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秀班集体形成要素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园优秀班集体概念及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如何提高幼儿园优秀班集体教学质量的途径,重点分析了运用多种方式促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管理途径,用以提高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一、教师成为孩子们行为规范的引导者
教师不但要在行为上对小朋友加以引导,而且要在小朋友的心目中树立威信,让每个小朋友能够自觉的认为老师说的是正确的,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而不是以强制的管理方式让小朋友严格顺从。教师威信的建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通过这种威信的树立,促使小朋友们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在教师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师要避免小朋友产生对幼儿园管理的叛逆心理,要让他们自愿听从教师的指令和建议。例如:东西不要随处乱丢,要保持教师的干净整洁,让小朋友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的行为;让幼儿熟悉一日活动的环节和常规,使幼儿有稳定感、安全感;每提出一个常规要求教师都要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还要督促每个幼儿去遵守,如吃饭前先上厕所再洗手的要求提出后,教师每天都在不同的时段进行观察和引导,确保幼儿能遵守这些规则。二是通过威信的树立,促使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小朋友心目中烙下良好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值得信赖的人,因此,有问题了他们会主动地去找老师解决,教师才更加容易走进小朋友的心理,从而与小朋友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是这种威信的树立会让小朋友自觉的认为教师是为了他们好,从而从心理上认可教师的地位,这将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施幼儿自我管理
管制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教育就是“管住幼儿”,每个幼儿都应该依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这类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切事情顺畅地进行,减少了由人际冲突带来的安全隐患,让幼儿安全、健康地在幼儿园生活。常规教育要以幼儿为本,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来思考。在严格管制下幼儿的“问题行为”少了,“规矩”的幼儿多了,但幼儿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了学习与同伴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幼儿应有的天真和活泼,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常规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需要常规,从而使幼儿从他律过渡到自律。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依靠权威,借助批评和惩罚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不能总以“不许这样,不能那样”来规范幼儿,而要使幼儿体会到常规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这样幼儿才能将常规视为自身的需要,从而转变成自律的行为。
三、实施个性化管理方式
实行教条型常规教育的教师认为常规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但在常规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教师常把常规的“不变性”夸大,不能灵活运用常规来为教育服务。面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常规教育,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如给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幼儿从小班升到中大班,常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渐渐改变的。如果一直以小班的常规要求来规范已是大班的幼儿,必然阻碍大班幼儿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使幼儿有依赖性。在常规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常规在前一阶段实行得很好,但在后一阶段却得不到贯彻,这就需要对常规做出变通。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反思,是幼儿的发展造成常规的不适应,还是常规本身有问题?确定原因后,再重新商讨,对原设的常规加以修正,以使常规真正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常规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协调统一。
四、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说教型常规教育存在方法单一、活动乏味等问题。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实际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而不能单凭说教的形式。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加上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于他们是很难起作用的。只有以具体、生动的方式,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如儿歌讲述法,通过讲述《洗手歌》,既让幼儿熟练地掌握了洗手的要领,又让幼儿把握了动作的先后顺序;榜样示范法,运用正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
以上四点对策只是许多常规教育方法的一部分,远远不能应对所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反思并最终形成一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是目前幼儿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幼儿教育在其发展中也不断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问题,因此,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永远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方法和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总结,形成体系,推进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优秀集体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