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by 感谢 bby 上传 0人参与

    有一位家长苦于这方面的困惑向我咨询:“我的儿子特别好动手,总是摸呀、搞呀、拆呀,尤其对电器有兴趣,手电、电动玩具常常弄坏,还不知深浅地摆弄插头,越不让他动越要动。我也知道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可是安全很让人担心,不知怎样办才好?”     
    这位家长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他意识到了孩子行为的积极因素,既不想磨灭孩子的好奇心,又怕孩子受到伤害,希望寻求两全的出路。我在考虑对该咨询的答复时,颇感为难。按现代教育的主张来说,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但是,家长对“安全”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其实两者是可以兼顾的,不应该顾此失彼。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小孩好动手又不知深浅,是婴幼儿认知特点的反映,是成长的需要。周围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的,充满诱惑的,而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接感知,通过感官与身体的接触来把握,所以婴幼儿普遍好动手动脚。而这个孩子又是探索型、自主型的,自然就更好奇了。     
    小孩的好奇心是很可贵的,不仅应该爱护孩子的积极性,还应该促进之。比如爱迪生小时候就很富于探索精神,小爱迪生孵蛋一事传为佳话。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母亲的理解、支持与引导,因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成就了日后的伟业。然而,这种精神与这样的教育正是中国所缺乏的,中国家庭普遍是过度保护型的,对孩子多是消极限制与防范。须知,温室里长起来的苗苗是缺乏生命力的,很容易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极不利于探索型人才的成长。     
    孩子是要保护的,但“保护”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不能因噎废食,不能用限制和代替扼杀孩子的探索,不然,就是得不偿失。西方国家的家长很放得开,因为他们具有开放的教子观念,从小就注重孩子的自主与自强,甚至认为,小小的伤痛对孩子也是有益的经验。他们认为孩子具有自我保护潜能,应该放开手锻炼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当然,对于孩子的安全也是要注意的,不是消极限制,而是积极引导,可以试一试以下的做法:     
    引导孩子去探索那些没有危险的事情。看来这个孩子是好动好琢磨的,最好避免他无所事事地乱琢磨,要主动引导他的好奇,例如,玩拆物装物,玩开锁关锁等,让孩子探索的欲望充分得到满足。     
    排除不安全的因素。检查一下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例如,能扎伤人的、能触电的、有毒的等,把这些物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     
    既放手让孩子探索,又关注孩子的探索。家长有时热情参与,有时冷眼旁观,既要关注孩子的安全,又要对孩子适当指点,不是说教,不是灌输,不是强加,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在探索中,可以适当让孩子尝一点不安全的苦头,孩子就会对自护有深刻的感受。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培养孩子注意保护自己,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做不仅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为此,要着力培养孩子的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如下:     
    生活中自护:不摸电门;不动煤气和利器;不玩火;会安全使用工具;不随便给生人开门;喝水时先摸一摸冷热;玩运动器械要扶好、抓住;上、下楼梯靠边走,扶住把手;走路要注意脚下;不把小东西塞进耳朵、鼻子;受伤了赶快告诉大人;不在高楼下面停留;知道专门的应急电话110 (匪警)、119(火警)等。     
    健康自护:身体不舒服要告诉大人;心情不好要说出来;不自己乱吃药;饭前洗手;知道冷热穿脱衣服;不用手揉眼睛;看图书时保持合适的距离等。     
    外出自护: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认识危险的标志;过马路走斑马线两边看一看;不跟生人走;不要生人的东西;不远离大人;记住家里的电话、地址、家长的姓名等。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对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议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