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精神贯穿教育教学
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精神。它在孩子整个童年的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儿童生命与成长的一种状态、一种方式。
笔者曾看到过,一个孩子洗碗时先把碗一字儿排开,待一个一个洗过后又把它们排成一队。这个洗碗过程因游戏精神的融人而演变成一个“玩碗”的过程。
笔者曾和一幼儿面对面,说彼此眼睛里都有一个对方的影像。小家伙突然朝我“嘿嘿”地笑了几声,然后使劲眨巴着眼睛说:“挤死你,挤死你。”引得我开怀大笑。
可以说,儿童的幻想与诗意、自由与欢愉、激情与冲动、活泼与灵性,好奇中的兴奋、天真中的幽默,对乡土自然的亲近、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无一不是游戏精神的绽放与挥洒。
游戏精神乃是一种童年的精神,它应当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否则便意味着对于儿童天性和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
某教师在给中班幼儿讲一个故事,大意是:冬天的一个清晨,大雪将整个原野覆盖了起来。大公鸡和小白兔等小动物都出来散步,它们在雪地上用自己的脚印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大公鸡画出了竹叶,小白兔画出了梅花瓣……故事讲完了,教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蛇和青蛙没有出来?不一会儿,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老师,因为蛇和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教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接着教师又问全班孩子:“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此时,活动室里静极了,再没有人敢回答。看到这一情形,教师说:“我告诉你们吧,蛇和青蛙是冷血动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明白了。”
就这样,孩子充满游戏精神与想象色彩的回答在成人所谓的科学标准面前成了“乱说”。功利化的教育干预让一个本应充满诗情的倾听体验和游戏精神的释放过程沦为理性教学的铺垫和工具。
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在幼儿发出某种“奇谈怪论”时,应尝试探寻他内心世界的感受与理由,而不必急于给出常规的评定;要让幼儿接受某一道理,须从他的兴趣、需要出发,让他在师幼共同营造的情境氛围和他切实的直观感受中实现这一目标。当幼儿有“恶作剧”式的冲动时,无需担忧他怀有道德意义上的恶意,不妨给予他适时解脱的自由和被包容的体验;当幼儿作画或手工操作时,大可由他“乱画一气”“不拘一格”,而不必时时遵循约定,亦不必制止他们之间的说笑。
的确,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教师拥有一颗童心,保持一份童趣,与幼儿同欢笑共成长;需要幼儿拥有一份自由,能放飞梦想与激情,挥洒浪漫与天真;需要观照幼儿内部情意愿望的抒发与表达,而不是用外在的规范一味束缚或压抑他们;需要让幼儿用活动中的自主尝试与发现去取代静坐中的听从说教,用好奇与思考取代接受现成知识的灌输;需要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与大社会,追求感性冲动的释放和诗性情趣的满足,而不是让他们沉浸于符号世界的逻辑推演和所谓科学理性的精确解答之中。实际上,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幼儿一日活动的全部时空、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教学互动的所有环节都将弥漫着、融渗着、充溢着游戏精神。
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在是教育教学顺应儿童天性、营造童年文化、回归童年生活的必由之路。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彩色糖果罐 2024/10/21
- 我会穿鞋子 2024/10/09
-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2024/10/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