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试析幼儿行为动机清晰度及其提高策略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xinyu 感谢 xinyu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动机是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将行为指向特定目标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心理动力系统。由于受生理水平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行为动机总是从模糊走向清晰,由“意向”转化为“意图”,在这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幼儿的各种行为,分析行为的动机因素,并尝试利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幼儿从盲目性行为动机逐渐发展为清晰性、指向性,这是每位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学习和提升的必修能力。 
  【关键词】动机;行为动机;清晰度 
  【作者简介】黄海平(1983-),女,浙江温州人,舟山市定海区机关幼儿园教师、幼教二级教师。 

  一、幼儿行为动机及其清晰度 
  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的意思。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当个体的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就产生内部驱动力,而当内驱力指向诱因时,就会产生动机。在多种动机来源分析中,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划分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公认,并且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例如:幼儿都喜欢画画涂鸦活动,喜欢玩水活动,喜欢看动画片等等。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例如:幼儿哭闹行为背后可能存在饥饿、疼痛、难受、寂寞等外部诱因。 
  在幼儿初期,其行动的动机往往是源于内部的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发展,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接触了游戏、学习、生活等一系列社会性交往活动,慢慢产生了源于外部诱因刺激的间接动机,进入了动机和目的关系间接化的时期。幼儿行为动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机能,它包括个人的行为动机和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动机。个人的行为动机,指幼儿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和需要所激起的动机及与幼儿个人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动机;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动机,指幼儿对事物的间接兴趣和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及与所进行的活动对集体的意义相联系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行为动机的清晰度即行为目的。从心理学意义上说,目的是指自觉地预想到的结果。行为目的和行为动机有密切联系。由于受生理水平和整个心理活动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行为动机总是从模糊走向清晰;由“意向”转化为“意图”。 

  二、提高幼儿行为动机清晰度的具体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所以,要提高幼儿行为动机的清晰度,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育目的的达成寓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之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尝试利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幼儿将行为动机从盲目性逐渐发展到具有清晰性、指向性。 
  (一)情景对话——帮助幼儿回忆行为动机的初始性 
  幼儿行为动机模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自己不能清晰地意识到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或驱动他们去行动,也难以明白自己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环节,教师到娃娃家做客,受到了娃娃家的“妈妈”热情接待:“欢迎!欢迎!请坐,我去买菜。”但是,客人等了许久,却不见“妈妈”回来,原来“妈妈”已经在“超市”里做面包了,忘记了家里的“客人”。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扮演妈妈的孩子一开始有较清晰的初始行为动机“去买菜”,但到了“超市”后,由于受环境影响,兴趣开始转移到做面包活动上,产生了新的行为动机,忘记了“家里有客人”这个初始动机。幼儿这一系列的行为反映了他们行为动机的模糊性和易变性。 
  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当教师发现孩子在模糊行为动机支配下行动的时候,为了帮助孩子回忆促使初始行动的主要事物或事件,教师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到“超市”找到孩子问:“妈妈,你在干嘛啊?”“我在做面包。”孩子回答的神态说明她已经忘了自己的初始动机。“为什么做面包呢?”教师问道。孩子看了看教师,想了想,没有回答,继续做面包。教师接着说:“刚才在娃娃家,你去买菜请我吃饭,现在我肚子饿了,你菜买好了吗?”在教师的提问和行为暗示下,孩子逐渐想起自己是出来买菜的,于是放下面包,拉着教师一起去买菜,再回到娃娃家开始做饭。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比较清晰地回忆起自己的初始行动目的,并转回到初始的活动中去。 
  (二)布置任务——增强幼儿行为动机的持续性 
  幼儿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往往不能理智地按任务的要求行动,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行动。如,在幼儿园中班饭前盥洗环节,教师请孩子们去洗手准备吃饭,但过了一会儿,教师发现一些孩子在盥洗室里玩水、玩毛巾,久久不出来,教师走进盥洗室问:“你们在干什么?”这时,孩子们才想起要吃饭了,一个个走出了盥洗室。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完成任务时,常常会出于对任务过程或对某些物品的兴趣而转移初始动机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采取请幼儿轮流值日的策略,让幼儿自己提醒同伴在盥洗室里洗手后不要玩耍、要及时进教室吃饭等。实践表明,孩子们非常喜欢承担这项管理任务,每天都抢着做,管理的效果也很明显。由于管理的内容是幼儿喜欢的,管理的时间较短,管理的难度也比较适合幼儿心理年龄发展的水平,所以幼儿在管理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行为动机的持续性。 
  (三)活动评价——提高幼儿行为动机的指向性 
  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帮助和培养幼儿行为动机的坚持性和指向性。如,在幼儿园大班餐后的活动环节,教师从举手申请管理任务的幼儿中选出一名孩子,让他去提醒吃完饭的幼儿从阅读区拿书坐在位子上看。过了一会儿,教师发现承担管理任务的幼儿自己拿了本书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而其他孩子则在自由活动,看书的看书,聊天的聊天。教师问幼儿:“你的管理任务完成得怎样?”孩子想了想放下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由案例中可以看出,该名幼儿的行为表现依次为:积极举手领取任务——实施管理行为——遗忘任务——自己看书——经教师提醒回想起初始任务。 
  活动后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在某一活动时间段的所有行为,从中发现自己的最终行为和初始行为是否一致。学习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应该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懂得自始至终做完一件事的重要,1生。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的点评时间内,通过问幼儿今天饭后的管理任务是什么,帮助全班幼儿回忆管理内容。然后请承担管理任务的小朋友说说自己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幼儿个体回忆自己的管理行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没有完成管理任务。接着问幼儿如果承担管理任务的孩子在中途自己想看书,不想担任管理任务了,该怎么办,表示出尊重个体幼儿的兴趣转移行为。经过师幼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认为幼儿在领取管理任务后,最好能自始至终完成任务,并认识到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正确了解、评价了自己的行为,在尊重个体幼儿的兴趣转移行为基础上,也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始至终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幼儿行为动机的指向性逐渐明朗、清晰和稳定。 

  三、提高幼儿行为动机清晰度的建议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注意力、坚持性较弱。为了提高幼儿行为动机的清晰度,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幼儿行为动机产生的原因。 
  行为动机的产生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种内部状态(内驱力),二是外界要提供一定的对象(即诱因),使内部状态有一定的指向。所以,教师只有了解了幼儿行为动机产生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各种策略,帮助幼儿提高行为动机的清晰度。 
  2.利用刺激控制法、代币法、间歇强化法、榜样示范法。 
  通常为激发幼儿出现教师期望的某种行为动机,教师会创设较合理的问题情境,通过这几种行为心理学提倡的策略相互结合使用,控制、调节、激活幼儿行为发生的前提环境,达到促使某种行为发生,当幼儿形成一定行为基础后,强化幼儿行为动机的抗干扰性,使它成为牢固的行为习惯。 
  3.善用指导语和示范动作。 
  指导语是教师常用的策略之一,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指导语不能超出幼儿理解范围;要用肯定的指导语对幼儿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语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对幼儿使用语言时应加上辅助的动作指导,目的是帮助幼儿较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克服恐瞑和技能不足。动作示范作为刺激因素,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在运用示范动作时应考虑:示范行为的复杂度不能过高;示范步骤要循序渐进;当幼儿出现正确模仿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强化。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行为动机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折水杯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