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暂时隔离法—— 一种有效可行的解决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pingguo 感谢 pingguo 上传 0人参与

  一、儿童教育要不要惩罚? 
  儿童教育要不要惩罚?对于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许多人的认识是模糊的。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来,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常被人们(包括教师)误解为:“不能惩罚”,于是在实施中出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其实,在教育过程中,惩罚有时还是需要的,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认为,作为教育的艺术,教育惩罚是一种博大的爱;全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教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在学校里最好不用惩罚。从理想上说,学校如果办得完美,自然就用不到惩罚,但是学校不容易办得完美,惩罚也就不能废除了。” 
  惩罚和表扬、奖励一样,也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它是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儿童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儿童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儿童教育中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但适宜的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是适宜的呢?这是实践中许多家长与教育工作者所苦恼的问题,在此,笔者愿为广大家长及幼教工作者推荐一种在美国家庭及幼儿园广泛使用的、适宜的惩罚——暂时隔离法。 

  二、暂时隔离法 
  1.什么是暂时隔离法?暂时隔离也称“暂停”,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体育专有名词。在运动比赛中,队员要重组,再次研究对策,教练会向裁判要求“暂停”,暂停是指比赛的短暂的中断。作为一种纪律约束的方法,它是指儿童活动的暂时终止。暂时隔离法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林恩·克拉克推荐给父母的一种有效管教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它对于像乱发脾气、骂人、打架、故意损坏玩具、不听家长或老师的指令等这样冲动性的、难以控制的行为是安全、有效的。暂时隔离法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父母和孩子在空间上保持隔离,过了规定的一段时间后,再来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它通过使父母和孩子分离,来消除引发彼此情绪的外界刺激,使父母和孩子在自主反省的条件下,思考问题、沟通与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而它不但不会对孩子产生感情上的伤害,而且通过暂时隔离法,还可以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因此,使用暂时隔离法可达到两个目的:第一,立刻阻止问题行为;第二,帮助孩子学习遵守规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自我约束。 

  2.暂时隔离法的实施对象。对于具有问题行为的2岁到12岁的儿童,都可采用暂时隔离法。但是,对于较大年龄的儿童,初始使用这种方法则不应超过11岁。 

  3.如何实施暂时隔离法。实施暂时隔离法时,首先要选择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作为目标行为,并在开始使用前计算且记录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以便采用了暂时隔离法后能够看到使用这种方法的效果。其次要选择隔离地点,隔离地点必须是孩子得不到家长或老师关注的单调无聊的地方,家庭里可选择卫生间(幼小儿童可用直背椅),幼儿园里可设置一间隔离室。在正式开始使用暂时隔离前,家长或老师应平静地向儿童讲解暂时隔离法,并向孩子说明如果他再出现这样的行为就要被暂时隔离,特别是对2~4岁的儿童,讲解时除了对整个暂停步骤要逐一解释之外,还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如果一次不行,可重复,直至确信儿童已经了解此法。
       另外,成人还要明确告诉儿童:“我们希望你听话,当我们告诉你去暂时隔离时,你必须立刻去。”做完这些工作后,接下来就是等待目标行为出现,当孩子发生目标中的不良行为时,要以尽量简短的命令(少于10个字言语)在10秒钟之内平静地将孩子送入隔离地点。隔离时间按照孩子的年龄而定,以一岁一分钟的原则设定好定时器(定时器应该是可移动的),并且放在孩子拿不到但听得到的地方,特别要说明一下,决不能为了省事用固定的钟表或自己估计时间替代可移动的定时器,因为定时器不会提前响铃或忘记将孩子从隔离中解放出来,同时,定时器对其他成员来说是一种信号,表明有人正在隔离中,也提醒其他孩子,若注意或干扰被隔离的孩子,则他们也有可能被送入隔离。等待定时器铃响,等待时不要给孩子任何关注,如争吵、谈话或训斥;定时器铃响后,孩子即可离开隔离处。对于2~8岁的较小儿童,在离开隔离处后,孩子应告诉家长或老师他做了什么事(或者说违反了什么规定)而导致被隔离,2~3岁的孩子经常忘记他们为什么被送入隔离地点,当他们回答不出时成人要告诉他被隔离的原因并要求其重复说一遍;对于9~12岁的较大孩子,则不必坚持让其说出被隔离的原因。当家长和孩子都熟悉了暂时隔离法,还可以将它扩展为两人或多人隔离法。 
  当两个孩子争吵、—起惹麻烦的时候,尽管你多次训斥,仍然无济于事,这时就是对孩子们进行暂时隔离的最佳时机。家长没有必要充当法官来追究哪个孩子挑起事端或不对,可以同时把他们分别送往暂时隔离处。马上告诉两个孩子去不同的隔离地点,切记不能将玩具带到隔离处,两个孩子彼此应看不到对方,定时钟放到他们都能听见的地方。 
  如果孩子的不良行为与玩具有关,如争夺玩具、用玩具打人或破坏玩具等,也可将暂时隔离法用于玩具——把玩具隔离起来。孩子们接受了失去玩具的教训后,会懂得友好地分享玩具。 
  当然,暂时隔离法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不良行为。像不愿做作业、忘记做家务、胆小、害羞、依赖、孤僻等行为,就不宜用暂时隔离法来处理。因为暂时隔离是不良行为的阻止者,而不是良好行为的发动者,你可以用它来制止孩子的冲动性、攻击性、破坏性行为,但不能用它来鼓动孩子做他不乐意做的事情。另外,对于12岁以上的大孩子,也不适宜用这种方法。 

  4.实施暂时隔离法的常见错误。在实施暂时隔离法时,执行者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主要有:将儿童送入隔离地点前或后仍与其交谈或争论;使用儿童平时坐的小椅子、摇椅或沙发作为幼小儿童的隔离地点;用儿童的房间或有趣的地方作为较大儿童的隔离地点;自己估计、记录时间或看墙上、桌上的钟表;隔离结束后迫使儿童道歉或保证学好;威胁使用暂时隔离法而实际并未使用;试图用暂时隔离法来羞辱儿童;随心所欲地确定隔离时间。 

  三、为什么说暂时隔离法是有效可行的? 
  暂时隔离法自在美国推行以来,已经被家长及幼儿园老师们普遍接受和运用,并被认为是惩罚幼童的最后手段。暂时隔离法既文明又无暴力,还能让大人省时省力又省气,用得妥当,确实是一种纠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有效可行之办法。 
  1.孩子因违反规矩而被暂时隔离,不但“玩权”被取消,还必须远离玩得正兴的快乐宝地及玩伴,孤孤单单地独自“静坐”——对幼童来说,还有什么惩罚比这更重的呢? 
  2.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是有很多原因的,如果家长或老师当时不在现场,不能了解孩子发生这些行为的真实原因,实施暂时隔离法,可以留给自己一段思考与推断的时间,来更好地处理问题。 
  3.很多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厌其烦地“满灌”式的摆事实、讲道理,试图以其辛苦的“说教”来使孩子理解。但结果往往是孩子只入耳不入心,甚至反抗、敷衍。如果此时用暂时隔离法,可以使孩子自我反省后主动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修正自己的坏行为。 
  4.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多家长或老师会暂时失去理智,粗暴处理,希望通过威吓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这个时候用暂时隔离法,能避免成人带着情绪来处理问题,更有利于亲子或师幼沟通与理解。 
  5.对两个以上的孩子使用暂时隔离法,成人不必站在任何一边或决定谁的错误更大,可简洁地解决掉问题行为;同时,当成人处理孩子的争吵时,不会以过多的关注而无意中强化了他们的吵闹;再者由于被隔离的孩子都体验到了暂时隔离的无聊和不愉快,所以他们不愿再继续争吵下去,因而问题也就解决了。 
  6.在当今社会里,大众媒体,如电视、录像、网络中往往充满了暴力,就是少儿节目都难免让孩子“窥视”到不少暴力镜头,这已经使得孩子们对使用暴力“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如果家长自己也挤进这一“行列”,对不听话的孩子采用又打又骂的简单粗暴手法,那其实是让孩子再“耳濡目染”一堂活生生的暴力课。再者,从家长的举动中,孩子们还会获得一种错误的信息,即问题是靠武力解决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对孩子更是一种误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暂时隔离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解决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当然,暂时隔离法也不是灵丹妙药,我们也不要期望它能解决儿童的所有不良行为。(张兰香)
  参考文献: 
  [1]李永进.教育需要适度的惩戒[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8,(11):53. 
  [2]汪宗森.浅议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适当运用[J].教育革新,2007,(5):22. 
  [3]许豆豆.我在美国教幼儿——美式幼教实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林恩·克拉克.姚梅林,姚枫林译.SOS,救助父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奇妙的暂时隔离法[EB/OL].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隔离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手工制作图片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