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思想的论述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就开始为改变当时国内课程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弊端流广的混乱局面而掀起了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进行的以幼稚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学前课程改革,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幼儿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试对陈鹤琴先生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论述作一归纳与整理。
一、注重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观
陈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育的,他认为在谈课程时第一个应当解释的就是目的,幼儿园课程至少有四大目的:
1 、“做怎样的人”,这主要涉及到德育范围,包括;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
2 、“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即强调幼儿要有很强健的体格,训练幼儿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这可以分三层来说: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陈先生认为人类的习惯大都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运动技能,幼稚园必须培养幼儿几种基本的人生运动技能。
3 、“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即要培养以幼儿为主体的“活”的能力,主要包括:培养研究的态度,激发幼儿探究事物奥秘的兴趣;掌握充分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指导幼儿掌握各种知识,丰富其经验;获得表意的能力,即逐渐培养幼儿使用简单的语言、叙述简单的故事、画简单的图画、做简单的手工、创作简单的音乐、动作等来表达自己所感。
4 、“怎样培养情绪”,幼儿园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学会欣赏,包括欣赏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使幼儿体验快乐情感,教师的人格感化、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在此固然重要,在教导方法上应和儿童的需要、避免将学习对象硬塞给幼儿使之产生厌恶感觉更为重要;打消惧怕,教师要常常带幼儿接触万物,如捉昆虫、玩狗猫、登高等,来避免和消除幼儿的恐惧情绪。
上述说明陈先生早在二十世纪 20年代就已开始体现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活教育”的理论中更加明确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目标,并提出要造就富有民族意识的新中国人的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这也是全面发展课程目的观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前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的课程目的观相一致。
二、注重生活的课程内容观
陈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他批评当时幼稚园的课程,“天天走朝会圈,玩蒙台梭利恩物、福禄培尔恩物,就是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截然分做两途。儿童走出学校大门又换了一个生活,这种教育则是不切人生的教育”。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我们知道,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将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其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源自儿童真实生活中的课程是不以获取新异的、可资炫耀的知识为目标的,它能够充分揭示儿童日常生活中意义。因此这样的活动必将对幼儿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和趣味。所以,陈先生关于源自生活的课程内容观能够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是建立在儿童真正需要的基础上的,真正体现了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课程内容选取的儿童适合性原则。
民国 18 年 8 月陈先生参与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该标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生活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在课程范围部分,该标准不仅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列为课程内容,而且将儿童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静息”和“餐点”也纳入课程内容的范围。我们知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的每一个生活片段都可以挖掘、发展成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而存在。实际上,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但这不意味着幼儿的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可纳入课程,这里还有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陈先生认为:“我们选择教材的时候,不但要问这种教材小孩子能不能学,与他们的经验有没有衔接,我们还要问这种教材同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上发生什么样子的影响。如果这种教材对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上有不良影响的,那么就是小孩子能够学的又与他经验衔接的,也不能教他的”。注重儿童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观还体现为课程内容要随儿童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陈先生认为,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的生活总是会随着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幼稚园课程内容要适应儿童就必须随儿童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三、注重联系的课程结构观
陈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 1 、儿童健康; 2 、儿童社会; 3 、儿童科学; 4 、儿童艺术; 5 、儿童语文。他将这五个方面形象地称为“五指活动”,认为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即一切儿童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发展,要注意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但是又不离社会实际。同时五指活动又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接成一个教育的网”。这五种教育活动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每个教育活动单元,由若干活动中心(主题)组成,各种教育活动围绕着单元中的活动中心进行。这样,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各个教育活动中心、教育活动单元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教育整体。陈先生把它叫做“整个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是针对分科教学的缺点而提出的。分科教学只照顾到一门学科的系统性,不能达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能照顾到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它只能适应大学生特点。“通常在中小学里,课程是分割的,各课各自独立,不相联系,而幼稚园里面则不然,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因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所以取材于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也必定要整个的,互相连接的。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的,相互间不发生影响。我们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是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物的现象。社会的环境就是个人、家庭、集社、市等类的交往。这两种环境都是与儿童天天要接触的,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这两种环境作幼稚园课程的中心。”
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是我国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陈鹤琴先生就开始为改变当时国内课程模式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弊端流广的混乱局面而掀起了第一次真正由中国人进行的以幼稚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学前课程改革,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创建了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幼教理论和实践体系,对我国幼儿教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本文试对陈鹤琴先生关于幼儿园课程的论述作一归纳与整理。
一、注重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观
陈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育的,他认为在谈课程时第一个应当解释的就是目的,幼儿园课程至少有四大目的:
1 、“做怎样的人”,这主要涉及到德育范围,包括;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
2 、“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即强调幼儿要有很强健的体格,训练幼儿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这可以分三层来说: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陈先生认为人类的习惯大都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运动技能,幼稚园必须培养幼儿几种基本的人生运动技能。
3 、“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即要培养以幼儿为主体的“活”的能力,主要包括:培养研究的态度,激发幼儿探究事物奥秘的兴趣;掌握充分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指导幼儿掌握各种知识,丰富其经验;获得表意的能力,即逐渐培养幼儿使用简单的语言、叙述简单的故事、画简单的图画、做简单的手工、创作简单的音乐、动作等来表达自己所感。
4 、“怎样培养情绪”,幼儿园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学会欣赏,包括欣赏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使幼儿体验快乐情感,教师的人格感化、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在此固然重要,在教导方法上应和儿童的需要、避免将学习对象硬塞给幼儿使之产生厌恶感觉更为重要;打消惧怕,教师要常常带幼儿接触万物,如捉昆虫、玩狗猫、登高等,来避免和消除幼儿的恐惧情绪。
上述说明陈先生早在二十世纪 20年代就已开始体现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活教育”的理论中更加明确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目标,并提出要造就富有民族意识的新中国人的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这也是全面发展课程目的观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当前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的课程目的观相一致。
二、注重生活的课程内容观
陈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他批评当时幼稚园的课程,“天天走朝会圈,玩蒙台梭利恩物、福禄培尔恩物,就是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截然分做两途。儿童走出学校大门又换了一个生活,这种教育则是不切人生的教育”。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我们知道,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时,儿童将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其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源自儿童真实生活中的课程是不以获取新异的、可资炫耀的知识为目标的,它能够充分揭示儿童日常生活中意义。因此这样的活动必将对幼儿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和趣味。所以,陈先生关于源自生活的课程内容观能够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是建立在儿童真正需要的基础上的,真正体现了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课程内容选取的儿童适合性原则。
民国 18 年 8 月陈先生参与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该标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生活课程的思想,尤其是在课程范围部分,该标准不仅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列为课程内容,而且将儿童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静息”和“餐点”也纳入课程内容的范围。我们知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的每一个生活片段都可以挖掘、发展成丰富的教育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而存在。实际上,幼儿的生活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但这不意味着幼儿的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可纳入课程,这里还有一个适应社会的问题。陈先生认为:“我们选择教材的时候,不但要问这种教材小孩子能不能学,与他们的经验有没有衔接,我们还要问这种教材同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上发生什么样子的影响。如果这种教材对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上有不良影响的,那么就是小孩子能够学的又与他经验衔接的,也不能教他的”。注重儿童生活经验的课程内容观还体现为课程内容要随儿童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陈先生认为,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的生活总是会随着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幼稚园课程内容要适应儿童就必须随儿童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三、注重联系的课程结构观
陈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 1 、儿童健康; 2 、儿童社会; 3 、儿童科学; 4 、儿童艺术; 5 、儿童语文。他将这五个方面形象地称为“五指活动”,认为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即一切儿童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发展,要注意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但是又不离社会实际。同时五指活动又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接成一个教育的网”。这五种教育活动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每个教育活动单元,由若干活动中心(主题)组成,各种教育活动围绕着单元中的活动中心进行。这样,在同一教育目标下,各个教育活动中心、教育活动单元联系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形成一个教育整体。陈先生把它叫做“整个教学法”,又称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是针对分科教学的缺点而提出的。分科教学只照顾到一门学科的系统性,不能达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能照顾到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它只能适应大学生特点。“通常在中小学里,课程是分割的,各课各自独立,不相联系,而幼稚园里面则不然,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因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所以取材于儿童生活的课程内容也必定要整个的,互相连接的。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我们不能把幼稚园里的课程象大学的课程那样独立,什么音乐是音乐、故事是故事的,相互间不发生影响。我们应当把幼稚园的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但是这种有系统的东西,应当以什么为中心呢?这当然要根据儿童的环境。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物的现象。社会的环境就是个人、家庭、集社、市等类的交往。这两种环境都是与儿童天天要接触的,所以我们应当利用这两种环境作幼稚园课程的中心。”
手工材料
关键词:课程思想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