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童年不同样:《幼儿园》与《小人国》比较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zhouzhilin 感谢 zhouzhilin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幼儿园》与《小人国》两部纪录片,都选择了幼儿作为镜头言说的对象,在题材选择、拍摄视角方面也呈现出诸多相似性,都能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但由于两部影片的编导在故事建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关注重心上的不同,又使两部影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幼儿园》;《小人国》;比较 
        2003年面世的《幼儿园》和2009年面世的《小人国》两部纪录片,都将关注的目光投给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凭借两位导演对生活的敏锐捕捉能力和对儿童生活的深刻认知,在上映后,都先后引起了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可以说,在探索儿童的隐秘心理方面,两部纪录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由于角度选择、关注重心、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方面的主观性,使两部纪录片都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因而,即使是选择了同样题材的纪录片,也会呈现出诸多差异。《小人国》的导演张同道曾表示,之前看过湖北卫视纪录片导演张以庆的作品《幼儿园》,他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风格,于是就萌发了拍摄《小人国》的念头。但即便如此,时隔近6年出炉的《小人国》与《幼儿园》仍然有着诸多差异。 

        一、二者之同 
        (一)题材选择 
        基于纪录片忠于客观现实的特点,《幼儿园》与《小人国》的导演在题材的选择方面都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选择了幼儿园作为自己拍摄的对象。而且,两位导演都不拍那些“概念性的东西”,而是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幼儿园》选择了武汉一家全托幼儿园,《小人国》选择北京郊区的一所非全托幼儿园,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两部影片对幼儿生活的记录都保证了客观真实性,对幼儿园内孩子们原生态的生活“碎片”的抓取,是这两部纪录片共同的特色。 
        (二)重视细节 
        和其他优秀艺术作品一样,一部纪录片留给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片中的细节。如果一部纪录片没有鲜活饱满的细节,那么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就会受到影响。《幼儿园》与《小人国》两部纪录片都能充分抓取、表现细节,从而使观众从那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中,领悟到意义。 
《幼儿园》中,有很多细节可圈可点,如一位小孩因扣不上纽扣而发火、一个小孩孤独地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发呆、一个小孩因为家长总是来迟而烦躁愤怒……这些细节,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不为成人所知的另一面。同样,《小人国》中的细节也很耐人寻味,如辰辰不分春夏秋冬地等待、孩子王池亦洋恰当解决两个男孩之间纠纷的老练,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两部纪录片,因为都能选取富有典型意味的、具有独特情绪的真实细节,因而都传达出了独特的审美魅力,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三)平视视角 
        平视视角,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理念和方法,已被纪录片制片人广为接受,也成了许多纪录片创造者努力遵循的准则。从心态接受上说,它跟受众一定要是平等地对话,而“纪录片中的平民形象则是真正平民意识的影射。”[1]应该说,两部纪录片的编导都具有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正是因为这种平民意识的指引,使《幼儿园》与《小人国》的编导,改变了以往某些展示小孩生活的纪录片的俯视视角,将每一个拍摄者都作为和成人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这样,便使这两部纪录片在观照孩子们的世界时,具备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意义,在导演的镜头下,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生命存在,都是平等的,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二、二者之异 
        (一)故事建构 
        纪录片也讲故事,因为哪怕是最普通的生活事件,也包含着特定人群的特定情感形式。纪录片因为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这些最为真切,同时又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鲜活事件,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震动。对于故事片而言,好看就是硬道理,对纪录片,好看也应该是其追求的目标。一部纪录片要好看,就不能忽视故事的建构艺术。 
      《幼儿园》与《小人国》这两部纪录片,在故事建构方面略有不同。《幼儿园》虽然也讲故事,但由于不断穿插小、中、大班的生活细节,使故事略显杂乱,而《小人国》在讲故事这一层面更为清晰。从故事的设计来看,纪录片的剧情是未知的,制片人只能在时间流程中记录剧情的发展,充满变化和意外,因而,纪录片的故事是片断的、不完整的;并且从拍摄方式看,纪录片是靠观察、等待、抓拍一次完成,不能再重拍的。但即便如此,《小人国》的故事脉络仍是相当清晰的,从辰辰的等待开始,到辰辰的离开结束,中间穿插孩子王池亦洋的故事,具有探索精神的锡坤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开始,有发展,也有结局的交代,每个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这种交叉叙事而又能保持每个故事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的结构方式,完全得益于导演精心剪辑编排生活细节的技巧,才使《小人国》的故事线索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这样,即使是生活的碎片,也能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形成故事脉络,这种叙述策略恰好是《小人国》成功讲述故事的关键。 
      《幼儿园》的故事,则由一系列“生活的碎片”组成,我们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故事,完整的情节。如果不是导演巧妙地在片中穿插引人思考的黑白影像连缀全片,延伸主题,那么,观众会很难把握其故事性的。 
        (二)表现手法 
        1.《幼儿园》虚化外景,《小人国》渲染外景 
        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被虚化,如室外操场上孩子们热闹的活动、周末时家长们接走孩子时的身影,这些都被导演刻意虚化。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很好地反衬了幼儿园里孩子们生活的真实环境,凸显了孩子们的生活主题。可以说,《幼儿园》中的这种艺术处理方式是非常大胆而成功的,但《小人国》的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被束缚住手脚而“邯郸学步”,相反,却加大了对外景的渲染和处理,比如,每天早晨小女孩辰辰来到幼儿园后在门口静静地等待,从夏天一直到了冬天,从不间断,导演通过渲染外景,不但以外在景物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推进,同时也深化了感情。总的来说,由于两位导演关注重心的差异,导致了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但不论怎样,殊途同归,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了。 
        2.《幼儿园》大胆采用黑白影像,而《小人国》并未采用 
        在纪录片《幼儿园》里,观众可以不断看到导演刻意处理过的黑白影像。也许,当第一个黑白影像(熊经纬练习数学心算)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我们未必会注意它的内涵,但当这种黑白影像由反映小孩的学习,到展示小孩的生活细节、情感细节,到表现小孩发表对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的看法时,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和视觉冲击,就使观众豁然开朗,明白了导演运用黑白影像的深意,理解了片首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是我们自己”的真正含义。比如,当孩子非常娴熟地回答,如果自己拿到钱时“都分一点,我的领导没有钱怎么办?”时,观众不会只是捧腹;当我们听到“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做坦克,打日本人,日本鬼子”“日本人并不都是日本鬼子”这样的极富思辨意味的话语时,成人概念中天真无邪的孩子形象已经被颠覆无疑,凡此种种,都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儿童身上的印记,导演刻意用黑白影像来处理,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纪录片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那么,导演在《幼儿园》中的这种“导”,实际上显示了拍摄者思考问题的深度。 
        黑白影像的对比处理无疑使《幼儿园》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取得了成功,但《小人国》的导演并未亦步亦趋。《小人国》仍然用真实的镜头思考着生活,比如,大李老师对锡坤的破坏行为,并不阻拦,而是等着他玩够了,再和他一起将东西归位。在《小人国》里,虽然没有心算班、主持班、英语班,但是,孩子们的天地是广阔的。在巴学园里,每一个孩子都能自在地成长,诸如孩子们的踢球、过家家……一切都充满了童真,而教师,仅仅是在孩子们发生冲突时,适时地出现并解决彼此的问题,所谓“童年不同样”,用来概括这两部纪录片是很恰当的。《幼儿园》里,老师用钢琴的琴音来指挥孩子们的言行,“老师叫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但观众看到孩子们整齐划一的行动时,是否会向往《小人国》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是否孩子在幼儿园参加的兴趣班越多,孩子就越优秀?更进一步说,是否这样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如果说,在引起观众思考方面,《幼儿园》使用黑白影像还存在着某些刻意“导”的痕迹的话,那么《小人国》则是在自在自为的状态中,自然地实现了对观众的引领。 
        (三)关注重心 
      《幼儿园》关注的是新时期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参加了4个兴趣班的学习,孩子们看足球比赛时老师粗暴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换句话说,《幼儿园》重在暴露,通过暴露引人思考。而《小人国》也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但关注的重心在展示,通过展示让观众深思。 
       同样是打架事件,《幼儿园》的老师在处理孩子们打架时的方式与《小人国》里老师的处理方式就不一样。《幼儿园》的老师采取粗暴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比如,当打架事件发生时,《幼儿园》里的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外乎两种:一是骂,“打人是神经病”;二是直接将打架事件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孩子送到其他地方,并告诉被打的男孩:“XX已经被送走了。”而《小人国》中的老师处理方式则完全不一样,比如,5岁半的孩子王池亦洋,因为经常打同学,而被许多家长要求退学,但大李老师的处理方式却很独到,首先说服家长,其次教育孩子。大李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变池亦洋的机会,每次池亦洋违反了原则,大李老师都会让他待在反思角,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他做事的方式。慢慢地,池亦洋不断成长起来,不仅能主持正义,还能解决纠纷。 
        通过以上细节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的导演重在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来暴露现行教育体制下,幼儿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小人国》的导演重在通过真实的记录,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就是生活。 

        三、结语 
       《幼儿园》和《小人国》两部纪录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们“揭示的现实生活与他们(观众)经验中的现实相距甚远,对他们(观众)产生触动,并促使他们(观众)去思考其间的差距。”[2]两部纪录片,都真实纪录了孩子们的原汁原味的生存状态,里面没有做作,没有做秀,也没有做假;而且,两部纪录片都能“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让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其实,现在的小孩子的心思并不输于大人,少的只是经验而已,幼儿适应和了解世界的心理机制,其实被成年人过分低估,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纪录片中的那些小主人公的言行,无疑成为成人反思的起点。两部纪录片的两种视点,却汇成一种思考,而这,正是纪录片记录时代、关注人文精神的真实体现。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