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自私心理调适与家庭引导
摘要:为了有效地克服孩子的自私心理,家长和幼儿老师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相信他能够改正缺点,这样孩子会愉快地接受教育,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本文主要探讨幼儿自私心理调适与家庭引导作用。
关键词:幼儿 自私心理 家庭引导
现在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往往是集父母的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爱心。家里好吃的东西都由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自私的习惯。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所以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一、幼儿自私心理产生的原因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他们的内心活动都是单纯围绕自我进行的,如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大约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了别人和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毛病。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孩子的自私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自私心理的根源是家庭的娇惯和溺爱。因此,克服自私心理的关键是消除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支持、过分保护的现象。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有原则的,绝不能迁就与溺爱,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予以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就一定不予满足。不论是购买玩具、吃东西、就餐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所有家庭成员平等相待,不搞特殊。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孩子养成通情达理的习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或愿望,要多顾及别人,善于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或看待事情。
二、幼儿自私的心理调适与家庭引导方式
(一)家庭应创设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家庭应该是爱的花园,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和谐融洽,平等相处,和周围邻居和睦互助。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不但情绪愉快,还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感染,他们会懂得怎样被爱和去爱人,性格活泼开朗,正直善良,并能尊敬长辈,友爱同伴。反之,父母间如经常反目相对,唇枪舌剑,甚至拳打脚踢,或歧视、虐待老人,与邻里间常为一点小事就吵吵闹闹,骂骂咧咧。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孩子或胆小怕事、畏缩,生怕因自己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而又引起父母间的一场争吵,或脾气乖戾,也开口就骂,动手就打,在邻居和同伴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年龄小,思想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差,对父母或周围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不加选择地模仿,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就会学着做了。我国古代的父母就已十分注重孩子早期的环境影响。“孟母择邻”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起初,孟子家住在坟地附近,幼小的孟子就常和小朋友玩挖坑埋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不利于孟子的成长,就搬到集镇居住,孟子又和小朋友学做商人买卖的游戏,孟母仍不满意,又第三次搬家,搬到一个学馆的旁边。于是孟子就和小朋友学做读书讲礼貌的游戏,孟母这才决定在这里长住了。从这件事上,反映了孟母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这一点上,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父母尽量提供分享、谦让行为的体验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谦让行为得到锻炼。如买回好吃的东西后,引导孩子亲自把东西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同享用;在孩子与小朋友玩耍时,诱导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还可以指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进行玩耍。与此同时,家长应及时称赞孩子的慷慨、谦让之举,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
(三)改进方法,注意家教艺术
当今的孩子心理成熟早,生理成长快,意识上要求自立,对周围事物的反应特别敏捷。对他们施行家教,不注意其心理、生理、年龄和个性特点,方法不科学,往往会招致家教的失败。事实已经证明:过于严苛,要求孩子只许这样,不许那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高高在上,不讲民主,不重视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明知娇宠的危害甚大,可事到临头,仍旧溺爱有加;家长要求不一,教育不一,慈严不结合;家庭不和睦团结,缺乏情趣,充满矛盾,没有勤劳治业、民主和乐的氛围。以上这些情况都是不行的。有的家长爱子之情太甚,不讲原则。或是包办代替子女的一切,或是把奖金制度从社会引入家庭。让子女超前大消费,这样的育儿教子法实在是大错。教育子女,方法得用好,如果方法不当,就陷入误区,许多正反事例值得深思。
手工材料
关键词:自私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