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让幼师文化课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有0人参与
[ 摘要 ] 传统的幼师文化课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对课堂教学和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特点的充分了解是实现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前提。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是实现有生命活力的幼师文化课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 关键词 ] 幼师文化课;生命活力;主体参与 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许是由于教学的方法不当,“一个口若悬河的教师,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是传统幼师文化课课堂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堂彻底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 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境界是每一名教师的苦苦追寻。幼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将来会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人,我们应该让她们在课堂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入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由此。本文探讨如何让幼师文化课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传统的幼师文化课课堂 据一项心理科学的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所有的职业中排在前三位。也就足说,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当教师的快乐。其中,周而复始、于篇一律的上课是职业倦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观察发现。对于很多幼师学生和教师而言,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至少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学生和教师们带着“又耍上课了”的痛苦走进课堂,带着“终于下课了”的快乐走出课堂,我们不能期望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中一个个快乐的过程。 究其原因,传统的幼师文化课堂教学,其价值取向仅仅建立在“单一地传授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创造过程与思维方法。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价值,其实质是不关注人的发展。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与个人成长无关,课堂教学与个人体验无关,造成情感与智慧双重缺席,而且是师生共同缺席。教师在不自觉中已经用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使他们金色的年华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课堂学习的无聊和无趣。为此, 叶澜 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 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二、有生命活力课堂的界定及现实意义 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全身心投入,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求知的愿望并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创造的价值,能感受付出的快乐、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学生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上能大胆地表达和表现,并有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能感受幽默的魅力、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当学生精神不振时,教师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教师能给以智慧的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火花。 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其社会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会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其教育学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心理学的意义足重大的。一个教师在每节课上所处的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 这 向 老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三、实现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前提 ( 一 ) 教师对课堂教学以厦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理解 长期以来,在很多教师的理解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场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跟着教案走的模式化场所,是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以及良好口才的场所,而教师在课堂内应是一本正经的、很有权威的。很多教师从未意识到课堂是其宝贵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眼里,课堂是课堂,也仅仅是课堂,与生命活力无关,与快乐的生命体验无关。基于这些理解的课堂是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的。而一个教师如果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其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他就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课堂,他会重视在课堂中获得的每一次激动的、沮丧的、快乐的、自豪的情感体验;如果一个教师能进一步认识到课堂的生命需要活力,那么他必定能找到热情、向上、奋进的力量,并去探索和追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传统的观念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扮演着“记者”“录音机”的角色。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在师生关系观上实现三大转变,即: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 ( 二 ) 教师对学生特点的充分了解 幼师学生的特点比较明显:性格大多活泼好动、比较外向、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好表现,比较愿意表达,喜欢课堂讨论;文化基础比较差,不太喜欢文化课;自学能力差,不喜欢读专业性、理论性太强的书;自主学习的动机不明显;自控能力不强,在课堂内喜欢讲小话或做别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幼师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技巧,课时多课业负担重。他们往往是从舞蹈室或钢琴教室匆匆赶到文化课堂,而一碰到干瘪无味的课,毫无趣味的教师,厌学情绪就会勃然而生。他们无法接受大学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他们喜欢的文化课课堂是有意思的、牛动活泼的、能让她们积极参与的。 四、实现有生命活力的幼师文化课课堂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幼师文化课课堂教学要真正摆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其核心就在于成功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得到发展。 ( 一 ) 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 如果学生只是处在课堂教学的边缘,充当“陪客”的角色,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卷入教学从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主体参与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 二 ) 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营造轻松愉快的主体参与的氛围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人格平等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而这又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需要教师自己真正动情,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而那种只有教师貌似富有情感的表演而学生没有情感体验的所谓情感沟通不是真正的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能使教师成为学生喜爱并觉亲近的人,而这能让学生感觉身心放松,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当学生觉得老师很可爱很有意思的时候,他们会对老师的课充满期待,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有时,教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话,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让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教师语言要有味,除了清楚、规范、鲜明外,还要有色彩、有趣、有文化含量、有较强的形象性,有时还要有点幽默,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其心窍。 作为主体的人,一般都会有较为明确的表现欲和发展欲。幼师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她们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激发幼师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从一个侧面讲也即激发他们在课堂主动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充满了学生的热情,而不光是教师自己的热情,教学就会具有丰富的人情味。 ( 三 ) 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 1 .运用“案例分析一理论归纳一新案例操作一分享交流”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文化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过多的理论讲述会让她们昏昏欲睡,课堂的学习效果会很差。例如,在幼儿同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如果仅仅只给学生讲授教育理论,而小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际的设计、操作、教育活动评析,其学习效果等于零。存教学中,应让理沦和方法从案例中来,又回到案例中去。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案例分析一理论归纳一新案例操作一分享交流”的教学模式,即先从分析案例人手,归纳总结教学方法,然后又引导学牛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新的案例中。设计新的活动,最后大家一起分享与交流没汁的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并能得到快乐。只有“为学习而设计的教”“为学生发展而教”,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2 .把握和践行“对话”,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对了教学来说,“对话”指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层面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乐趣。那么,如何理解、把握和践行“对话” ? (1) 问题式教学取代讲授式教学。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但是,我们传统的文化课特别是大学的文化课中,教师们更多是采用讲授式教学,关注的是自己教给了学生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陪客”。而问题式教学则不同,它将所要讲述的理论以一个一个的问题出现,吸引学生去关注并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创设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中,从而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如何在问题情景中卓有成效地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是我们在问题式教学中应重点考虑的。 (2) 激发学生辩论,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的方式告诉学生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 如果我们让学生寻根究底,其学习就不会是被动的接受,也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能产生“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启迪。作为教师,应该在研究课堂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有哪些点能激发学生的辩论。 探究的气氛一形成,课堂上就出现思想、情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交流的网络,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于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之语、神来之笔,令人欣喜和振奋。有了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课堂上就不只有教师一个发光体,而是“能者为师”。每个学生都会发光。 3 .小组合作与交流。 分组活动能够促进师牛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成效;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利于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能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学习材料中的问题的积极性,学生还能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启发。 学生初步尝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某一个活动片段时,我往往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同桌为一组,也可以四个人一组,人数太多不利于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片段后,采用自愿或教师抽叫的方式派代表到集体面前组织,最后集体评析。 4 .巧用“猜测”。 在课堂中,利用“猜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猜测能不断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场景充满期待,好奇地投入学习,积极地想像和表达。例如,我在讲述某一个故事时,常常会“关键中断”,让学生猜测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我在给学生示范组织某一个活动时,也常常会适时地停下来让学生猜猜我接下来会怎么组织,等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会说:“看看老师采用了你们谁的方法 ? ”在图书阅读中,我会让学生充分观察封面后猜一猜图书里可能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在看教学录像时,我也会找到某一个合适的点让学生猜一猜该教师接下来会如何组织。“猜测”,能建构课堂人性的氛围,激活学生封存的思维,让学生涌动勃发的情感、飞溅个性的火花。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什,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求知是辛苦的,要真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须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幼师文化课课堂情趣横溢,能让学生在乐中求知,那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 (郭咏梅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激发
- 激发幼儿兴趣 实施生成课程 2013/02/15
- 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六法” 2013/02/02
-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形式和方法 2012/10/25
- 激发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为美术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2012/08/14
-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012/04/1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