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探索
来源: 06abc.com 作者: 宁波市新城第一幼儿园 谢 莹 感谢 宁波市新城第一幼儿园 谢 莹 上传 有0人参与
【摘要】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本文阐述了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模式、评价方式等,结合案例探讨了面向预设、生成课程的“请进式”融合与“请出式”融合形态,肯定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家长助教;幼儿园课程;融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人们开始关注家长对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参与。我园从2004年开始,构建“幼儿成长助教团”,进行了助教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对其性质、概念、特点、操作、策略、活动形式等有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所谓“幼儿成长助教团”,是“幼儿园根据一日活动的要求,有计划地聘请或邀请一些热心于幼儿教育的家长(或社会人士),组建成相对稳定的组织,利用他们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专业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协助教师完成保教任务与课程开发,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 家长助教作为“幼儿成长助教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通过家长助教资源和课程有机地融合开发,我们认为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能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深化发展。本文细化实践研究中的助教类型,就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模式等进行探讨。
一、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模式
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模式可概括为“一点两面”。所谓“一点”,即紧紧围绕“家长助教与课程融合”这个点,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形式中充分整合助教、社区资源,“两面”是指“面向预设课程的融合”和“面向生成课程的融合”。
用图表具体表现为:(略)
二、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请进式”融合
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主要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把助教请进来,一种是和助教一起走出去。所谓“请进式”融合,是把家长助教请进来,利用他们的职业、兴趣、爱好、专业优势等,参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开发,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预设课程中的“请进式”融合
预设课程是指以目标为导向,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或计划。所谓预设课程的“请进式”融合是指在预先设计好的课程中有计划地利用助教资源开展教育教学,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我园每个学期结束前,教研组会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集体备课,罗列下学期计划开展的主题活动安排,共同研讨中间的哪些活动适合专业助教来担任,哪些活动可让助教以技能、生活助教等形式参与,哪些活动可以以假日小团体的形式带出去,哪些活动可以到助教提供的学习基地去进行,做到心中有计划。融合形式主要有三种:
(1)专业助教的融合。所谓专业助教的融合是指邀请一些具备系统的文化专业知识,且专业上有替代教师的明显优势,能弥补教师专业缺陷的社会人士和家长,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独立承担、开展主题教学中的某项内容。如:
案例一: 《宝宝为什么拉肚子》
随着主题《健康的身体》的开展,孩子们对身体各器官产生了探索的欲望,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徐老师专门设计了专业助教活动“宝宝为什么拉肚子”。当医生阿姨身着白大褂出现在教室给孩子们时,大家听得可认真了,尽管医生助教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专业术语,但丝毫不防碍大家参与的热情。当活动结束,大胆的小朋友跑到医生阿姨身边发出了邀请,“医生阿姨,你下一次再来我们班,好吗?”
(2)技能助教的融合。所谓技能助教的融合是指邀请一些不一定具备很高的文化专业知识,但具备一技之长的助教,利用自己的技能特长,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区域活动及个别化活动指导,辅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例如:
案例二: 《做煎饼》
中班主题“妈妈的小帮手”里有个关于《煎饼帽子》的活动,年轻的老师自身缺乏煎饼技能,不了解煎饼的制作方法,于是将教材进行改编,邀请孩子妈妈来助教,开展了《做煎饼》活动。教师缓缓地导入教学环节,助教妈妈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煎饼工具电磁炉和平底锅,演示做法,轻松地帮助孩子了解了煎饼的制作过程。而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制作,激发了对助教阿姨的崇敬心理,从而引发出对自己妈妈的敬爱之情。
这类技能助教因人员物色容易,交流方便,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普遍,逐步成为我园课程开发的主流。大班的《包粽子》、《来泡茶》、《蔬果拼盘》等活动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由爷爷助教来教下棋、奶奶助教教绣花、妈妈助教教剪纸、爸爸助教教打拳等也是一种融合方式,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3)生活助教的融合。所谓生活助教的融合是指邀请一些闲居在家,但具备一定教养能力的助教,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辅助教师开展各项活动。例如:
案例三: 《摩登原始人》
大班主题活动“叶子”中有个活动叫《摩登原始人》,中间有个环节需要幼儿制作“摩登原始装”,在制作辅导中存在严重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于是欧老师想到了邀请生活助教来参与。整个上午,妈妈助教帮了老师不少忙,一会儿帮忙小朋友贴树叶,一会儿协助老师布置情境,使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当老师表示感谢时,妈妈助教热情地说,“我也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你看,我还可以了解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呢,以后有需要尽管叫我。”
(二)生成课程中的“请进式”融合
“生成课程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2]生成课程的“请进式”融合需要教师能抓住教育契机,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利用助教、社区等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主要表现为:
(1)主题活动的融合。主题教学活动的融合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幼儿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事件,及时引导,促使活动动态发展,助教资源的融合有助于弥补教师知识储备的不足,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落实。
案例四: 《海啸》
一天早晨,李驰小朋友带来了一包一百多元钱的硬币,交给班主任赖老师,说这是她平时积攒起来的零花钱,想捐给在印度洋海啸中遭遇不幸的小朋友。赖老师在接下来的晨间谈话时间表扬了李驰小朋友的“爱心”之举,却引来了班上孩子的热烈议论:“赖老师,印度洋海啸,昨天电视在放,我看了……”“赖老师,我也看了,有很多人死掉了……”赖老师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个生成的契机,于是“海啸”的主题产生了。
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从网上、报纸上,搜集到了许许多多有关海啸及印度洋海啸的资料,展示在主题墙上。大家观看录像《海啸》,说海啸,画我眼中的海啸……活动一步步深入发展。但赖老师欣喜之余,又犯难了:海啸的主题生成了,可自己却缺乏有关海啸的专业知识,怎么帮助孩子梳理、提升已有的零碎的经验呢?于是,她物色了气象局的蔡助教,与他一起备课,开展了专业助教活动《认识海啸》。叔叔助教运用幻灯片帮助孩子了解了海啸的形成及简单的逃生方法,推动了主题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个别活动的融合。个别化的生成活动于一线教师而言,把握比较容易,我们通过研讨交流,了解各班课程走向,对于好的案例,及时加以推广、展示观摩、再研讨、再完善,促使活动不断地动态生成并推广。例如:
案例五: 《潜艇》
在大班的主题“兵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收集、认识了许多现代兵器。童童的爸爸在下沙部队当军官,他提出自己经常见到的潜艇也是兵器,有的小朋友马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知道潜艇是可以钻到水底的船,它和冲锋枪不一样,不是兵器,是船。”“我认为是,因为潜艇可以发射导弹……”孩子们热烈地争论起来。老师也傻眼了,因为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老师的知识面也有局限。但她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生成契机,于是马上联系了在地方潜艇部队工作的童童爸爸,与他进行仔细的沟通和教学方案的探讨,生成了新的活动——“认识潜艇”。
课堂上,军官助教带来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潜艇模型,教孩子们认识潜艇,并结合自己的潜艇战斗经历进行生动风趣地讲解,孩子们听得入了神,关于潜艇究竟是不是兵器的疑问自然也是迎刃而解。
三、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请出式”融合
所谓“请出式”融合,是和家长助教一起走出去,利用他们提供的场所、基地,如自然村落、针织厂、生态农业基地、大棚蔬菜基地、养殖场、旅游景点等进行参观学习,为课程服务,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预设课程中的“请出式”融合
(1)预设课程与假日小团体活动的融合。一般的假日小团体活动往往以组织游玩,丰富家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融洽团体关系为主要目的,但随着课程意识的加强,我们更重视让假日小团体活动为课程服务,成为预设课程的前置、延伸部分或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例如:
案例六: 《捣麻粢》
三四月是象山地方小吃麻粢、青团上市的时节,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大一班、大三班部分家长、小朋友来到附近的村庄下盆岙开展捣麻粢活动。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辨别、采摘艾青(麻粢里的一种野草),洗艾青,观看爸爸妈妈把艾青和米蒸熟,放到石臼翻捣,了解了捣麻粢的整个流程,最后还品尝了麻粢,整个活动充满了融融乐趣。采艾青、捣麻粢使孩子们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回来后,老师在班上组织开展了《做青团》活动,也获得成功。
(2)预设课程与基地学习的融合。预设课程与基地学习的融合即有计划地利用助教提供的基地、场馆等或在助教的陪同带领下进入基地参观学习,为下阶段集体教学开展作准备。例如:
案例七: 《信鸽》
大班主题“可爱的鸟”有个关于《信鸽》的教学内容,当老师了解到有位助教是养鸽爱好者,于是就和助教进行了联系。在助教的帮助下,一部分孩子来到了养鸽场,通过现场观察、助教的讲解、触摸信鸽、放飞信鸽,了解了信鸽的特点和秘密。教师把这个活动进行了全程录象,回来后通过观看录象等,在全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观过的孩子现身说法,当起了小老师,没参观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毫不示弱。大家画信鸽,给带回来的信鸽喂食,和信鸽说悄悄话,热爱信鸽、保护信鸽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生成课程中的“请出式”融合
(1)生成课程与假日小团体活动的融合。假日小团体活动为课程服务,既可以是预设课程的前奏,也可以成为生成课程的序曲。例如:
案例八: 《竹林探密》
中一班主题活动《家乡的竹》开展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竹和竹制品》,但有的小朋友把笋制品也说成了竹制品,进而引发了笋与竹的讨论。于是,老师专门组织开展了假日小团体活动,到竹林去探密,比较观察竹和竹笋的不同,为生成活动《笋和笋制品》的开展作了铺垫……
(2)生成课程与基地学习的融合。生成课程与基地学习的融合具有随机性,往往是基地学习参观后的延伸。例如:
案例九: 《参观潜艇基地》
《认识潜艇》活动要结束了,小朋友们还围在助教叔叔和模型周围久久不愿离开。这时,一个稚嫩的童音冒了出来,“童童爸爸,你能带我们去看看真的潜艇吗?”军官助教笑了,“好的,欢迎小朋友来参观。”于是,在一行二三十人在周六浩浩荡荡地开往下沙部队所在的潜艇基地。小朋友自由地参观,与水兵叔叔交谈,玩得开心极了,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回来后,孩子们画潜艇、交流参观感受,关于兵器、战争、解放军的话题又整整持续了一周……
实际上,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在预设课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者、发现者,随时捕捉、把握新的生成契机,而在生成课程中,因有了教师与助教的精心准备和沟通,也有了预设的印痕。因此大量的助教活动,如:《参观竹雕工场》、《民间艺术——竹根雕》、《摘草莓》、《水果拼盘》、《竹席作画》、《参观竹席厂》等都可以找到与预设、生成课程融合、相互转化的痕迹。
四、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的评价方式
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强调助教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幼儿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一)记录+评价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下发《助教活动记录册》,主要内容包括活动目标、准备、过程、反馈、反思和活动剪影等。其特点在于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反映活动开展情况,是幼儿园了解家长助教参与状况的窗口,为教师调整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从而进行连续性评价,使评价既有过程性又有阶段性。
(二)反思+评价
分个人、教研组和幼儿园三个层面开展活动后反思。个人围绕自己开展的助教活动撰写案例、教学笔记,进行过程性观察反思,对关键性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提高助教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撰写相关的助教论文,整理完善主题活动等进行阶段全面反思,为下一阶段的活动提供依据。教研组针对“主题活动中助教如何参与”“不同类型助教的核心价值”等中心话题开展研讨。幼儿园则抓住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邀请专家集中骨干教师开展互动式培训研讨,集思广益,以点带面地解决克服一些难点问题,推动研究的持续深入。
家长助教参与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文化专业素质、沟通交通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幼儿而言,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和自我表现的空间,能以更宽、更广、更高的视角了解社会,拓宽知识面,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对家长而言,则享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育儿技能,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同时通过参与,对幼教工作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全面地支持,与教师建立了平等、融洽、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立体化的融合方式,为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形成合力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使家庭、社区资源更加优化,提升了幼儿园课程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女.幼儿成长助教团——家园合作的新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6.05
[2]冯晓霞.生成课程与预成课程 [J].早期教育,2001.8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彩色糖果罐 2024/10/21
- 我会穿鞋子 2024/10/09
-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2024/10/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