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形式单一、较重视正规的科学活动忽视非正规的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对幼儿科学态度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学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狭隘课程观的影响,致使许多幼儿园至今仍只重视上课,忽视其他教育形式,即便是在课改浪潮的冲击推动下,也常发生“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虽设置了区域,但物质材料缺乏,或只按教师的意图,不能引起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的指导策略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把区域当成自己的“讲台”,把活动材料当成自己讲的“道具”……
为充分发挥区域这一活动模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从目标的科学制定、材料的适宜投放、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活动后及时的交流评价四方面介绍我园课题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
《纲要》明确指出:“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和成功”,“要注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强求一律”等要求,而传统教育观念指导下的集体教育的模式,已越来越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区域活动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因而被重新得到了审视,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在区域活动的开展研究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材料按教师的意图投放,但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看见孩子在区域中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就急不可耐地去讲、去说明,把活动区当成自己“教”的舞台,把孩子操作的材料当成了自己讲的道具……为了使区域活动这一新模式能有效地服务幼儿、服务教育,一年来,我们对区域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下面就科学区域活动的开展谈些做法、体会:
一、目标的设定
目标是创设科学区域活动环境、选择活动内容、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虽说自主、自由的区域活动不同于严谨的集体教育活动,但也应有目标,只有在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主动的摆弄、操作去发现知识,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
在设置科学区目标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的需要拟订区域目标。要注意的是,科学区域目标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应更宽泛些、更长远些。其次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和操作水平,及时、不断地加以调整,使活动设计,材料的投放更好地定位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上。
在制定目标时应淡化静态的知识要求,应定位于培养幼儿喜欢科学的情感、态度以及幼儿学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为幼儿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二、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可以说科学区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
1、材料应有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是与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是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如,实施主题活动“有趣的种子”为配合完成目标“帮助幼儿区分周围环境中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的概念,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方法”,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让幼儿认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生长位置的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外形特征等,还提供百科全书、光碟丰富幼儿的知识,提供花盆、塑料格、铲子等让幼儿做实验,使幼儿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构建关于种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等能力。
2、 材料应有趣味性
实践中我们觉得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主要是因为幼儿觉得材料好玩,他们能在操作中感受材料的动感变化,觉得有趣。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减少幼儿的压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没有实际意义。
3、 材料应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行探索,向目标迈进。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精心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磨擦程度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再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还可以提供不同球体如大而轻、大而重、小而轻、小而重等球体。
4、 材料的丰富性
丰富性首先可以理解为可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如认知类和探索类;再则体现在材料的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等。
5、 材料的暗示性
人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在缺乏对已有知识经验掌握的情况下,常常借助于知识的暗示性来进行认知,如认识某一产品,先阅读说明书等。因此也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如,让幼儿观察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妈妈救蛋宝宝的步骤图,让幼儿按步骤去试一试,感知蛋宝宝在盐水中浮起来的过程。再如主题:“有趣的昆虫”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昆虫的外形,教师一开始提供一种昆虫如蚱蜢的标本、放大镜、笔纸让幼儿记录,在表格的暗示下幼儿便可以进行观察了,在幼儿对蚱蜢有了认识后,我们又添加了蜻蜓的标本让幼儿进行比较观察,孩子们经观察、记录、比较后发现了昆虫的共同点。
此外,投放材料时,教师还要学会从幼儿谈论的话题,选择玩具时的“抢手货”等细节中,发现幼儿正在关注的事物,发动幼儿收集相关的信息、材料充实到区域中。
三、进行有效的指导
1、建立必要的规则
科学区是幼儿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也会出现幼儿随意丢放材料,或带着玩具到处走动,或大声讲话,女孩子们则喜欢将多种玩具混在一起玩……,因此活动区也需要规则的限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幼儿自律行为和责任感。针对孩子区域学习时出现的现象,我们组织班级小主人――幼儿讨论制定区域学习时应该遵守的规则并建议他们用绘画标记的方式,画出来贴在区域内,提醒大家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这些规则的制定,尊重了幼儿的需要,也是他们自己制订的,故他们都很乐于接受。这些规则不仅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孩子们还不断地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2、 实施隐性的指导
首先教师细致的观察是关键,通过观察,教师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因人而异地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难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材料等等,通过观察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
适度的间接指导的行为有:
(1)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幼儿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当幼儿活动有所停顿或有放弃迹象、或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对操作的兴趣,并做出较规范的与材料进行互动、积极探索的榜样。
(2)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导
实践中我们发现,提问引导过早,则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那么,何时介入最合适呢?我们认为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或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
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多给幼儿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因为自己悟出的东西总比别人“倾注式”告诉的要记得清、记得牢。
(3)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从伙伴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以前不会的本领,可以从伙伴口中知道许多新鲜的东西,还可发展幼儿间的交往、合作能力。应培养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才能,耐心指导同伴的品质。多问孩子“你今天有什么新发现?和谁一起发现的?”等,鼓励幼儿相互指教,体验与同伴互动学习的乐趣。作为教师也应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将自己置于幼儿的伙伴地位,甚至有意创设操作失误,营造师生同步学习的氛围。那种师幼间、幼儿间互动探究、积极表达创造的美景将自然呈现。
(4)努力激发、维系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学习常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教师在科学区增设“小问号专栏”和“小发现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
四、注重科学区学习后的交流
在科学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经验、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使之分享同伴的快乐。
科学区的交流评价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对幼儿探索过程进行评价
幼儿探索过程从某种上讲就是幼儿思维的过程,对过程的评价就是对思维的评价。一般可通过组织幼儿交流(结合图画记录):自己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发现?有时幼儿往往集中于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动态过程时则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幼儿表述操作材料的过程。例如教师问:“你看到什么啦?”幼儿:“我有时看见三个天线宝宝,有时看见很多个。”“那你什么时候看见三个,什么时候看见很多个?”这会让幼儿明白三面镜子摆放的角度不一样,映出的物体个数就会不一样,这样可以提高孩子表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欲望。
(2)对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可通过评一评谁和谁合作得最好,那个最能克服困难,谁观察得最仔细等。培养幼儿从事科学探索的良好品质。
(3)对操作结果进行评价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而获得知识经验是粗浅的、感性的,需要教师的归纳与评价,以帮助幼儿建构初步的知识结构。如孩子们记录出蝌蚪的生长过程后,引导孩子总结出蝌蚪的生长过程。当然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归纳要以孩子的操作结果为基础,因为有时知识不一定是确定无疑的。如我班孩子记录的青蛙生长过程就多一个细节,那就是两条后腿不是同一时间内长出来的。的确我也在孩子们发现后看到了这一事实。如有疑问时可采用设疑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使探索活动深入下去,对孩子共同关注的探索内容可机智地将之转化为正规的科学活动,发挥正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互补的作用。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陈家葑幼儿园开展幼儿食物安全演练 2024/11/28
- 小班创意艺术教案《糖霜葫芦》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24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