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及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 摘要 ] 在有关 语言与思维 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从思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语言实质上只是思维的一个重要要素。幼儿的语言学习要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应具备实践性、生活化、规范化的特点,并与其他要素协同作用。
[ 关键词 ] 语言;思维;要素;系统;幼儿教育 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 ( 一 ) 语言决定思维论 这一观点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 (B . L . Whorf) 提出。他在对英语和美洲各种印第安语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对说话者来说,语言是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在使用母语进行思维时 , 都在运用这种背景知识。所谓背景知识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语法的显著差异实质上代表的是人们观察与评价外界事物方式的根本不同。显然,沃尔夫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自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以后,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人们认为,沃尔夫没有发表过对印第安语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是做过一些对个体语言实践的观察,对于语法结构缺乏深入分析,故无法确定其研究方法是否可靠。在事实方面,尽管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但众所周知,决定人们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如果语言可以决定人们的思维,那么,说同样语言的人将没有任何思想差异了,显然这是站不住脚的。 ( 二 ) 语言与思维等同论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J . Watson) 。他认为,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说话,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按照这种观点,思维可以称之为“内部言语”心理学家雅柯布逊 (E . Jakobson) 曾用电极对被试人的下唇和舌尖作过测量:让被试读诗歌和做算术,第一次出声 ( 外部言语 ) ,第二次默读 ( 内部言语 ) ,结果测得的电流脉冲基本相同,也似乎证明了内部言语始终伴随人们的思维活动。 “等同论”不仅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在国内也有不少支持者。但“等同论”同样在理论上讲不通,与事实相背离。从进化论角度看,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就有了思维。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人的大脑右半球掌握感性思维,这是一种不用语言的思维形式。因此,尽管我们都有“思维和语言密切联系”的心理经验,但“我们还是要承认语言是可以脱离思维的”,也“要敢于承认思维是可以脱离语言的”。 ( 三 ) 思维决定语言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J . Piaget) 。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儿童的思维并非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儿童在 9 个月以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动作思维,因此,思维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的发展。皮亚杰的思维决定论,特别是关于认知 ( 思维 ) 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心理学家的证实和肯定,并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也不断地对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如西格尔 (L . S . Siegel) 等人就指出,在经典的皮亚杰式的守恒作业中,语言因素在解决问题时是很重要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失败可能来自语言的缺陷而不是认知的缺陷。他们还指出,皮亚杰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认知和思维独立于语言之外,但在实验中又根据语言去推测某种思维 ( 运算 ) 是否存在,未免自相矛盾。可见,皮亚杰同样没有完满地解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 四 ) 语言和思维相互独立、相互作用论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 L.Vygotsky) 。他在考察了科勒 (W . Koehler) 对黑猩猩所做的有关动物思维的大量实验研究后指出,黑猩猩具有某种智力,但这种智力和有声语言毫无关系,所以,维果斯基认为,在黑猩猩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另一方面,黑猩猩有自己的“语言”,比如,它们能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和声音来进行交际。不过,这些表情、手势和声音总是和具体的动作相联系,表达欲望与感情,和思维没有联系。所以,维果斯基又认为,在黑猩猩向有声语言进化的过程中应存在一个“前思维阶段”。人类个体的发展可能与此相似:儿童在能有效地运用语言之前就表现出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婴儿的咿呀儿语也只是一种情绪和愿望的表达,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与思维没有联系。然而,尽管语言和思维最初的发生根源不同,一旦儿童获得语言以后,随着这个中介手段的发展,它对思维发展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总之,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维果斯基一方面强调是思维决定了语言而不是相反,但也承认思维的发展要受制于语言;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不应把二者等同起来,不能认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他认为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圆圈,它们部分重叠,但是,有言语的思维不能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 维果斯基观点的辩证性得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比较广泛的支持。但也应当指出,这种理论观点依旧未能揭示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本质,因为它未对思维本身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也正因为如此,这种观点的提出不仅没有终止学术界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困惑与争议,反而使学术界卷入了另一场耗费时日而收效甚微的争论之中。 二、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本质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皆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与变化,而系统总是由若干要素组成。思维也不例外。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思维,其组成要素有四个:一是思维加工材料;二是思维加工方式;三是思维加工缓存区;四是思维加工机制。 关于思维,一般把它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间接与概括的反映”,其加工材料即是各种符号表征系统,包括基于语言的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客体表象” ( 也称“属性表象” ) 、反映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关系表象”以及手势语、旗语等;其加工方式即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想像等心理操作方式;其加工缓存区即工作记忆区,以便暂时保存加工的初始材料、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其加工机制即思维的物质基础,指的是大脑皮层中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 在分析于思维的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后,再来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就变得比较清楚了: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先于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必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但通过上述有关思维结构的分析,我们又可以看到,语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如基于语言的概念是思维加工材料中最重要的一种。由于概念与其载体 ( 词或词组 ) 不可分割,所以学术界往往把概念和思维的关系基本上就看成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种关系从系统论来看实质上就属于“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即概念只是一种主要的思维加工材料,而思维加工材料也只是思维系统的一个要素,制约思维发展水平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也就是说,从思维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绝非惟一的决定性作用。 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把握语言和思维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对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与思维有重要启示。 ( 一 ) 正确看待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作用 既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而要素与系统是一对不同层次及不同内涵的范畴,那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就不仅不应该将语言混同于思维,也不应该把语言能力 ( 听、说、读、写能力 ) 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同起来。就构成思维加工材料的要素来说,除了基于语言的概念之外,还有属性表象、关系表象、手势语等,因此,从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不应盲目要求幼儿的语言能力达到何种发展程度,而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生长环境,多领他们到公园、野外去玩耍,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在把握诸多属性表象和关系表象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像力,为其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插上美丽而坚实的翅膀。 ( 二 ) 正确发挥语言对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语言对思维,尤其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然而,有两点需要我们明确:一是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真正发挥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形式的语言: 1 .“实践的语言”,即有助于引导幼儿交往表达的语言。如果没有活跃的语言实践活动,没有对交流的要求和对交流的改进,人类就不会获得把意义表现为有声或无声语言的能力。我们不应因为语言促进交流的价值司空见惯,而对此视而不见。 2 。“生活化的语言”。有效的信息交流、温馨愉快的交谈及体现尊重、平等的沟通方式都会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从而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展。 3 .“规范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帮助幼儿掌握规则秩序。尽管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但词语知识和含义是后天学会的。幼儿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一般就会进行什么样的模仿学习。 二是语言要素与其他要素如何协调作用,共同促进思维的发展。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并非孤立、互不相关,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作为思维加工材料的语言要素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相应的思维加工方式、存储模式协调作用,同时大脑皮层中相应的加工机制还必须完好无缺,这样才能实现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三 ) 在语言学习中既要重视幼儿形象思维的培养,又要重视幼儿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与概念、属性表象和关系表象这三种基本思维加工材料相对应,人类有三种基本类型的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通过语言学习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幼儿形象思维的培养,还要重视幼儿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就逻辑思维来说,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幼儿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就已经运用了非常严谨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其思路之清晰、逻辑推理之规范、思维空间之丰富往往超出我们的想像。另外,据心理学家的调查,随着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当然,这种逻辑思维可能有时表现得还不尽如人意,还比较低级,但“低级”并非“不存在”。也许我们应该走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桎梏,深入探索幼儿逻辑思维的起源及语言在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就直觉思维来说,它是运用关系表象进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关系模式匹配的一种心理加工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如何通过语言学习来培养幼儿的直觉思维能力,在学界几乎是一片空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语言
- 语言活动在阅读绘本时的情况 2013/03/05
- 大班语言活动:我爱你,小猴子(绘本阅读) 2013/02/27
- 小班幼儿语言与科学活动的结合初探 2013/02/26
- 幼儿语言教育的改革与变化 2013/06/23
- 语言教案—故事《圆圆和方方》 2013/02/20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