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护理:宝宝腹胀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data.06abc.com  0人参与

  小婴儿胀气是常见的事,许多原因都会造成宝宝腹部胀气,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健康良好的情形。其实,只要家长把握日常生活的照顾原则,只要宝宝能够正常地吃、喝、睡,活动力良好,体重持续增加,那么就不必太过于担心,更不要没事就敲敲孩子的肚子,这样不但对宝宝不好,也会凭空增加家长自己的烦恼。

  宝宝腹胀的原因

  一般来说,小宝宝的肚子本来就会比成人大,看起来鼓鼓胀胀的,那是因为孩子的腹壁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却要容纳和成人同样多的内脏器官造成的。 在腹肌没有足够力量承担的情况下,腹部会因此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宝宝被抱着的时候,腹部会显得突突下垂。此外,婴儿的身体前后是呈圆形的,不像大人那样略呈扁平状,这也是让肚子看起来胀胀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述的原因以外,另一个造成宝宝腹胀的常见因素,是婴儿比大人更容易胀气,胀气的原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宝宝进食、吸吮地太急促而使腹中吸入了空气,尤其是当宝宝饿得太久才喂牛奶的时候。

  2、奶瓶的奶嘴孔大小不适当,造成空气通过奶嘴的缝隙而进入宝宝体内。

  3、宝宝过度哭闹。

  4、吸入的奶水或其他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肠内菌和其他消化酶作用而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

  消气方法

  其实,婴儿也有一些消散气体的方式,例如:

  喂奶之后,轻轻拍打宝宝背部来促进打嗝,使肠胃的气体由食道排出;

  有些宝宝很会排气,可以通过肛门将气体排出;

  另外,依靠胃肠壁的吸收,也可以缓解腹胀的现象。 

      如何预防胀气

  1 、当宝宝哭的时候很容易胀气。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多给予安慰,或是拥抱他,通过调整他的情绪来避免胀气的加重程度。

  2 、不要让宝宝饿得太久后才喂奶。宝宝饿的时间太长,吸吮时就会过于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气。所以要按时给宝宝喂奶,并且在喂食后促使宝宝适当排气。

  3 、多给宝宝的腹部进行按摩,这样有助于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的情况。

  4 、喂奶时,应当注意让奶水充满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让宝宝吸入空气。

  5、暂时停止食用容易在消化道内发酵并产生气体的食物,例如;甘薯、甜瓜等。

  需要治疗吗

  至于胀气算不算是病,需不需要治疗,原则上要以宝宝的临床症状为判断标准。如果宝宝能吃、能拉、没有呕吐的现象、肚子摸起来软软的、活动力良好、排气正常、体重正常增加,那么这一类的腹胀大多属于功能性腹胀,无须特别治疗。

  如果宝宝生病了,例如:呼吸道感染、肠炎或便秘,也容易导致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变差,进而产生胀气,甚至影响食欲。若有这些症状出现,那么就应该让医生加以治疗。

  危险的身体警讯

  在什么情况下的腹胀应该特别注意并就医治疗呢?

  1、腹胀合并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状况,甚至有发烧、解血便的情形。

  2、肚子有压痛感。

  3、肚子鼓胀有绷紧感。

  4、合并呼吸急促。

  5、在腹部能摸到类似肿块的东西。

  如果有上述情况发生,那么有可能是病理性因素造成的,包括:腹部长肿瘤、腹部实质器官(例如:肝、脾、肾)肿大、腹水、泌尿系统出问题等。如果这样,必须立刻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专家提示:

发现婴儿腹胀,首先应该检查,除了腹胀以外,是否伴有呕吐,若伴有经常性呕吐食物,甚至胆汁或粪样物,大便秘结,3~5天才解1次,大便量很少,且见婴儿日渐消瘦的,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要尽快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如果腹胀时胀时消,食乳后腹胀明显,无呕吐或偶伴呕吐,放屁后腹胀减轻,按摸腹部没有摸到粪样物,乳食正常,无日渐消瘦的,可能是由于喂养方法不当,孩子吮乳时吸入空气较多,引起气压腹胀,可给中药:菜菔子8克,枳实6克,甘草、厚朴、陈皮各3克,加水150毫升,煎服6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3天。改进哺乳方法,不要给孩子吮空乳头,每次哺乳后,抱起婴儿,轻轻拍打其背部。乳母在哺乳期间,少食红薯等产气较多的食物。

如果婴儿几天不大便后出现腹胀,哭闹,伴有恶心呕吐者,可能是由于胎粪内积引起,可给予番泻叶3克,兑开水60毫升,5分钟后,服10~15毫升,排出胎粪后腹胀便可消失,腹胀消失后即停药。因腹胀哭闹不止者,可用手轻轻按摩婴儿腹部,或用驱风油少许涂擦婴儿肚脐周围。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浅谈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影响与对策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