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一次园本课程讨论实录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我园的开放性课程研究已进入评价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建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前一次研究产生的问题——在活动中仅有教师的言语指导很难使家长理解课程目标、参与课程研究,我们将本次研讨活动的重点确定为: 1 .将幼儿园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传递给家长,使家长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2 .研究“课程评价观察表”的设计是否合理。 3 .提出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整个研讨活动分为五个环节:

1 .家长会。全年级组教师、本班全体幼儿家长及专家参加了家长会,会议由活动执教者主持。主要内容为:①教师介绍本次亲子活动的目的。②家长阅读“课程评价观察表”,有不理解的地方可向教师提问。③执教者和同年级组的另一位教师合作,模拟演示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行为,请家长对照观察表中“孩子可能的行为”一栏中的描述,判断教师模拟的行为应属于哪个等次,帮助家长准确判断孩子的表现水平。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控制自己的行为,即先用半分钟时间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再引导孩子。家长不要过早介入,以免剥夺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也避免失去了解孩子发展情况的机会,错失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调整教育措施的良机。

2 .教学活动。由执教教师组织托班亲子活动——“漂亮的响瓶”。

3 .小组交流。每组由一位家长主持并记录交流的内容,请每位家长对照观察表中的“家长指导建议”一栏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本年级组的教师、专家也参与讨论。

4 .大组交流和与专家互动。由本园课程负责人主持,各小组负责人汇报本组交流情况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讨论。最后,专家对核心问题进行解答。

5 .全体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反思、讨论,并与专家对话。

下面是第 5 个环节的研讨实录。

执教者的反思:

我认为在今天的活动中家长初步理解了我园的开放性课程目标,表现在: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充分观察孩子,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一些策略: 1 .在前一周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以某小班家长因过度参与甚至替代孩子活动而干扰孩子活动为例作了许多说明,使家长认识到在活动中应让孩子自己思考和行动。 2 .今天在活动前,又作了比较细致的介绍,并 和陶 老师进行了演示,使家长更加明确在活动过程中应当控制自己的行为。 3 .将开放性课程的每一条目标细化,告诉家长哪一条目标是针对孩子的哪一方面发展的,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这对家长特别有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只是把目标文本拿给家长看,他们可能并不理解其深层含义。

下面我来讲讲活动生成的理由。托班孩子一般不太理解成人的指令,理解成人 ( 主要是家长和教师 ) 的指令是托班上学期的主要行为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围绕课程目标设计了“漂亮的响瓶”活动。活动先由教师发出指令,请家长观察孩子能否理解教师的指令,再让家长发出指令:“请你去那儿帮妈妈拿一根你喜欢的彩条来和我一起装饰瓶子好吗 ? ”观察孩子能否理解成人发出的指令。

从活动效果看,所有孩子都能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指令。可能指令难度偏低,因为本次活动我们没有提供分层次的材料,说明我们对刚入园托班孩子的发展水平把握不够。我们的预计是,本次活动可能对能力强的孩子难度不够,对能力弱的孩子可能太难,但事实证明本次活动对所有孩子都没有多大难度。

主持人: 根据活动现场,围绕“观察表”的设计及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请大家对活动设计的适宜性以及执教者提出的“对于托班初期的活动要有层次性要求”的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 我也觉得活动内容浅了点,不能满足那些能力强的孩子。活动设计注意到了环节的层次性,但忽略了孩子发展的差异性。我觉得内容安排应有适当的层次性,比如第二个环节可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许卓娅 教授 ( 以下简称“ 许 教授” ) : 我觉得可以增加难度。比如,将奶瓶口做小一点,以增加装豆子的难度,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将豆子装进去。这样,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就能体现出不同的态度和水平。还可以让孩子自己撕彩条自己贴,不要一开始就让家长帮忙。

教师: 有个别家长已经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调整了难度,让孩子自己撕彩条自己贴。

许 教授: 贴彩条的方式也可以不同,不但可以竖贴,也可以横贴。

教师: 今天教师在示范贴彩条时,似乎暗示家长只能竖贴,而实际上有很多种贴法。如果教师提示家长可用不一样的方式贴彩条,也许家长就会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引导,使孩子获得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空间。

主持人: 我认为除了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有层次性外,在指令孩子拿彩条时也可以有层次性要求。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拿几根彩条,拿什么颜色的彩条,以了解孩子在数概念及色彩方面的发展水平。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观察孩子是否有颜色偏好,有没有听清指令,是有意识地拿还是无意识地拿,数概念发展水平怎样,等等。我看到,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是了解的。

教师: 孩子会不会抓一大把彩条 ?

主持人: 当幼儿抓一大把彩条时,家长和教师就应先分析他是没有 3 的数概念或没有听清指令,还是记忆困难,然后再调整指导语。例如把拿三根彩条改为拿两根彩条,也可以先问问孩子喜欢什么颜色的彩条。如果他说喜欢蓝色彩条,就可以跟他说:“你拿两根蓝颜色的彩条来。”这就包含了双重指令。记得以前组织亲子活动都会给家长留有创造性发挥的空间,不知今天为什么要规定只能贴三根彩条。如果家长想让孩子贴几根彩条就贴几根,而且怎么贴都可以,那么家长创造的空间就大了,每个孩子的水平差异也许就会体现出来了。

执教者: 《托班综合课程》一书上说托班孩子能数 1~2 的数,数 3 ~ 4 可能比较困难。考虑到孩子刚入园,怕孩子达不到要求,还怕孩子出现模仿行为:你拿三根我也拿三根,你拿得多,我也抓一把。所以我们最后决定让孩子拿三根 ( 贴三根 ) 彩条,并且一次拿一根,一共拿三次。

许 教授: 即使孩子一次拿回一根彩条,家长也可以问:“这是你喜欢的颜色吗 ? 它是什么颜色 ? ”这样就可以了解孩子是有目的地拿还是盲目地拿。家长每次都可以问孩子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彩条,准备怎样把彩条贴到响瓶上。是横贴还是竖贴或者其他贴法,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当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贴,看他能否自己完成任务,不行再提供帮助。

教师: 是的,应该给家长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不要规定得那么死。

执教者:活动前,我们怕家长不理解意图,就决定先解释后演示,现在看来给家长定的框框太死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而没有探究孩子的行为可能是什么原因。现在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演示、解释太细,规定太具体,使家长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因说话多而影响孩子行为的真实性。

教师: 确实,很多家长都没有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教师: 我认为今天有点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家长控制自己的言行,使得家长特别紧张而不敢主动引导孩子,发挥自己在亲子活动中的价值,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

教师: 我认为教师给家长的指导语太长,教师在示范时又特别强调这句话,所以家长不敢有所改变。我观察到有个家长开始说:“请帮妈妈拿一根彩条好吗 ? ”当她发现这句话讲得不对时,她赶紧把孩子拉回来看着表格念道:“请你到那儿帮妈妈拿一根你喜欢的彩条来和我装饰瓶子好吗 ? ”当孩子迈开步子时,她又把孩子拉了回来补充问:“拿几根 ? ”看来,教师的指导语太复杂了,限制了家长能动性的发挥。我认为应斟酌指导语。

许 教授: 总体上给家长自由发挥的空间少了点,再加上强调这是评价活动,使家长很紧张。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评价”改为“指导要点”或“儿童可能的行为表现”之类的语言。应该像上次“水果娃娃”活动一样真正体现亲子互动,在活动中顺便观察孩子的表现,然后和教师一起讨论如何解读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这样家长、孩子都不会那么紧张,可以更多地享受亲子游戏的快乐。

教师: 可以将瓶子放在桌上,然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怎么打扮它 ? 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彩条 ? 贴几根 ? 怎么贴 ? 这样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就会更多一点。

许 教授: 表面上是在和孩子讨论,实际上还是观察孩子有什么样的反应。

教师: 也可以这样和家长讲:“请装饰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响瓶来。”这样就不会出现装饰的响瓶都是一个样的情况。

执教者: 装饰方法上也可以改变,可以撕成条状,也可以撕成碎片。

教师: 材料也可以变化,绉纹纸、蜡光纸都可以。

许 教授: 还可以思考下次怎样做得更好,这没有对错之分,而是为了不断超越自己。

主持人: 对于刚入园的托班孩子,我们原来以为指令要注意重复。但这个活动让我们看到,内容单一的指令不一定需要重复。

教师: 反复强调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对指令有点麻木。

执教者: 我想孩子对老师和父母比较熟悉,听一遍指令就懂,不需要重复。但是如果是陌生人,孩子对他的语气语调不熟悉,陌生感会增加他倾听时的紧张感,这种情况下成人可能需要重复指令。

许 教授: 这里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即孩子的倾听能力和对指令的理解是否与对发指令者的熟悉度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外援支持者 ( 《幼儿教育》杂志编辑 ) : 这个活动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听成人的指令,另一个是体验愉快的情绪。从活动设计的角度来看,希望孩子听清成人的指令这一教育目标是否非要通过让孩子跑好远的路去拿彩条这样的环节来达成 ? 事实上,这一目标可以用其他方式在其他活动中达成,不一定放在这个活动中,这样家长紧张,老师也紧张,孩子更紧张。由于时间被消耗,亲子交流、愉快情绪的体验反而减少了。有时我们往往重视了一个目标,却忽视了另一个目标。

主持人: “跑路取彩条”的环节设计是否合理 ? 从今天的情况看,孩子一趟趟地跑,似乎失去了亲子交流和体验愉快情绪的机会。

许 教授: 今天的活动可能是存在怎么调动家长情绪的问题,如果让家长按意愿自由装饰瓶体,就有了亲子交流的机会。而今天家长很关注教师布置的任务,所以情感释放不够。再加上家长认为今天是评价活动,要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观察孩子的行为,所以在享受亲子情感方面受到了影响。

教师: 我认为“观察表”上应当留出让家长记录幼儿行为的位置,便于教师据此进一步了解每个孩子当时的状态,以便发现问题,促进反思,从而和家长沟通,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教师: 可以在表格中增加“具体行为补充描述”一栏,不是打等次,而是请家长具体描述孩子当时的表现,否则教师没法解读孩子的行为。

教师: 如果要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和记录孩子的现场表现,教师在模拟演示后就可当场请家长讨论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孩子的行为。

教师: 教师还可以当场示范如何追问孩子。如,当孩子没有反应时,家长可以追问:“宝宝你在干什么 ? ”如果孩子不回答,可以再追问:“老师叫你干什么 ? ”

教师: 教师在模拟演示以后,不应先问家长这样的行为应该属于哪个等次,而应先问家长看到了什么,让家长在具体描述后再对照表格判断孩子的行为属于哪种。表格中的“幼儿可能的行为表现”是给家长的一个参照。

教师: 观察表下面三个中心话题中的第二第三条可以合并成一条。因为听了别人的发言以后,家长会结合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产生一些想法,作出调整。

执教者: 以前我没有带过托班,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预计不足,而且对于怎么引导孩子的行为事先没有设想。通过今天的实践和讨论,我对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引导家长理解我们的课程。

主持人: 今天大家经过现场观摩、参与家长的交流和共同反思,达成了以下共识:

1 .我们不仅可以采用解释说明和模拟演示的方法向家长传递课程理念,而且可以在现场带领家长练习。

2 .对于托班幼儿对成人指令的理解水平,以及如何在活动中体现层次性要求以促进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等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3 .要重视研究托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和愉快情绪的体验等问题。

4 .“课程评价观察表”可作以下调整:增加“具体行为补充描述”一栏,将家长交流的中心话题的第二、三条合并为一条。“家长指导建议”中的指语要重新推敲,既要有指导性,又要有利于家长发挥能动性。

5 .教师要研究家长的何种表现是既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又抓住了引导的时机并深入了解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寻找指导家长的具体策略和技术。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问题。

(吴邵萍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