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沟通
现代社会,家长们好象越来越难以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了,说他们是孩子,可他们的想法做法却象个大人;说他们是大人,可他们又的的确确是个孩子,有的甚至无法勾通了。所以,现在的父母们越来越难做了。
父母给孩子适合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家长给孩子的自主选择也越来越多,然而,给予孩子的选择一定恰当,过多的选择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是件好事。
例如,吃早点,问孩子:“宝宝,早饭想吃什么?”一下子问这个问题,孩子很难回答,甚至是无从回答。选择的范围太广了,孩子的回答也会漫天飞舞,想了半天,告诉你要吃肯德基,而这个答案可能离你的预料很远。若是这样问孩子:“宝宝,早饭想喝粥还是喝牛奶?”这样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而家长也更容易做到。几次这样的对答之后,您再问孩子:“宝宝,早饭想吃什么?”相信孩子的回答不会再是肯德基。同样的问题,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此时也就变成了适合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无形当中您已经给了孩子适合的选择。
一到超市,家长可能会很头疼,孩子总是这也要那也要。若是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但这种选择一定要恰当。例如:“宝宝,今天妈妈给你两块钱,你想买什么自己挑,但是超过两块钱妈妈就不帮你付了。好吗?”通常这样的选择孩子会很容易接受。这样做,孩子乐意、父母也省心,同时也给了孩子很多的锻炼。而您对孩子的要求也可以在无形当中逐渐提高。如:付帐。前两次您可以陪在孩子身边让他付帐,之后您就可以尝试先等在出口让孩子独立付帐。孩子购物时遇到的困难,您可以装傻,一开始可以陪同孩子去询问他人,逐渐地您就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独自去询问工作人员或其他购物者。给了孩子类似合适的选择,某些场合的购物,甚至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讨价还价。
若是两个孩子在一起给予这样类似的选择就更好了。一个人两块钱,两个人就是四块钱,如何分配计算这四块钱;买来的东西如何分享。这些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是最缺乏的经验。
长此以往,给予孩子适合的选择,孩子的很多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提高。
父母应该善于和孩子谈心
谈心,就是进行思想交流。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和语言密切联系的,思维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别人,也可以通过语言接受对方的经验和思想,从而达到交流思想、相互了解的目的。因此通过与孩子的交谈,可以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何和孩子谈心呢?俗话说,一娘养九子,九子九个样。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方法。总体上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进行思想交流的良好基础。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感情距离渐渐拉大,或者在孩子不顺自己的心时,大发牌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感情关系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为此,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
二、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一位初一的女学生,在校外受到同校男生的非礼,这位女学生回家向她父母谈起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理那些非礼的男生,而是启发她应如何对付这类事情,使她增强了是非能力,悟出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情,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抓住这个机会,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学生,平时对自己的学习不够重视,期中考试成绩“甩尾”。家长会后,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急切地想知道家长会的情况。这位学生的母亲没有大声训斥孩子,她抓住这个敏感的时机,对孩子亲切地说:“家长会上我感到很难为情,也证明我平时对你关心太少了。只希望你找出失败的原因,期末考试为我争一口气。”孩子是尊敬妈妈的,他向母亲坦诚地汇报了自己懒惰、贪玩的行为,表示今后一定要赶上去。后来,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孩子关心某一个问题的时机谈心,孩子容易听得进。
三、有的放矢,主题明确
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问题,例如政治事件,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孩子的生理方面的问题等,也不要回避。对于不宜直接说的,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暧昧,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四、态度亲切,消除谈话的戒心
要表现出对子女的爱心,使孩子乐于接受谈话,避免使孩子处于防御戒备心态。“我们来谈谈吧”,这样会使孩子想:“又来给我上政治课了。”或者说:“你真是个糊涂虫”,“看我怎么来教育你。”这样,孩子只能层层设防了。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入手。如果孩子有事需要谈,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说:“我很忙,以后再说吧。”这样就会失去机会,关闭谈话的大门,孩子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五、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
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通常的方法有:直叙法。孩子直接向父母谈论一个问题,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间接法,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说一条成语,引用一个事例,谈几句诗词,或谈电影、小说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在谈话的人员问题上,采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父亲或母亲与孩子单独谈,也可以三人一起谈,还可以请孩子信任的亲戚谈。
六、语言精炼,把握谈话的时间
孩子都反对罗嗦,最忌没完没了的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适可而止。谈话是可经常进行的,不求长谈,只求效果。另外,在谈话时,不妨语言幽默一些。一位哲人说过:“含笑谈真理,又有何妨呢。”幽默给人以轻松,使孩子愿意快乐的交谈。正襟危坐,叫人望而生畏,实际上是“拒人以千里之外”了。
和孩子谈话,不是对孩子训话,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视和理解自己。家长应该主动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内心话,听了孩子的话后,应及时反馈,使孩子觉得“我被理解了”或“我知道了”。
和孩子说话的五大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语气肯定、直接了当。切忌语气委婉、目的不明。
棠棠5岁,很爱画画。妈妈还在幼儿园里给棠棠报了钢琴班,所以每周一、三、五都有钢琴辅导老师来带他去上30分钟的钢琴课。一次,江老师来领棠棠的时候,赶上棠棠在专心致志地画画。江老师对他说:“棠棠,你能把你的画收起来吗?老师在等你上钢琴课呢!”棠棠头也不抬地说:“不,我还没画完画。”
另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听了棠棠的回答后,说道:“棠棠,把画收起来,钢琴课的时间到了。”棠棠听后,乖乖地把没画完的画收好,然后高高兴兴地跟江老师去上课了。
显然,使用不同的语气,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疑问句会给儿童选择的机会和空间,儿童通常会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比如,对于“能不能把画收起来”的问题,棠棠选择回答“不”。与疑问句相比,陈述句则不给儿童选择的余地,并能让儿童明白他们需要履行的责任,如“把画收起来”。所以,家长和老师在说话之前,应该明确自己是要询问还是要求。如果是要求儿童做某件事,最好使用陈述句,如果是询问儿童是否愿意做某件事,才用疑问句。运用成人间的婉转迂回的方式与儿童交流是不妥的。
注意事项二:用词具体、形象、通俗,清楚地表达期望与要求。切忌用词抽象、笼统、华而不实。
有一次,我听到某个老师这样对一群3岁左右的小朋友说:“每一个小朋友都应该爱护图书。”但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书被撕破的事件。当老师责问犯错误的小朋友“为什么不爱护图书”时,小朋友问:“老师,爱护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才给孩子说得清清楚楚,孩子却“明知故犯”。在我们气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责任可能就在我们自己?笼统,抽象的用词,如“爱护”,会给年幼儿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换一种形象、具体的说法是必要的。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做到不折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写乱画。”
注意事项三:循序渐进、耐心仔细。切忌“一厢情愿”,高估孩子的记忆容量和接收信息的能力。
在一次半小时的实验课上,一个年轻的实习老师计划教3~5岁的孩子学会播种。她这样说道:“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播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去水池边拿一个小纸杯,到门口的蓝桶里盛上大半杯黑土,然后到我这里来领一粒种子。把种子埋进土里,再到水池那儿接一点儿水,最后把纸杯放在水池边的台子上。”听完实习老师的指导后,有的孩子站起身,但不知道要做什么;有的孩子仍然坐在地毯上,看着老师;有的孩子去拿纸杯;有的孩子去捧了些黑土……
孩子们的这些不同反应并不是实习老师的本意和初衷,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研究表明,对不到5岁的儿童来说,一次接收并记住一个以上的指导信息是有困难的。换句话说,一次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导信息,只会主观超越儿童有限的记忆范围,影响儿童的理解能力。所以,要使儿童能够执行并完成某样指定的任务,必须要让他们明白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要让儿童明白,就必须分层次、按步骤地耐心指导和引导儿童。
可以对儿童说:“现在每一个小朋友都去水池边拿一个小纸杯。”等到所有小朋友都拿到纸杯之后,接着说:“现在,到门口的蓝桶里盛大半杯黑土。”等他们都盛好黑土后,再接着说:“现在,每人到老师这里来领一粒种子”……
注意事项四:直奔主题、简单明了。切忌话中有话。
3岁的可可经常打人。一次,他又在打另一个小朋友。钱老师看见后,就急忙过去制止,并严厉地对可可说:“今天老师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不要打人?”可可嘟囔着:“不知道(多少次)。”钱老师加重了语气:“5次了!”说完,却发现可可对钱老师的话并没有所期待的反应,比如说,感到羞愧或内疚。这样的结果让钱老师很失望。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是很多人训斥孩子的口头禅。但是,我们是否认真想过,年幼的孩子能从这句口头禅中听出什么呢?我们成年人自然懂得“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这种强调语气的问句,间接地表达了说话者的失望和生气,并不寻求答案。但是年龄小的儿童却往往不懂得事情的发生频率与严重性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理解这话中之话。并且,这样的问句通常把儿童的主意力转移到了对“多少次”的询问上,从而弱化了说话人所想表达的“不要打人”的本意。因此,当教育对象是幼儿时,我们应该直接了当地说:“不要……”
注意事项五:坚持原则,语言积极。切忌“威逼利诱”。
这天,幼儿园组织春游,爸爸妈妈可以同去,但孩子们都自己背着午餐。午餐时,4岁的李琪突然嚎啕大哭起来,妈妈赶紧过来看她,问怎么了,李琪说:“我不喜欢苹果,可是你在我的午餐包里放了苹果。”说着,她就要把苹果扔掉,她妈妈制止了她,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要苹果放在我的午餐包里,我不要。”妈妈就威胁她说:“如果你还哭,我们就留你一个人在这儿了。”话音未了,李琪哭叫得更大声了,其他小朋友都看着她,她妈妈只好换了一个口气,说:“不要哭了,妈妈帮你把苹果扔掉,行了吧?”这一招看来管用了,不一会儿,李琪停止了哭泣。
其实,李琪妈妈的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不妥的。
来自家长或老师的威胁,比如说,“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或者“把你送给捡垃圾的”等话,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儿童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相反,会使儿童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或者产生逆反心理,而加倍地宣泄情感,放肆行为,比如哭闹等。经常性的威胁甚至会危害儿童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味妥协又会助长儿童讨价还价的习惯。李琪妈妈的处理方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放纵了李琪任性、无理的行为,并且给其他儿童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所以说,家长和老师只有注意自己的言行,有必要地坚持原则,适时合理地约束和制止儿童的不妥行为,耐心地给儿童讲道理,才能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李琪的妈妈如果这样做也许更好一些:把李琪带到另一个地方单独谈话,然后告诉李琪,她的哭闹影响了老师的工作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对他们是不公平、不礼貌的,所以不应该再哭闹了。如果李琪继续哭,可以陪着她,但是不理会她的哭闹,让她自己慢慢感觉到哭闹是没有用的,等她停止哭闹后,再给她讲道理:“你可以不吃苹果,但是你不能把苹果扔掉,因为浪费食物是不对的……”
和孩子说话,重要的是根据孩子的特点,说孩子能听懂的话,并坚持我们要表达的信念。只有这样,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才能最顺畅地到达孩子那里。
不要让对孩子的期望变成伤害
我从不否认做父母对子女的那分爱的热烈与执著,可怎样爱的深刻和长久不能不说是一门让我们怎样去懂得爱,认识爱学问与艺术的结合。
看到让一岁半的孩子读书经,又使我联想到了《道德观察》节目里的那个父亲。他不仅仅让1岁的孩子读书经,把孩子培养到3岁的时候,孩子已经会背书经、唐诗300首、宋词、化学元素周期表,走平衡木、滑冰、游泳等等很多大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也引起了社会关注的目光。
我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最初愿望都是好的。而为什么有的家庭会教育的效果却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呢?为什么有些子女却恰恰与本来最爱他的父母反目成仇呢?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就真像说的那么可怜吗?想了解天下的父母为什么可怜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去挖掘和分析问题的本质。如果不想做可怜的父母,自己就不要做狭隘可怜的人。你能不能做到真的爱你的孩子,就看你是希望把他变成什么样的人还是要让你的孩子怎样快乐的成长。
而如今中国多数的父母在过去的文化和传统的观念熏陶下已经根深蒂固的形成了中国试的教育和发展观念,而这种可怕的难以改变的观念对于老师也好,父母也罢,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可怕到能让每一个人深受其害的地步,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夸大其词,因该说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敏感的人,充满爱并深刻爱着的人都能感觉到遗留下来的陈旧的体制与观念对社会与国家的危害有多大。
多数父母只会按照自以为是对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他们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种形象,也就是说这些父母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希望和没能在自己身上实现的愿望。而没有去真的关心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需要。说起来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我真的很想让每一位做父母的问一问自己,那是真的吗?你们想过那样严格的塑造孩子,孩子可能失去什么吗?孩子可能失去童年最美好快乐的时光,可能有大半生的时间和自由的情感都被你们的控制和束缚了,孩子失去的更可能是他本身所最亮的那个闪光点,失去了他在30岁以前,或在摆脱你们控制之前所有本因该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我们天天谈人权,不懂得爱或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孩子的人权又在哪里呢?
而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因该去反思,问问自己真的去爱了吗?爱的深刻吗?望子成龙到底是为了可以今后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还是真的在教育孩子。好的老师都这么说“教育是要孩子快乐的成人,而不是所谓的成才”。
爱一个人----自私的爱常会成为爱的理由,而这样的理由是别人无法反对的理由,
狭隘的爱通常变成爱的借口,而这样的借口往往是推脱责任的借口,
无知的爱就是社会和家庭的癌症,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深重的罪孽!
不要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的时候,父母还在顽固不化的高喊着“我是爱你的”那样空而乏味含糊的口号。
看了这些每个人才能看清那些家庭破裂,幸福逃窜的根本原因。是啊!真的爱太多的时候是一种伤害!
父母不能深刻的去认识自己,懂得怎样去爱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对孩子说“我多么多么的爱你”爱要真的很用心,要用心良苦的爱了多年以后,让孩感动的对所有的人自豪的说----我的父母是怎样深爱着我,让那样长久的爱,值得赞颂的爱、长久的延续下去吧,每个人都会去做父母的忠心的祝愿。
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那是时代的磨难,做父母的不要把磨难变为遗憾,更不该把自己遗憾成为伤痛的种子,不要把伤痛的种子再次的种在下一带人的心里。爱不是错,可不懂怎样去爱却常常犯错。
爱常常太容易变成一种伤害,那样的伤害我们可能暂时是看不到的,可是你只要今天种下了一棵罪恶的种子,十年后的今天就会受到一种变向的惩罚。那时候你可能会想不通,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对我冷漠,永远不要去责怪你的孩子,他是你一手带大的,你的孩子有多爱你多恨你都是在于你曾经播下的是什么样的一颗种子。
愿天下的父母不在可怜,学会怎样去爱吧!爱的透彻、深刻、长久,爱的幸福、美满、欢乐,爱的艺术、细致、宽广。
送大家一个小故事
我曾经和花儿对过话,就那么3句话,那是在一个特定的痛苦条件下发生的故事
8年前安眠药没能杀死我生命,连续失眠了7天7夜,吃不下任何东西,最后一天我作了一个梦,而梦醒了以后,我就可以和花儿对话了,那是平第一次,也仅有那么一次。
我问花:“你为什么不说话”
花答:“因为你没有在意我”
我有问:“你为什么现在又说话了呢”
花答:“因为你现在在意我了”
我有问:“你为什么存在,为何而美丽呢?”
花答:“为在意我的那些人”
这3句话当震撼了我的整个生命。
我愿意透露这个让人感到这个属于秘密的故事只想在说一句----
关注是一种爱,至于爱的多深,就看你关注的有多深多细致了。
关键词:沟通
-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重要,亲子沟通六技巧 2013/03/13
- 家园沟通的艺术 2013/01/28
-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8个秘诀 2013/01/16
- 如何加强农村幼儿园的家长沟通 2013/01/05
- 创新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 2012/12/27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