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健康观念的推广,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当前,幼儿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心理问题,如:怯懦、自卑、任性、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培养其健康的心理,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
精神环境是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精神环境包括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和幼儿间的相互关系两部分。要营造一种利于儿童成长的精神环境,教师首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如,教师面带亲切的微笑出现在幼儿面前,多给幼儿一些爱护和关心,就会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亲切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时也会更有自信。其次,运用身体接触是增进教师和幼儿情感的秘诀。教师要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幼儿,哪怕只是抚摸一下他们的头,亲切地问声早,替他们整整装,蹲下来和他们交谈几句……这些细微的动作无疑会使幼儿减轻与家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让幼儿感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喜欢幼儿园。第三,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合作互助的乐趣。合作是人类在进行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必需的一种行为技能。学会合作,学会主动寻求合作者,能够帮助幼儿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中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建立归属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当幼儿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渐渐地,幼儿之间形成了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的友好关系,他们也逐步懂得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集体的要求,从而体验到合作互助的乐趣。
二、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
对幼儿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时,教师就会发现,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都存在差异,教师除了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外,更多地还是要从纵向发展上来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其发展。一些能力较弱且性格内向的幼儿在生活中常常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失去了许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断地鼓励他们。在充满尊重、鼓励的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开朗,自信心也会增强;一些喜欢表现自己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总是不举手便脱口而出,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些孩子一般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主见,如果老师当众批评他们,无疑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不妨换种方式进行教育。如,课后找这些孩子进行个别谈话,让他们知道别人发言时自己在一旁插嘴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等别人讲完了再讲,一次又一次的个别提醒,能逐步使他们改正这一缺点,而发言的积极性依然保持;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在他们犯了错误后,采取私下交换意见的方式远比公开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加强意志力磨炼。提高幼儿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家长的包办代替和娇宠溺爱,许多幼儿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因此,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不能讥讽他们,而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战胜困难的欢乐,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不畏艰难的意识。如果幼儿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教师应该以“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解决,同时要正确对待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不能过多指责。因为过多的指责,只会收到暂时的、表面的震慑作用,却中断了幼儿做错事后自我谴责和剖析错误的心理过程,也就中断了幼儿自我教育的过程,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幼儿的固执和任性。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地用鼓励、表扬、赞赏的口吻肯定幼儿言行中的积极因素,支持幼儿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成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心理
- 心理辅导活动——洋葱头的故事 2013/02/24
- 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2013/02/24
- 灾后幼儿心理重建的思考 2013/02/15
-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教学 2013/02/05
- 浅析幼儿心理卫生教育 2013/01/2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