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俄罗斯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新探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一、幼小衔接问题的重新提出     众所周知.自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到现在不过短暂的几年而已.如果我们孤立地研究这几年的俄罗斯教育.将给人们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因此.本文在探讨俄罗斯幼小教育的衔接问题时.有意重温一下它的历史形成.它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     在前苏联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集中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在四十年代.它是与维列鲁学派的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渗透和儿童入学年龄由八岁改为七岁密切相关的。由于入学年龄的提前,儿童对小学生活和学习的不适应现象趋于严重。针对这一问题.俄罗斯联邦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以A·π乌索娃为首的科研集体探讨了将系统的、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适宜性.以及成人在教学中施以直接影响的可行性:实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幼儿园教学形成儿童在小学生活和学习中某些技能和习惯的前提.减小他们由学前阶段跨入学校阶段的坡度.结果.作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组织的作业教学在五十年代正式被引入幼儿园.而且长期影响了前苏联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这里.对幼儿园是否适宜进行系统的、有组织的教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应当肯定的一点是.乌索娃等人并没有简单地把小学的一套作法搬入幼儿园.而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探讨了与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相符的教学体系。     第二次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在69年前苏联小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之后。由于小学教养内容中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学制的缩短.学生负担明显加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前苏联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A·B·查包洛热茨等人又探讨了如何将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的一半内容下放到幼儿园6岁班的可行性。实验的结果是.幼儿园6--7岁预备班作为零点班在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正式被纳入小学学制。     不难看出.以上两次对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都是把重点放在使学前教育去适应小学的要求和变化上.这样来解决问题.虽然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如在注意力、纪律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上有所进步)比较顺利地适应了小学生活.但是.学前教育阶段的自身教育价值遭到贬低.学前儿童特有的话动类型.如游戏活动和各种艺术创造活动受到排挤(它们或者让位于作业教学.或者自身教学化了一一在其内容中可以明显观察到学科的痕迹.这不仅表现在大班和预备班.而且也出现在小班和中班).儿童发展的规律被人为扭曲了.他们成了不得不用学前形式来代为生活的小学生。显然.用这种超前的、功利主义的方式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有片面之处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九十年代.俄罗斯联邦独立后.随着其政治、经济领域里西化政策的推行.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自由化的趋势。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各种倾向的教育大纲(有的侧重智育.有的强调美育)层出不穷.学校对未来学生的要求也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未来一年级学生应当学会流利地阅读、书写和掌握计算技能.也有的倾向于接收纪律好、语言表达力强的儿童。由此出现了幼儿园毕业的儿童在进入小学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这样又提出了在国家教育标准上确立幼小衔接关系的现实问题。     在总结以往解决这一问题中存在的经验教训和面对现实课题时.俄罗斯联邦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们指出.妥善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它的内涵.即衔接是一个双边过程.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具有“自身价值”.它在培养儿童个性品质方面所起的奠基作用是其它教育阶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是学前教育的成就为儿童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阶段的衔接者.学校不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零”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迅速抓住”学前儿童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教育实践。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对衔接的理解.有助于实现儿童发展和教育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二、有关入学准备的实质     俄专家指出.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环节是确定儿童对学校系统教学之初准备的实质。以前 ,对儿童入学准备究竟应当包括哪此内容的问题有过不少研究。有的认为.学习活动的形成.是儿童入学心理准备的实质:也有的认为.入学准备主要是形成儿童对成人、同伴和自己的正确态度:还有的认为.入学的心理准备应当包括一般发展.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能力.以及培养和激励学习动机三个方面。在分析概括以上诸观点的基础上.俄罗斯A·B·查包洛热茨“学前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阐述了在国家水平上对儿童入学准备实质的理解。他们认为.儿童对学校的入学准备应当包括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两个大的方面.一般准备是指儿童在入学前所达到的身体、智力、个性发展的应有指标.而专门准备则是指既能保证儿童获得阅读和计算的初步技能.又不影响他们一般发展的对学校科目的准备水平。下面我们就分两个方面谈谈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先谈谈一般准备。     在一般准备方面.儿童身体的发育指标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通常包括良好的健康状况、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体脑的工作能力。这里有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对儿童入学成热性的鉴定。这里所说的成熟性.是指儿童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发展水平。确定“不成熟性”的依据可以是身体发展的某些方面未达标,如骨骼系统.身高和体重不符合年龄标准.或者是患有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承受体力负荷的能力较差。     八十年代进行的一项生理和卫生学研究成果揭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适应学校学习的“成熟”儿童与“不成熟”儿童的比例关系。资料表明.在6岁儿童中成热儿童所占的比例是49%, . 6岁半是68%, . 7岁是87%, .7岁半是98%:。在男孩和女孩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差异:女孩中5 -5岁半.5岁半一6岁的成熟儿童大幅度增加.而在男孩中这一增长额通常是往后移半年.即5岁半一6岁.6岁一6岁半。由此得出结论.对儿童入学年龄应当区别对待。上述研究表明.就大多数儿童来说.最佳的入学年龄为7岁。     儿童对学校的个性准备包括这样几个层面:行为的随意性.与周围人交往的水平.自我评价力和学习动机的形成。     行为的随意性是指能够根据成人有意识提出的目的而采取相应行动.理解学习情景中所设条件的能力。     交往的形成水平涵指在生活的主要领域里儿童对待周围成人、同龄人和自身的立场。研究表明.蕴含活动内容的(如在共同的游戏和建构活动中角色的分配)竞争一合作型(在有规则的游戏中)交往对儿童理解和考虑同伴的行为和立场很有裨益.它有助于儿童逐步地由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过渡。而在儿童与成人的非情景性的人际交往中.则形成了儿童对学校准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能够把成人作为教师来接收.并乐意服从他的指示。在对待自身方面.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活动以及结果.也是衡量学前晚期儿童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实践中.对学校的个性准备主要体现在解决共同任务方面的积极性.关心并乐意帮助同龄人.遵守纪律.有服从规则的需要.在活动中表现出顽强精神。     除此之外.在涉及入学准备的个性发展方面.还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形成综合性学习动机的意义。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期望和另一些人交往并获得新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动机:2}与学习活动直接有关、与认知新事物的积极需要相联系的认知动机:3)与战胜困难、给予别人帮助能带来快乐情绪有关的道德动机(责任感)。研究表明.后一种动机的形成对激发儿童从事必要的、但缺乏吸引力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在智力发展方面.衡量儿童是否作好入学准备的中心指标是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逻辑思维的形成水平:以及对认识活动手段(指分类、概括、图解和模拟的技能)、本族语和语言基本形式(对话和独自)的掌握程度。     在学前期.许多智力型任务的解决都是在形象的水平上进行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在一种直观的形态中帮助儿童理解问题情景中提供的条件.学会把给予的任务与实际条件进行对比.找出解决的方式.然后检查解答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儿童逐步形成了有关事物本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最初图式和概括表象.并显示出了理解事物一般原则、联系和规律的能力(而这正是掌握科学知识和形成逻辑思维的基础)。例如.在认识自然时.儿童掌握了机体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以及形状和功能.结构和性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但应当强调的是.这里儿童概括的特征仍然是形象的.并且是依靠对物体及其替代物的实际操作来进行的.这有助于儿童掌握各种类型的实物和图示模型的结构.并运用它们。在完成各种类型的活动中.儿童开始理解.他的观点不是独一无一的.学会从别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而研究表明.掌握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前提.正是由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的逐步过渡。     学前教育在儿童形象思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把儿童引向了逻辑思维的门槛.但在学前儿童的智力结构中.情绪对活动的调节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情绪--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已故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A·C·维果茨基认为.激情与智能的结合并不是思维的弱点.而是它的独特特点.它有助于儿童解决广泛范围的要求高度概括水平.而不求助于逻辑思维的任务。这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使儿童能够情绪高涨地投入复杂问题的解决.而不感到这些问题的枯燥乏味。     在对学校的智力准备中.还包括作为创造基础的想象力的发展。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儿童.独立认识新事物的意向很强.他会自己展开探究活动.建立教师与同龄人的相互关系和合作.他是好奇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不仅能够完成成人交给他的任务.还能自己提出新的任务。研究表明.想象力的发展.虽然与入学初期阅读.书写、计算技能的掌握没有太多直接联系.但它对儿童以后的整个学习与生活却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现在已受到高度重视。     此外.语言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儿童能否在学校中顺利学习的重要指标。有关研究区分出了语言发展的三个方面:结构的、功能的和认知的。到学前晚期儿童已掌握了语言的结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及在各种场合运用功能不同的语言的规则(同周围人交往的语言.认知活动中运用的语言.用于计划和组织独立活动的语言)。儿童对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语言形式(对话和独白)的掌握是在同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对语言现实的初步意识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这里所说的对语言现实的意识包含这样一些语言的基本要素,如句子的词汇构成.词汇的语音和语义部分.词汇之间形式和语义的关系.语言的语法正确性.连贯语言的结构等等。在发展语言的专门作业和其它类型的活动中儿童形成了语言的最重要属性一一随意性.即儿童能够自由地理解成人与他交流时的语言.自觉分析蕴含在学习作业中的言语信息.明确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决定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此外.连贯的独白语言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它说明儿童已经能够不需要成人帮助。自己独立地运用语言和认知发展的所有成就。而对话形式的发展则证明儿童已经能够建立与周围环境的相互理解.确立与教师和同龄人的平等关系。象讲故事.向同伴解释游戏规则.说出自己的想法.督促别人等.都说明儿童的语言发展已达到较好的水平。     以上我们论述了儿童对入学的一般准备.现在谈谈专门准备。     所谓专门准备.是指对文化入门知识(阅读、书写、数学)和简单的学习活动要索的掌握(根据活动的上下联系区分任务.意识并能根据任务进行解题、计划和检查的方式.掌握工作的一般速度和节奏)。     实际上.一般准备与专门准备并不是绝然割裂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之中。在形成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之中.无论是儿童特有的活动类型,还是专门的知识领域(阅读、书写、数学)都具有一定意义。在专门准备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有以下特点的知识:1)将来在小学中要再度用到的:2)对儿童一般心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3)能够满足儿童对该现实领域自然兴趣的。现在根据这一思想已研制了新的文化入门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将阅读、书写和数学作为一般文化技能统一起来。阅读和书写被看作是统一的和同步的过程。在这当中.首先是将儿童所有的官能系统(如听觉、视觉、发声器官和运动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其次是把这一教学贯穿到儿童所有可行的活动类型之中.如在唱歌、弹奏乐器、建构活动.作诗.演剧和绘画习作之中.儿童可以形成这样一些重要素质.如书写时所必要的动作的协调.以及节奏、速度、旋律、空间定向、肌肉和言语方面的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则引入了内容丰富的、儿童与同龄人的对话交往.如讨论共同的任务.一起寻找解题的方式.分配角色和变换角色。这种教学引起了儿童浓厚的兴趣。在这当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聪明的、能干的(能够与其他人一起胜任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避免冲突)。     对学习活动简单要素的掌握也是如此。一系列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发展的核心是意识性和随意性。这些在本质上是新的心理形成物主要出现在学前晚期.它是在儿童掌握识字和数学的专门作业课中和其它活动.如游戏、画画和建构活动中形成的。譬如.在按条件和模型进行的建构活动中.儿童参与着提出任务.计划和检查自己的活动.寻找解决的方式.并将它运用到其它场合。又如象记忆这样一种心理功能.到学前晚期也具有了随意的属性.无论在哪一种活动中.儿童都会碰到一个任务-一记住。这时儿童就需要运用已知的方式和他们自己发明的方式去意识并记住所要记的内容。而这些技能的掌握.正是学习活动的最重要要素。     综之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A·B·查包洛热茨“学前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在对待儿童入学准备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与传统观点有所不同的.他们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与其说是通过设预备班或严格规定的教学来进行.不如说它是整个学前期内容丰富、情趣盎然的活动的结果。可见.他们更倡导A·B·查包洛热茨所提出的“要丰富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加速儿童发展”的主张。   三、实现幼小衔接的双边措施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双边过程.它需要两个教育机构之间的共同努力。但在传统教育中.它们的工作往往是脱节的.或者是.一谈到衔接和入学准备就认为只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事. 显然.这是有失偏颇的。譬如.在教育目标上它们之间就缺少衔接: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促进儿童体力、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小学工作的重心则是形成儿童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实际技能和学校类型的行为方式(虽然这也很重要)。由于小学不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没有在儿童入学时采取必要的过渡措施(研究表明.既便在顺利的情况下.儿童对学校生活和学习的适应也需要半年).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认识兴趣.想象力.创造性.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儿童期特有的活动类型得不到有效利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骤然改变.以致他们中不少人焦虑感增加.情绪不稳定.睡眠受到影响.体脑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最后导致他们对学校和学习生活的恐惧。调查表明.在教育实践中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而现在由于提倡多元化.缺乏统一的教育要求.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针对以上问题.俄A·B·查包洛热茨“学前儿童”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指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幼小两个阶段教育的整体化、连贯化。他们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幼小教育的衔接工作。     第一是在国家水平上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目标。     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教育标准规定的儿童个性的全面的、一般的发展.使儿童在学前期的所有生理、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保证他们对学校学习的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而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除了掌握阅读、书写、数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技能和形成学习活动以外.应当在考虑儿童日益增长的可能和学校生活特点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儿童全面的、一般的发展。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其教育教养过程都应当服从于儿童个性的形成:即发展他的专门能力(交往的、智力的、体力的).想象力首创性、独立性,责任心.行为的随意性.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力。     第二是丰富小学的教养内容.它包括:     1)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各种有创造性质的儿童活动类型(独立的游戏.话剧表演.技术的和艺术的模拟活动.小实验.语言创作活动.音乐舞蹈中的即兴创作):     2)在教养内容中充实地理、历史和地方志方面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满足他们对实际活动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学校的园地.街道旁和教室里的花卉)的关心和责任:     3)丰富作为儿童自我表现手段之一的美育系列课程和艺术活动的内容:通过参观和观摩博物馆、展览会、美术家工作室、音乐厅、剧院和图书馆等手段吸引儿童了解民族艺术文化。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儿童的一般文化修养(扩大儿童的信息量,培养他们的感知力和感受力.形成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但是在小学中扩充有助于儿童一般发展的教养内容并不是以损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为代价的.破坏一般知识技能与专门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只会导致学生文化水平的下降。专家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靠增加课时.而是应当延长小学的学习年限。     第三是完善幼儿园和小学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取消幼儿园中有严格规定的教学(如作业课中的静止坐姿.按照学校样式排列座椅.举手回答问题.出于纪律日的被制止的有创新性的发言):     2)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在学校中体育课、课间大休息和课外活动过程中的运动积极性:     3)运用多样化的“非课堂型”教学形式.这包括在整体化原则下引入的儿童特有的活动类型.跨班和跨场地的活动.小班化教学.合作小组活动的组织等等。     4)在幼儿园中运用循环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保证“温故知新”.为儿童自己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创造条件:     5)保证作业(全班的、分班的)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独立活动(游戏.艺术.建构活动等)之间的相互联系:     6)在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具有发展意义的实物环境:     7)广泛运用激活儿童思维、想象和探究活动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的问题成分.发散性的任务.可以有各种“正确”解答方案的开放型任务等等。后一种方法对小学尤为适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可以获得解答某一类习题的具体方式。把开放型的任务和封闭型的任务结合起来是提高儿童认识积极性.激发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条件:     8)应当在小学.尤其是在教学的第一年广泛运用游戏方式.为儿童顺利进入学习过程造就良好的情绪氛围,当儿童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表现创造性、想象力和责任心的时候.要为他们开展独立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9)改变幼儿园作业课和学校课堂教学中儿童的交往形式:保证他们有机会与同伴面对面的交流.与他相互作用.并向他学习(不仅是向成人学习):保持儿童之间的对话交流:允许儿童有发表自己见解.坚持自己的提议和保留错误的权利。因为正是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儿童才有可能一起讨论任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分配活动中的角色和变换角色等(如一个写.第二个读.第三个检查)。结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聪明的能干的: 10)无论在学前机构.还是在小学的教养过程中.成人与儿童间的对话交往形式均应占主导地位.因为它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格的尊严感.以及对成人的尊重和信任。       以上我们粗略地介绍了俄罗斯联邦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方面的新的趋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措施与传统做法的几个明显的不同点:     1}新措施强调幼小衔接问题的解决是双边过程.提出了把学前与学校两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形式作统一规划的必要性:     2)提供了鉴定儿童入学成熟性的新的研究资料.这也为我们区别对待儿童入学年龄.符合国情地制定儿童入学的最佳年龄提供了参考:     3)强调学前阶段自身教育价值的重要性.反对以牺牲学前利益来换取入学后学习上短暂效益的做法: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不能单靠设预备班和进行类似小学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它应当是整个学前期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也包括专门的发展语言和数概念的作业课.但只是一部分)的结果:     4)挖掘了儿童期专门的活动类型,在做好儿童入学准备方面的潜力.如有规则的游戏.各种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等:     5)找到了新的教学形式.这就是以成人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交往来代替幼儿园作业课和小学课堂教学中成人对儿童施予直接影响的传统做法。     笔者认为.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俄罗斯在纠正前苏联幼儿园引入教学后所带来的教学扩大化倾向.重视学前期自身教育价值和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促进儿童一般发展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方面的新的探索.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但上述措施的有效性还有待教育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从两个镜头看区角活动的指导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缅怀追思 浸润童心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4月主题党日活动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