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怎么样紧紧"追随"孩子

来源: 06abc.com  0人参与

   孩子们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发散性的,他们随时都会对一些一知半解的事情引发好奇心,刨根究底地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每分每秒都存在着可变因素。如果我们撇开孩子,执意走在成人的思考路线上,那么我们就会逐渐远离孩子、脱离孩子;换言之,如果我们转变一下思考角度,行走在孩子们的发展轨迹上,那么我们就会愈加平视孩子、贴近孩子。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隐去权威的角色,在孩子的背后默默地推动着、支持着、跟随着,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建构知识。

“追随”两字看似抽象,却能凸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倘若把孩子的成长轨迹比喻成一艘行驶的“小船”,那么教师就是推动“小船”前进的河流,河的流向将关系“小船”行驶的方向,河的波浪起伏将推动“小船”的前进速度,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紧紧“追随”孩子。

一、有效策略——推波助澜

“让孩子们怎样学?”、“采用什么方法学?”一直是令教师困扰的教学瓶颈问题。的确,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采用集体活动的教学形式,但是在一些活动中,却发觉孩子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活动气氛沉闷,完全是靠老师一步步地拖着走下去。

其实,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将“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在策略的选择上,我们应秉持追随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尝试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班本化特色着手,寻求孩子们易于理解、乐于参与的方式。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收获,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能实现目标的达成,更能将活动推向高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一来,互动才会变得更真实、有效,孩子才会学得更轻松自主。

案例1:“换牙了”

“换牙了”活动来源于“我自己”主题背景下的素材点,但是当初面对这样一个类似生理常识、卫生知识方面的活动,我在设计阶段产生了忧虑,如果活动设计不当,很有可能成为一节说课性质的传统活动。因此,我开始设想:如何将“换牙了”活动,设计出又符合大班孩子年龄特征,又不失活动兴趣的综合活动。对于我而言,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我既不能说得太多,也不能将本该了解的换牙常识含糊地抹去。

经过反复思索,我最终采用了“对与错”的游戏方式。就是将与孩子换牙相关的生理知识和疑点,设计成一个个“是非题”,让孩子们根据问题举起手中的“对、错”牌来判断对或错,并要说说各自判断的理由。有些题目是关于换牙时发生的特殊现象(如:“乳牙还没有掉,恒牙就在后面长出来了,这是没关系的。”);有些问题是普遍性现象(如:“小明经常喜欢用舌头去舔刚长出来的恒牙,这样能让新牙长得更整齐。”);还有一些是坚固牙齿的方法(如:“换牙时要多吃些坚硬的食物,这样会帮助新牙的生长。”)。尤其是某几道有争议的问题,还通过出示照片和播放卫生老师的录像让孩子们寻找到答案,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说教”的成分,也让孩子们在讨论、交流、纠错中,逐渐地去积累换牙方面的认知经验。

由于,采取了“对错游戏”的策略,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每当孩子们回答正确,他们就会表现出兴奋状态;每当同伴间产生争议,他们就会亮出自己的观点来极力说服对方;每当孩子们犹豫不决,他们就会寻求帮助。由此可见,大班的孩子们更乐于接纳宽松、自主的教学手段,这样有更多发表自己见解、表达各自想法的机会。

案例2:“十二生肖”

在“愉快的春节”主题背景下,我设计了“十二生肖”的集体活动,在活动最后特意安排了用生肖来推算出老师、阿姨年龄的环节。一方面,我想要体现出生肖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为,对于大班孩子而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迁移到生活中予以利用,而不是空洞的知识,更希望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孩子们的关注点,解答搁置在他们心中许久的谜底。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老师的年龄十分好奇,会试探地问:“卿卿老师,你戴着小狗的头锢,一定是属狗的吧,那么你到底几岁呢?”,“吴老师,我们知道你和小朋友一样都是属蛇的,可是你究竟比我们大多少岁呢?”

为此,在“十二生肖”活动中推算年龄的策略,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动脑筋,根据已知条件,来推算出相应的年龄。

1)你们想知道,吴老师几岁吗?告诉你们吴老师是属蛇的。

(根据刚才朱悦嘉妈妈属龙的生肖,算一下吴老师的年龄。)

2)那么小张阿姨又是几岁呢?告知阿姨是属猪的,推算出年龄。

3)你们想知道卿卿老师今年几岁了吗?先告诉你们我属狗,那么几岁呢?

该策略的运用,激活了课堂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互动,也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我体会到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都是在“追随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是否追随孩子的思考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动孩子的发展,让这艘“小船”在波浪的推动中,驶向更远,更开阔的地方。

二、贴近生活——顺水推舟

如果想让“小船”行驶得平坦、快速的话,那么一定要顺着河流的方向行进,反之则会迷失方向。的确,教师就像是推动“小船”前进的河流,究竟是顺水行舟般顺应孩子的发展,或是逆水行舟般背离孩子的发展,都将势必决定着“小船”是一帆风顺地行驶,或是搁浅靠岸。

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学活动就应该追溯孩子们的生活素材,提升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面对56岁的孩子,没有必要让他们去挖空心思地探究高深莫测的科学现象,没有必要让他们提早地学一些超越年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生活要素、追随生活需求。如果,我们能捕捉到孩子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共同聚焦的热点,并以此作为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不断地予以扩大、辐射、深化,那么我们就做到了与孩子们平行走在一起,能够顺水推舟般地加速孩子们的发展。

案例3:“换牙了”

同样以“换牙了”活动为例,;由于换牙是孩子们正经历着的生理现象,所以在开展活动时,孩子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例如:在交流换牙感受环节时,请孩子们讲讲“换牙是什么感觉的?”立刻那些已经换牙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大家听。

达:“掉牙的时候有点痛,长新牙的时候也有一点疼。”

然:“我长新牙时觉得有点痒,会经常用舌头舔一舔。”

嘉:“牙齿晃动时有痛感,掉牙时还会流血呢。”

家:“牙齿松动时,吃东西会感到有点痛,而且不方便。”

可见,一个问题抛下去,能得到不同答案的回应,能激起孩子们回答的愿望。这是因为换牙与孩子们如此贴近、如此贴合,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自然侃侃而谈,表达自如,也揭示出集体教学活动的选材一定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表述真实的想法,这样才是做到了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和顺应孩子们的生活经验。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单纯地从成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忽略孩子们的真实想法,那么孩子们也会还以“颜色”给我们,而在我的身上也曾发生过这样的案例。

案例4:“雪中情”

在开学初,我以南方地区遭受了一场特大“雪灾”为活动素材,设计了“雪中情”的集体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雪灾”造成的灾害,并引起孩子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为了证实“雪灾”的危害,我事先还收集了相关资料,如:新闻报道、报纸摘要、图片等。但是,活动效果却差强人意,孩子们根本无法与我呼应,我觉得自己完全是在硬撑下去,尤其是一些提问,根本是在自问自答。

教师读一篇有关“雪灾”的新闻报道后提问:

——“你听到在报道中,雪灾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问题说完,大多数孩子没有做出回答的反应。

金紫来:“我觉得雪灾没有影响,我和爸爸、妈妈照常开车到苏州去旅游呢。”

吴玉冉:“那天我回老家,高速公路上堵车也不是特别严重。”

教师:“可能你们出去的时候,雪灾已经刚刚过去了,所以不受影响。”

两个孩子开始与我争辩起来:“不是的,我看到地上有雪,但没有堵车呀。”

一边播放抢险救灾的照片,一边让幼儿讨论。

——“‘雪灾’发生了,全国各地的人都动员起来,帮助那些被大雪困住的人。”

孩子们看到被积雪覆盖的车子,被冰柱压垮的电线杆,觉得非常罕见,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好奇怪呀,怎么会这样?”“好搞笑呀。”

“我们上海人也非常关心那些受灾的人们,不仅捐款、捐物,而且在春节的时候,也想了一个好办法。”(播放新闻视频,关闭景观灯)

——讨论:为什么上海要关闭景观灯呢?

孩子们都面面相觑,摇着头。于是,我只能自己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要节约更多的电,让给受灾的地区用。”

可以想象,在进展“雪中情”活动时,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当然,这不能责怪孩子,因为孩子们对于“雪灾”的经验是有限的,面对一些他们能力不及的问题,自然就无以言对了。而我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最具有体会了,就是任何一个活动都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找切口,脱离孩子生活经验的活动,哪怕运用再多的辅助手段也是徒劳的,因为活动中根本没有互动、没有回应,这样就是[背离孩子们的发展轨迹,在逆水行舟中阻碍孩子们的发展进程。

三、顺应生成——破釜沉舟

我们能够预设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环节,但是我们却无法天衣无缝地预设好孩子们的回应,这就说明在集体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生成性。孩子们会针对某个现象、某段语句、某些内容,引发好奇心,提出疑问。这时,作为教师应随时调整既定目标,努力挖掘新的教育契机,顺应生成的价值取向,并且要转变教育观念,追随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继续探究下去。

意大利的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是的,孩子们的想法是千变万化的,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是与众不同的,在活动的进程中,他们会冒出一连串的问题,此时此刻,我们应该紧随孩子们的思维,让抛来的“球”,在师生对话、自主探究中,寻找到答案。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破釜沉舟”般的决心,在引导、协助、支持中持续推进孩子的发展。

案例5:“香香要回家”

“香香要回家”讲述了一个名叫香香的小蚂蚁由于身上涂了香水,一波三折最终回到蚂蚁窝的故事。没有想到孩子们对该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并引发了疑问:“为什么故事里只提到了兵蚁和蚁后,怎么没有蚁王呢?”

刚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就说:“可能蚁王在休息吧。”但是,严倚天立刻反驳说:“不对,蚂蚁王国里只有蚁后,没有蚁王。”更多的孩子便参与到讨论当中,有的说:“蚁王不管这些事情的,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有的说:“蚁王在王国里是没有权利的,都是蚁后管的。”大家互相争论着,谁也不善罢干休。

孩子们的争辩反应,是我在活动前始料未及的,他们被这样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探究“蚂蚁王国”奥秘的好奇心。看来,孩子们开始关注起蚂蚁的称谓,并且对蚂蚁们各自的分工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活动中生成的,如果我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那么就会泯灭孩子们的兴致;如果我采取支持尊重的态度,那么就会点燃孩子们探索的希望,关键就在于我的立场是否倾向于孩子。很庆幸的是,我顺应了孩子们的生成,开展了一系列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活动。

例如:在自然角里,投放了“蚂蚁工坊”,孩子们可以观察蚂蚁们的习性和分工情况,对蚂蚁的群族生活有亲密的了解;开辟了地下“蚂蚁王国”的墙面,里面有孩子们自行设计规划的王国地形图,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有会议厅、宝座、餐厅、金库、厕所等。至于一直存在争议的“究竟有蚁王吗?”也动员孩子们一起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最后终于在网络上搜索到确凿的依据:每一窝蚂蚁有好几个蚁王,但是他们的形体特征和一般蚂蚁相同,很难辨认、区分。

我发现到:一些由孩子抛过来的问题,都是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渴望;一些活动中生成的内容,都是一次次教育契机。我们要敢于接住孩子抛来的“球”,要善于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深深地体会到“追随”不是“追赶”,教师不能催促孩子,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并且要善于捕捉到来自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和生成的问题。

四、准确定位——行云流水

孩子们的发展是多维度、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在集体活动中,尤其,是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他们更追求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因此个别化区域活动,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挥洒的学习空间,能使幼儿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可见,个别化区域活动是同步推进着孩子们的发展,能让这艘“小船”在河流中,如行云流水般行驶得轻松、轻快。

但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有时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般顺利,他们表现出对某些区域内容不感兴趣,一些活动区内冷冷清清没有孩子参与,有些孩子甚至改变玩法。为什么我们精心创设的区域活动有时激不起幼儿的活动热情呢?仔细斟酌以后,发现虽然我们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但都力求难易程度上的变化,缺乏操作性、游戏性。其实,个别化区域活动也应追随孩子的喜好,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尤其在呈现方式的定位上更要准确。

案例6:“闯关题”

在益智区内,我们投放了一些开动脑筋的题目,包括:数字连线、找不同、偶数配对、数量守恒等。让孩子们尝试想一想、做一做,发现解题的规律和方法。投放的第一天,有个别孩子会去挑战一下,但是二、三天后,连个人影都没有了。此区域很快就被孩子们淘汰了。

其实,这些题目都很有趣味性,而且都是崭新的,在难度上孩子们也能应对。但为什么孩子们却不肯选择呢?

我问凡:“你怎么不去益智区玩呢?”他回答:“那些题目做起来没意思。”

再问然:“你觉得益智区的题目难吗?”他说:“还可以吧,可我做对了,也没什么劲。”

突然,我联想到了一次集体活动的片段,记得那是在开展《月亮船》活动时,我预设了一连串的问题正要向孩子们发问,说:“我来考考你们,一共有四个问题,看你们能否全部答对。”话音刚落,凡连忙说:“我们来闯关吧,老师你一道道题说,看我们能闯几关。”

对呀,孩子们追求的是成功感和挑战感,何不将“闯关题”的形式巧妙地运用到益智区里,也许会受到孩子们的青睐。

于是,我将原先的四套题目,按从简到难的顺序,设置成四道关,当全部闯过关以后,可以开启装有神秘礼物的宝盒。

“闯关题”一经推出,立刻博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可谓是人满为患,也是区域活动中至今经久不衰的保留内容。

显而易见,个别化区域活动的定位要准确,我们不要一味地追求材料的丰富和内容的多样,其实,还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怎样的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所接受的、喜欢的,在呈现方式上要迎合孩子的兴趣,追随孩子们的需求。

在湍急河流中行驶的“小船”,需要我们“推波助澜”般的推进航行,需要我们“顺水推舟”般的顺势行进,需要我们“破釜沉舟”般的坚定支持,需要我们“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轻快。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的确,孩子是充满生机的,他们的成长节奏不是老师所能完全预料的,他们的发展状况不是老师能够设想的,因此教育应追随幼儿的发展。让我们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民主的空间里张扬个性;让我们带着教育的智慧,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给予适当帮助,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船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