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冲突发生后
冲 突 发 生 后
背景:梦露和颂樱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喜欢玩在一起,形影不离。
实例:早晨,梦露的大妈妈带着孩子来园,一见我就让孩子和我打招呼。 “石老师早!”“梦露,早上好!”正当我引着梦露想说再见之际,她大妈妈对我说:“石老师,昨天回家我们梦露说颂樱打了她,还哭了!”我蹲下摸摸梦露的头,问她:“这是怎么回事啊?”她只是看着我,没有说话,并不时地用眼睛瞟颂樱几下。家长期待着我给他一个交代,我只能请颂樱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颂樱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只好冲着孩子的家长说:“我再了解一下。”她大妈妈恩了声就直接上前自顾自地教育颂樱。我看到孩子的表情很尴尬,很无辜。而梦露眼里也只是茫然。家长走后,我找时间了解了一下事情发生的大致状况,是在区域活动时,俩人在娃娃家中,为了一个煮饭的煤气灶而发生争执。后来梦露就没有玩到煤气灶。
分析:1、站在孩子的角度。首先,孩子有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交流天空,于是就有了与同伴及其他成人的交往。梦露与颂樱的交往正是由于这种心理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往往是中心,是宝贝,而且没有同伴交往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由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交往障碍,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些小冲突小矛盾,上面的实例就是因为区域活动中材料不足,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而产生的争执行为。
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毕竟孩子已经开始从自己的心理堡垒中伸出交往的手。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而也只有冲突才能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不足。虽然孩子喜欢和他人交往,也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还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就非常容易在交往中发生冲突,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就会感到委屈和无助,可能会直接用自己的“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可能在无法解决或者解决结果不令自己满意时出现前面所举的情况——向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家长告状,以求家长为自己解决。
再次,以上的事例发生在区域活动中,现阶段在区域活动时,由于区域数量和人数的比例比较高,每个区域所应承受的人数负荷过重,所以区域中的材料分配有限。这样的情况非常容易引发孩子的交往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属于孩子众多交往问题中较难以自我解决的。事例中两人就是因为材料不一而引发了争执。孩子,特别是小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数量多而相同的材料,他们正在初步的学习如何分享,很难对一件特别有吸引力的玩具说“不”,所以,客观的环境使孩子面临到自己难以解决的交往困境中。
2、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妄下论断斥责孩子,也没有过多地“勉强”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在区域活动这样的自由交往环境下,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导,教师只为孩子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而自身便在孩子活动时扮演“旁观者”的角度仔细观察,以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出现。但由于现在人数多区域有限,教师没有很多的精力进行细微观察,只能维持各区域中的大秩序,而不能及时介入每一个较细微的问题,所以很多问题教师根本就没有发现,上面的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这样就造成了孩子交往上的负面影响,孩子不能独立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又不能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使得孩子一再感受交往的挫败感,对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回避性,所以在结果不如意的情况下,选择了向家长寻求保护的行为。
3、从家长的角度。家长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这位家长也一样。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这也为孩子的交往走出了第一步。但是,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家长便很自然地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当然,应该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理想的交往环境。但是当孩子面临他们的“交往危机”时,家长便下意识地为孩子“出头”代替孩子本该是他们自己学会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她的行为对双方孩子都造成了消极影响,也对他们获取交往经验形成了阻碍。梦露在大妈妈对同伴责备时感觉到这种解决方式的“切实可行性”,便会在一定意义上阻碍她下一次面对问题时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颂樱在这次与成人的不平等交往中感到了委屈和无奈,沉默坚持就是表现之一。
对策:
1. 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
在我们与孩子围绕着某个问题而一起活动时,双方就都是活动中的成员参与其中,双方是平等的。在任何时候,我们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将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同等的地位,在蹲下来的同时,和善地和孩子交谈、询问,提出要求,相信结果会是圆满可喜的,孩子也能感受这一积极交往的氛围。
2、发挥区域活动能动性,适时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
孩子的经验不足以使幼儿解决一切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在区域活动时,这些问题就会暴露无遗。这时就需要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在处理问题时回忆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言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也可以是事情发生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些,使每一次交往问题的产生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幼儿的交往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但在区域活动中,也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交往的乐趣,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手工材料
关键词:原
- 孩子,请你原谅 ——读《细节不细,小事不小》 2011/07/07
- 原创教育笔记:对不起,没有用 2009/11/27
- (原创)老师,我要向你挑战 2008/01/09
- 儿童科学常识课件: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2009/09/15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