开始时,可以讲一些不连贯的自然界的事物,然后对它们进行比较,最后要尽可能从这些细节中综合出一个系统。根据教学连贯性原则,乌申斯基提出在教学时应做到“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等等。因为认识发展的过程要求人们从具体的现象开始,然后进入到抽象。教材也必须先积累各种各样材料,然后形成完整体系,最后达到逻辑、哲学原理的抽象。此外,他还提出,要实现连贯性原则,建立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各种相应的制度,如定期招生等等,也是很必要的。

直观性原则在乌申基教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看来,直观教学,并不是以抽象的观念和文字为基础,而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的。这是从具体到抽象不可缺少的条件。他把直观性看成保证学生获得牢固而有充分价值的知识的条件之一。他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他说:“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为使直观性教学原则能很好实现,他主张要通过自然界的对象(实际事物)和利用模型、图画、图片以及其他反映对象和现象的直观教具。他认为直观教具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但应用这些实物和教具,必须根据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年龄等条件来决定。一般说来,学生年龄越小越应广泛使用直观性。但同时他又提醒教师不要过分迷恋于直观性,必须注意使教学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要深入掌握知识必须重视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强调,除了真正领悟了东西以外,不要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任何东西。他很重视复习、练习对巩固知识的作用,他认为自觉的积极性是复习的基础。复习的主要任务不是在记忆中再现已经忘记了的东西,而是预防遗忘。乌申斯基把复习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复习在于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东西,看已经看过的,听已经听过的,从而使感觉的痕迹更加深化。积极的复习,不是要学生去感知外界的印象,而是要独立地自己再现以前所感知的各种表象痕迹,如在复习功课时,把书本合起来,努力凭记忆念出来。乌申斯基更重视积极的复习,确信积极的复习比消极的复习的效果更好,因为它更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应经常组织复习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发展其独立的工作能力。

5.教科书编写工作

乌申斯基很重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为初等学校所编写的《儿童世界》和《祖国语言》两部教科书在俄国影响很大,许多教师采用它们作为向儿童讲授自然、地理和俄语的教本。《祖国语言》先后出版了一百五十多版。他认为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是科学的,要选用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事实的材料。这些材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有助于教育性教学。同时教材的内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年龄特点和理解的能力等。这些见解也是正确的。

此外,乌申斯基对班级上课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对上课的结构、类型以及教学方法,都有详尽论述。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教育经验的更加丰富,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再加上乌申斯基本人的努力钻研、探讨,使其对教学理论的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尤其对教学原则的论述,比他的先驱者如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并未接触过夸美纽斯的著作)、裴斯塔洛齐等人,吏丰富具体,也更全面正确。这是应该给以充分肯定的。

三、论教师及师资培养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工作和作用,都给以很高评价。他认为教师既是人类历史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又是那些遗产的保护者和传递者。同时,他还认为一个好的教师,经常要和愚昧、罪恶作斗争。因此,教师应培养、教育学生决心去从事期待着他的进步的斗争。

乌申斯基认为,学校在对人的教育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而教师则是学校的主要人物,一切取决于教师。他说,“无论有什么样的规程和教学大纲,无论学校设有什么样的机构,不管有考虑得多么周密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但是乌申斯基强调指出,教师要起到应起的作用,他就必须具有愿为社会利益服务和决心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坚定的信念,并要依照这一信念去活动。否则,他就不能成功地去进行教育工作。他说,任何监督,任何指示,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信念。同时,他还认为教师的高尚人格对于学生具有巨大影响。他说,教师对幼小心灵的人格(个性)的影响,构成一种教育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教科书所能代替,更不是什么道德格言和奖惩制度所能代替的。

1861年,乌申斯基对斯莫尔尼女子学校进行改革时,曾拟订了《师范学校草案》。这个草案反映了他对教师的要求和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意见。他建议在小城市或大村镇成立许多寄宿的师范教育机构——地方师范学校。他认为这种寄宿形式的师范学校比仅仅供走读生学习的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效果会更大。它可以使学生习惯于朴素的严肃的生活,并易于接近自然的生活。十九世纪70年代后,在俄国,按照乌申斯基的方案建立了不少由地方自治机构办的优秀的地方师范学校,也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师资。

乌申斯基提出,一个未来的教师,不仅应热爱人民,同时还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儿童。他把这看成是完成人民给予重托的首要条件。

草案规定,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因此,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俄语、算术等学科的教学法。他要求在职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忽视钻研教育理论,使自己的教育技巧不断提高。他认定,只有当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学习和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和知识以后,他才能够深入地研究儿童,了解儿童,不但能教,而且会教。这时,他才能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东西。

乌申斯基指出,一个人民教师,还必须要具有一般学科的知识。他要求师范学校需要讲授本族()语言、文学、算术、几何、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初步知识、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地理、唱歌图画。就是说,他要求一个教师,必须具有各方面的普通基础知识,多方面的修养和造诣。此外,他还要求设置农学和医学的课业,以便将来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农事问题,并给农民看病等。

乌申斯基在师资培养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设实习学校,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

乌申斯基曾经考虑在大学建立教育系,培养教育学科教师。他指出,大学设立医学系、财经系而没有教育系,这只能证明,人们对身体的健康和钱财的安全比对精神的健康看得重。

乌申斯基的这些主张和见解,对后来俄国师范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乌申斯基受到俄国教师界的广泛爱戴是可以理解的。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绝不是偶然的。

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著述和教育实际活动,对十九世纪后期俄国的教育有很大影响。七十年代俄国地方自治机构所办的师范学校和国民小学,基本上是按照乌申斯基的办学精神办理的。

乌申斯基坚持,学校首先要让儿童学习俄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其中本族语居于首位。这既反映了他的民主的思想,更表明他对当时俄国上层社会盲目崇拜外国的恶习的憎恨和批驳。

教学理论是乌申斯基全部教育体系中贡献最大的一部分。他把心理学作为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完全正确的。他在心理学方面的许多见解是很宝贵的。

由于他正确地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从而才能较恰当地注意到教学中教师的领导作用和学生的意志作用。特别在教学原则的论证和阐述上既具体新颖又符合一定科学原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和要求的意见,有很大价值。他关于培养师资的一些做法和建议,对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起过良好作用和影响。有些具体办法,在十月革命后,也仍然被采用着。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乌申斯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英语童话剧《Gu dong is coming 》(咕咚来了)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