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幼儿教师的角色应对
近来,由于配班老师生病,我一直一个人带班,身心疲惫,我发现孩子们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显得较兴奋,吵闹声较响。于是,我与孩子进行了一次和认真的谈话。我告诉他们自己这段时间很累,每说一句话,嗓子都象刀割一样疼,回到家,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可是还不能休息,还要照顾小妹妹。然后,我问小朋友:“你们在幼儿园里感觉怎么样?回家都做些什么?”孩子们都说:“我们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回家后看看电视,唱唱歌,听听故事就睡觉了。”接着,我让孩子们把他们的感受与我的感受相比较。这时,孩子们睁大了眼睛,有所安静,似乎明白了什么。
于是,我又提出:小朋友快要上小学了,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能干的大班小朋友呢?这样,很多小朋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遵守日常规则。幼儿说时,我把他们记了下来,最后,我把孩子们提出的规则念给大家听,如:说话、走路、放东西要轻;上课不插嘴;会整理玩具;休息时不追吵,会帮老师做自己能做的事等等。读完后,我让幼儿表决,如能做到这些规则,就起立,如不能,就坐着。最后,我让孩子们把刚才说的规则做成一个个标记,贴在墙上,让孩子们经常对照检查。
过了一段时间,班级常规明显好转,孩子们活而不乱,特别懂事,师幼关系特别融洽。
分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逐步意识到,幼儿园的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价值。因此,提倡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呼声很高。《纲要》中也指出,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介入幼儿的互动交往中,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追寻幼儿本身角色意识的树立,找到自己应该做的对应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
我针对幼儿快要上小学了,身心需要进一步发展,自我调控能力须得到提高的这一问题,我引导幼儿自己谈感受、说规则、做标记,又通过对规则的介绍和解释,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别人所期望的,这有助于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将规则和行为定型化。
教师是支持者
在这个案例中,两次对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次对照:人与人的对照。在第一谈话中,我描述了自己的疲惫感,并让幼儿想想自己此时的行为,这就给予幼儿一种来自内部的情感支持——提供站在教师这一角色角度体验社会期望行为的平台。这样的体验是以激发幼儿内在同情的情感为基础的,是幼儿角色评价意识迈出的第一步。第二次对照:人与物的对照。幼儿把自己的行为与贴在墙上的标准对照。这些标记代表的规则幼儿明确以后需要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这个内化过程就是幼儿个体从实践体验到逐步形成对规则内在心理认同的过程。这样的认同机制使幼儿学会用规则要求自己的行为,从规则的角度评价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由此,幼儿的角色评价能力的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启示: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教师不同的角色应对在实践层面可包涵以下因素:
1、严格:首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让幼儿自己提出规则,教师予以界定评价,确定以后,教师和幼儿都要说到做到,幼儿违反规则的时候,教师要适度强化。
2、机智: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借助幼儿自发的情感萌发,采用“移情”等手段暗示幼儿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别人是如何做的”、“我这样做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后果”,让幼儿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下,自发地形成规则,主动地去遵守规则。
3、宽容:在幼儿对规则的认知到内化、并恰当运用这一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偶尔犯错,要多一点包容,不要期望一次活动就改变幼儿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等待,要给幼儿机会:包括物质与精神环境的支持,让幼儿在螺旋式递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规则的要求,达到真正内化和心理认同。
关键词:角色应对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