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领域论文:哪个瓶子装得多
为感知发现瓶子在生活中的多种用途,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各种瓶子,根据用途进行了分类,并从中总结出,饮料是生活中瓶子用途最广且造型最多样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发现,我们还带着孩子们到超市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在超市饮料架上,饮料种类共46种,仅小瓶装的饮料就有22种造型。我们还发现,品牌一样的瓶子造型基本相同,不同品牌的饮料瓶子造型就不一样。与此同时,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饮料瓶都不一样,它们装的水一样多吗?”当时,我们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了解瓶子容量的方法,而是将问题又抛给了他们:“怎样能知道它们装的到底是不是一样多呢?”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将“容量”这一抽象的概念传递给孩子。
预先调查实验,判断探究价值
为了先了解小瓶饮料的容量是否相同,我们研究小组的老师收集来了各种饮料瓶子。经过认真地比对,还真发现了有趣的现象――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饮料瓶,标签上的净含量真的不同,而且饮料瓶看上去的大小和实际净含量并不成正比。例如,看上去大小差不多的统一、康师傅、雀巢三个品牌的绿茶,净含量竟然都不相同,分别是500毫升、490毫升和480毫升;而同样净含量为600毫升的脉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瓶子看起来却差异很大;更有趣的是,看上去细细的东东饮品居然净含量有369毫升,比看起来容量更大一点的屈臣氏矿泉水的350毫升还多……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是否可以让幼儿自己比较容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觉得虽然“容量”这一概念幼儿很难理解,饮料瓶身上的净含量标识对于孩子又很抽象,但是瓶子里装的水是多是少,有一些比较的方法是幼儿可以进行的。比如,将水倒在杯子里用天平比较、用瓶子间互相倒的方法比较、用量杯测量比较等,都应该能很方便地比较出水的多少。而且,大班末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了比较轻重的经验,应该可以迁移到容量的比较中。于是我们选择了同样是600毫升容量的两种饮料瓶:瘦高的百事可乐和矮粗的脉动,并用上述三种方法预先分别做了实验,发现都能得到容量相同的正确结论,操作过程也比较便捷。
经过了实际调查和共同研究,我们觉得既然饮料瓶的容量真有那么大差别,又能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应该是值得探究的一个活动。但是,为了把握幼儿现有经验,我们还是决定先问一问孩子们。了解幼儿经验,共议探究方法
于是,我们将两种饮料瓶拿到孩子们面前,看看孩子们的反应如何。
“你们猜一猜,把两个瓶子都装满水,哪个瓶子里装得水多?”
“高的。”
“粗的。”
孩子们的意见果真出现了分歧。
“怎样能知道到底哪个瓶子装得水多呢?”老师马上接着问。
“倒出来比比。”佳佳的反应也很快。
“可怎么比呢?”
在老师的追问下,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
“倒到杯子里,看这瓶倒几杯,那瓶倒几杯。”湘儿打破了沉默,说出的竟是一个我们都没想到的办法。
“湘儿真聪明,想到了用一些东西帮我们比,还有其他办法吗?”
“放到天平上比,看哪瓶重。”贾妮想到了称量重量的天平。
“把那个盛得多的水倒了,把那个盛得少的水倒到那个里面,不满,那个就盛得多。”小小一边指着瓶子一边表达自己要在两个瓶子间互相倒的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孩子们的办法越来越多了,除了没有使用量杯的经验,我们预想的其他两种都说到了,还提出了用水杯量的方法。看来我们的预想可以实现,活动可以进入到亲历探究的阶段了。开展探究活动,发现问题症结
我们综合幼儿和教师预想的实验方法准备了四组实验材料:天平测量组、水杯测量组、互相倒水组和量杯比较组,鼓励幼儿自己选择一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和记录。
本想着经过充分的前期工作,孩子们的实际探究应该是非常顺利的,但是,在组织孩子活动时,没想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实验开始后,孩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两个瓶子到水盆处去灌水,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经验,向小小的瓶口里灌水成了孩子们的难题。一时间,桌上、地上全是水,孩子们有的是越忙越灌不进去,有的玩起水来,还有的干脆放下瓶子慌乱地到处擦水。老师则帮了这个,又去帮那个,不知所措。结果一个小小的灌水环节竞占用了15分钟之久。
接下来重点的探究活动更是匆忙:用天平称量的孩子将瓶子里的水倒进杯子称量后分不清哪杯水是从哪个瓶子里倒出来的了;两个瓶子互相倒的孩子同样因为灌不好,水又洒了很多,影响了比较的科学性;用水杯量的也是越倒越分不清哪杯是哪瓶倒的了……活动的结果更可想而知,孩子们不仅没有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有些沮丧。
在这次活动后,我们实验小组的老师马上进行了反思,意识到我们丢掉了很重要且十分有价值的一个前提活动――怎样向瓶子里灌水。应该提前进行这一活动,让幼儿在灌水活动中寻找适宜工具和方法,提前解决灌水的难题。此外,应该为瓶子、水杯和量杯都编上1号和2号,这样才便于幼儿试验和记录。
调整活动方案,有效引领探究
发现了问题以后,我们还是认为要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只有基于幼儿经验,由幼儿提出的解决策略才能真正在活动中被幼儿所关注。于是,我们将活动的脚步放慢,先和孩子们一起对第一次实验的情况进行了交流:“你的方法比出结果了吗?”“你的结论和别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不同?”“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交流中,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老师也适时地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每一项试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并就“怎样灌水又快又不会浪费水”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门的探究。
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收集制作了各种灌水的工具材料,有成品漏斗、酸奶杯、纸制的漏斗、利用矿泉水瓶上半部分剪下来自制的漏斗等。为了将实验引向有价值的探究,我们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一比谁灌得又快又好,灌满瓶子而且不洒水。”在活动中,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尝试起来,并通过实验发现了最适宜的材料――成品漏斗,因为它的口大嘴小,插到瓶子里水不会向外流;并总结了最好的方法――将漏斗插好,用酸奶杯舀水,在接近瓶口处不再用漏斗,而是用小勺舀水,慢慢倒入。
有了上述活动为基础,再次开展“哪个瓶子装得多”的活动时,孩子们不仅能够较快较好地灌满水,然后将重点放在之后的探究不同瓶子的容量上了,而且也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得出统一的结论了。在这一次的活动后,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原来看上去如此不同的瓶子,装的水竟然是一样多的。
在这次活动以后,围绕着“哪个瓶子装得多”的活动我们又开展了两次,一次是对看上去差不多,但容量相差50毫升的两个瓶子的比较;另一次是引导孩子认识瓶子上的净含量标识,通过抽象的数字进行比较。在这前后共4次的活动中,我想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比较容量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即,容量的大小是不能仅靠瓶子的形状估计的。
在这一引领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几点启示。
1.让幼儿探究的活动,教师必须亲历探究,只有教师首先把握探究问题、方法、材料,进行审慎地甄别、筛选和判断,才能使活动更具价值,才能更好地将幼儿的探究引向深入。
2.幼儿的已有经验、在活动中呈现出的思维方式与实践行动等都是检验活动方案是否适宜的重要依据,教师一要在实验前充分预估、分析与把握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规律与水平等,二要在实践中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地反思调整原定方案,使之更加科学完善。
3.不成功的经验同样会成为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要善于组织幼儿的交流讨论,让他们将活动中的发现和问题充分交流,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让孩子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比获得概念更为重要。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陈家葑幼儿园开展幼儿食物安全演练 2024/11/28
- 小班创意艺术教案《糖霜葫芦》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