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对婴幼儿客体永久性的再认识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jinxiangyu 感谢 jinxiangyu 上传 0人参与

对婴幼儿客体永久性的再认识(0~3岁婴幼儿教育)
亲子活动:塞球球。
适合月龄段:1 O~1 2个月。
指导重点:给婴幼儿提供手部抓放能力练习的机会,帮助婴幼儿理解容器的概念以及容器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活动实录
一进入活动室,宝宝们对摆放在活动区域内的乒乓球、海洋球非常感兴趣,每个家庭都带着宝宝在一组游戏材料前坐下玩耍。由于材料具有明显的塞放功能,因此,教师没有刻意提示,家长们就很自然地鼓励宝宝将球放进塞放箱里。
雯雯坐在海洋球塞放区里,她先拿起海洋球来对敲,然后扔出去,再捡回来仔细端详一阵。这时,妈妈说:“雯雯,放到洞里。”并拿起海洋球示范塞放的动作,雯雯对妈妈的言行似乎并不理睬,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玩。这时,妈妈有点急了,抓起雯雯握着海洋球的手就往洞里塞,眼看着连手都要被塞进去了,可雯雯就是不肯松手。只见妈妈使劲抖雯雯的手,球终于被甩进了塞放箱里。妈妈长出一口气,可是雯雯却急了,赶快趴在箱子上朝洞里看,并伸手进去,嚷着一定要把球再拿出来。这时,妈妈赶紧把箱子盖打开,让她拿到球,雯雯才停止叫嚷。不过,妈妈也惊奇地发现,她喜欢将球扔进没盖盖子的箱子里。
桥桥一进教室门,就坐在纸巾筒塞放区,面对乒乓球和家里不让随便玩的纸巾筒,桥桥开心极了,拿起球来就开始扔,看着球一个个地蹦出去,桥桥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爸爸把球都捡了回来,握着桥桥的手让他把球塞进纸巾筒里。被动的桥桥发现手里的乒乓球不见了,他没有表现出雯雯的焦虑,却使劲地摇晃纸巾筒,试图把球摇出来。
活动反思
1.婴幼儿客体永久性的建立和发展
在本案例中,很多家长都发现:婴幼儿拿起球能够在提示下准确地找到塞放箱上的洞,但却“拿得起放不下”,几乎所有婴幼儿都有“不肯把球塞进去”的行为表现。即使球塞进了塞放箱,婴幼儿也会“使劲朝洞里看,看到球在箱子里才放心”或“把手伸进洞里努力要把球取出来”或“使劲摇晃箱子,试图把球摇出来”。
其实,这些行为表现都表明婴幼儿正在形成客体永久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成人拥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客体观念,知道其他客体与我们一样真实和“客观”,都是在共同的空间中占据一定体积的存在物,客体的存在从根本上独立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知觉和运动联系。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最初婴幼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婴幼儿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他们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婴幼儿只认为自己能看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婴幼儿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婴幼儿建立了“客体永久性”,这标志着婴幼儿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大约在1岁左右),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2.成人的不理解引发了与婴幼儿的冲突
婴幼儿普遍都不肯把球塞放到容器里,这显然与家长的要求不符,造成了婴幼儿与家长间的冲突。婴幼儿客体永久性的建立要经历萌芽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会有诸多不同的行为表现,而这些表现经常被成人误读为“记忆力不好”“搞破坏”等。
对于家长来说,最好的发展和巩固婴幼儿客体永久性的方法就是经常和婴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日本幼教改革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