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观察记录与反思:韵律活动中遇到的“冷场”
片段实录:
今天我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韵律活动“采茶”。活动一开始我就以一首优美的浙江民歌“采茶”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音乐欣赏完后我就问:“你们听了这首曲子觉得心情怎么样?”有的说:“很欢快”有的说:“很活泼。”还有的说:“感觉很开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又问:“那么,你们听出这段音乐有几段呢?”这时候,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没有人举手,于是,我就说:“那么,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吧!”。听完音乐,我又问:“这段音乐到底有几段呢?”这时候只见有几个孩子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是三段。”有的说:“是一段。”还有的说:“是四段”到最后还有小朋友就直接乱说一通了。遇到这样的事情,心里就有点尴尬了。可是怎样让孩子们听出音乐的乐段呢?于是,我边放音乐边给了点提示换了种问法:“听,这里的节奏和前面的节奏比有什么变化?”这时候,孩子们又开始热烈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前面慢一点,后面快一点。”有的说:“我觉得分为两段!”到这里,孩子们又开始开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个活动中遇到的“冷场”尴尬也在无形中解决了。
反思与感悟:
我们平时可能都会遇见这样的尴尬场面,自己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孩子的回应,或者孩子们都回答不到点子上,我们一急,可能就会忙不迭地用更多的问题来解释原来的问题。其结果是孩子们漫无目的的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通过活动我认识到,我们在提问题时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清晰,指向性是否明确,在活动前结合内容向自己提问,想想自己可能给出的答案或孩子可能给出的答案,然后根据活动需要进行调整,使问题的指向性清楚、明确。以便幼儿在较快时间内作出有效的反应。后来,我给了点提示换了种问法,这样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但有时我们如果提出了相对明确的问题,孩子还是不能较好的作出反馈,则有可能是问题的难度太大,我们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控,降低问题的难度,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将问题转化为选择性问题或作出相应暗示。
音乐熟悉了,结构明确了。我给孩子提供了故事情景:小朋友背着茶篓到茶园采茶,满园都是嫩叶子——这片采完了又采那片,有的被树枝挡住了,用手轻轻拔开——采满茶叶高兴回去,将茶叶举给大家看。创编动作对他们也不是一件难事,给予了他一定的帮助,孩子自然而然会喜欢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手工材料
关键词:冷场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