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湾
2006年4月22日29日,应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廖凤瑞副教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带领“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发展性课程评价”的部分研究成员,参加了信谊基金会组织的“2006年海峡两岸幼儿园教育评价学术交流会”。 此次学术交流的日程分为两个单元:实地研讨与学术交流。实地研讨安排在24号、25号、27号和28号,其中,洲美国小附属幼儿园与信谊基金会实验托儿所,是廖凤瑞副教授档案评价的实验园;南海实验幼儿园长期开展幼儿个人成长档案研究,爱弥尔幼儿园则一直坚持活动档案研究。为了更方便地实地读解四所幼儿园的情况,更准确、更全面地传达给同事和同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北海幼儿园、北京第一幼儿园和北京崇文区第二幼儿园的教师研究者,不仅在现场集体观摩时各有侧重,多方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而且在返京之后又进行了专题研讨,明确了行文的体例和报道的重点。她们观察、思考和讨论的结果,自本期始,将陆续在《学前教育》杂志专文刊出。在此,仅将4月26日学术交流研讨的情况做一简介。
冯晓霞教授在题为“为教学服务的评价―――思考与尝试”的报告中指出,为教学服务的评价,最为根本的一点在于彻底改变“评价”的目的观,变“评定儿童”为“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已有经验,而这个“已有经验”是与某个教学内容有关的已有经验。为教学服务的评价,为教师提供了观察、分析幼儿的支持性框架,增强了教师将评价结果运用于教学的意识,给予了教师理解和融合儿童发展、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机会。 廖凤瑞副教授在《幼儿档案评量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中,报告了以调查研究法对档案评量所达到的功能(包括能否增进家长对于教师的学习期望及子女的学习状况的了解,能否增进幼儿对自我信心和自我学习与进步状况的了解,能否增强教师对于学习目标及幼儿的学习状况的掌握,能否增进家长、园方或教师间的沟通或关系),家长与教师对于幼儿评量看法的异同,在实施档案评量历程中影响评量结果的因素,展开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洲美国小附属幼儿园李淑华园长、信谊基金会实验托儿所朱郁文所长、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陈姿阑博士,在“从真实表现看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档案评量”的联合报告中,呈现了幼儿园使用档案评量的发展历程与真实场景。报告指出,档案评量包括发展检核表、档案、综合报告三个部分;他们运用档案评量,历经三个阶段,尝试期,重点学习相关理论,采用现成的发展检核表,从熟悉领域入手收集作品;发展期,重点修订发展检核表,增加其他领域作品收集,摸索收集作品方法;成熟期,重点是增强作品分析能力,科学安排时间。
接下来,大家围绕为教学服务的评价中,具体活动案例中的学习如何迁移到其它活动,档案评价实操的过程中如何为老师减负,以及档案评价与教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互动式研讨。 此次学术交流的组织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日程,让我们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亲历教育评价之“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提升过程,对教育评价的复杂性、丰富性、艰巨性有了更深入和更务实的体认,可谓用心良苦。有理由相信,台湾之行目之所及与所思所想,不仅将成为课题组下一步研究的推动力,而且对于广大幼教同行开阔眼界,在正确评量海峡对岸幼教情势的基础上检视当下,也不无裨益。果如此,那么我们就不虚此行。
手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