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访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刘焱教授
2008年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教育界联组讨论会上,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委员在发言的最后表示:“学前教育也是教育链中的一个环节,教育公平应考虑学前教育。”哪知话音刚落,就有委员举手发言。“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知音,今年我的提案就是学前教育内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刘焱委员没等在发言席落座,就激动地说。 这是两会期间媒体争相报道的一幕。3月11日晚7时,当本刊记者一行如约赶往华润饭店政协委员驻地,就近日媒体焦点向刘焱委员当面求证时,说起那多少带些戏剧性的一幕,刘焱委员淡定的微笑中,更多流露的是理性与平和。她告诉记者,早在联组讨论之前,自己“关于把5~6岁儿童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提案,已经通过媒体进入公众视线;至于后来,在部分媒体的加工下,下延学前一年变成“义务教育覆盖13年”,引发更多委员代表声援,甚至引出一波三折的政府表态,应该说是始料未及。 刘焱委员指出,“现在人们关注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其实城乡教育差距最大的领域是学前教育,可以说我国教育领域中最大的不公平在学前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有限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主要偏向城市,造成公办幼儿园越办越好,有的甚至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而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迄今为止基本停留在空白或粗放型阶段。农村地区根本没有任何幼儿教育场所,大多数儿童很难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留守儿童大部分是0~5岁的孩子,往往由育儿观念较传统的老人养育;许多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也上不起城市幼儿园,徘徊在幼儿园大门外。 刘焱委员提议,随着我国“普九”工作的完成,国家应把以5~6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刚性的制度安排保障农村儿童(包括城市流动儿童)获得一定的学前教育机会。对于如何在有限的国家财政开支结构性调整中,做出于国于民更有利的政策设计,刘焱委员在政协提案中具体提出六点建议性措施。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她对提案的六点建议,逐一做出解释。 1 尽早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把以5 ~6 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一年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系统。 解读:当前,在世界上已经有30个国家和地区把不同年限的学前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范畴。从我国财力的增长态势来看,宏观上有条件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解决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财政投入问题。 对于此前媒体传递出的把学前三年纳入义务教育的两会声音,刘焱委员坦言:“这不现实。发达国家尚无先例,何况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一下子解决学前三年,不如解决一年更务实。” 2 在农村,主要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小幼合办”、在小学附设学前班的方式,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由国家财政负担在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欠发达地区实施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所需费用,重点扶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解读: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目前看来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学前教育有两个格外需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和城市的“流动儿童”。中国有约6000万3~6岁学前儿童、约2000万5~6岁儿童。按照农村人口占全国总入口的80%的比例来看,大约有1600万5~6岁农村儿童。 普及农村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这笔经济帐并不难算。按某中部省份公布的农村小学生均经费500元来计算,农村学前一年的生均经费应该低于这个水平。过去,希望工程捐款说200元就可以解决农村儿童一年的学费。如果说按300元计算,普及农村学前一年义务教育大致需48亿资金。而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各级财政共安排361亿资金,落实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今后5年当中,国家财政、公共财政要每年拿出将近3000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3 在城市,除现存的三年制幼儿园以外,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设学前班,为5 ~6 岁的“流动幼儿”提供正规的学前一年教育,所需教育经费可参照解决学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办法,由流入地政府负责解决。 解读:刘焱委员说,据有关调查,在每7.5个流动儿童中,就有1个是0~6岁学前儿童。在北京市,儿童入学前必须接受过1年学前教育。因为负担不起城市幼儿园的费用,很多农民工不得不让子女返乡接受1年的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水平较差,无法为这些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不仅会影响义务教育的质量,可能还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业成就。大量研究表明,在教育成就方面存在的种族、阶层、贫富差距,实际上早在儿童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阶段。把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统,可以为幼儿、尤其是农村留守和流动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巩固和提高“普九”的效益和质量。过去,为避免“学前班小学化”将城乡学前班一刀切的做法,在农民工问题突出的今天,面对70%的农村儿童流动到城市这一现状,需要重新反思。毕竟,与无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相比,“学前班小学化”问题是可控的,可以通过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评估体系的调整来解决。 4 把所有( 包括城市和农村) 的学前班教师纳入公办教师队伍,身份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中小学教师,纳入政府财政。统一进行解决。 解读:目前,我国有幼儿教师77万,公办教师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农村幼儿教师总数接近19万,仅占全国幼儿教师总数的24%,却要面对全国80%之多的0~6岁幼儿。1986年以前,农村幼儿教师尚可“参照”小学民办教师政策。但随着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新政策的出台,“民办教师”已不存在,农村幼儿教师失去了可“参照”的对象,非“公”又非“民”。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作负担重,工资待遇低,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造成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失率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即便在城市,大量的企事业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教师也没有被纳入公办教师的队伍。 这一举措不仅能留住在职的优秀教师,还可以向广大在读的师范生或有志愿报考的学生展示一条较为稳定的就业出路,为学前教育事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利基础。 5 制定包括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教师在内的一体化的师资培训课程标准,解决好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衔接的问题,防止学前班的小学化。 解读:将学前班与小学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进行教学管理,可以对一直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的小幼衔接问题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国外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比较有效的做法。 6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力量。在各地教育部门应当有专人负责当地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改变当前在大多数地区只是由负责基础教育的干部兼管学前教育的做法。 解读:我国0~6岁学前儿童有1.3亿。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只有11个幼教专职人员,31个兼职人员。从中央到地方,学前教育管理力量非常薄弱。 最后,刘焱委员一再强调,这次提案并非一家之言,而是代表学前教育界广大同仁的心声;她的用意也并非像一般人所想,出于经济发达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上先行一步的考虑,而是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她看来,农村问题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锁钥,也是制约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于提案中没有涉及到的5岁前的幼儿,刘焱委员也提出了自己酝酿再三的思考。“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比例最高的年龄段是0~5岁,5岁前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到新农村建设、进城农民工的户籍等方方面面,最好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基层某单位附设中心机构,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入户指导。在城市,政府应尊重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实际需要,开办硬件相对简陋却能让大多数人上得起的幼儿园,还可以考虑发展政府管理的家庭托儿所,一方面满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托儿需求,同时也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社会本来就是由多种多样的人组成的,‘一刀切’办大园的结果只能是把一些孩子关在了机构教育的大门外。要解决入托矛盾,还可以考虑把学前教育纳入由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中,加强学前阶段的社区教育,让学前教育工作者以社区工作者的身份指导家庭、辐射社区,提高家庭、社区的育儿能力。”尽管这一想法因篇幅所限不能写进提案,却也是整个政策设计的一部分。 六项建议体现出的政策考量与设计思路之系统、完整,给本刊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不仅让我们见识了刘焱委员履职北京市政协委员期间的厚重积淀,也看到了她利用参政议政平台为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谋发展的良苦用心。 当我们在华润饭店大堂旋转门前,与刘焱委员话别时,除了一手的文字和声音记录在耳边回响,心中也满是期待,如同鼓动衣衫的春风一般。
手工材料关键词:把学前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