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儿童为何自言自语――个案的观察与分析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idea 感谢 idea 上传 0人参与

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一词在台湾被译成“私语”,早在20世纪早期就引起了皮亚杰、维果茨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家的关注与研究。但在关于这种语言的性质、功能等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皮亚杰对它更多地持一种负面的态度,认为它是“自我中心的”,是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标志。维果茨基反驳道,自言自语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是儿童“自我规范的社会本源”。本文无意对此作评述,但我们知道,今天,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维果茨基关于自言自语的观点,而且,几乎所有近代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都是在维果茨基的范畴下进行的。
有研究者将儿童的自言自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我中心的沟通;幻想游戏和针对非人类物品的谈话;感情的释放和表达;形容自己的活动和自我引导;大声读出;听不见的喃喃自语。本文拟通过对个案的观察,尝试对幼儿的自言自语作一粗浅分析。
一、自言自语的类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前儿童的自言自语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解决问题型。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通过自言自语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里,小谭(3岁4个月)从一堆拼插玩具中拿起一个红色玩具,说:“这个放哪里好呢?”他歪着头又想了想,把它插在一个黄色的玩具上。然后,他得意地摇着身子。当他拼插成一个长条以后,他举起长条,大声说:“哇,我做好了!”然后就把它当成火车,在桌子上来回拖动,说:“呜――,火车来了!”由于幼儿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会通过自言自语,出声地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二)自我激励型。一天午餐后,老师点名表扬了4岁的浩浩,因为他平时吃饭总是最慢,今天有所进步。在之后的自由活动中,只见浩浩抱着一个娃娃开始自言自语:“老师表扬我!老师表扬我!老师说我有进步,吃饭吃得快,你听见了吗?”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拍着娃娃,神情十分快乐,“小朋友都听见了,你听见了吗?其他小朋友都没有表扬,老师就表扬了我一个,以后就会有小朋友跟我玩,有小朋友跟我拉手,杰杰就不会打我了”。说完之后他就唱起了“小星星”,接着又拍着娃娃说:“今天睡觉要闭上眼睛,要不老师又不表扬我了……老师喜欢我,就会请我收图书……”在幼儿的心目中,老师是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的准绳,幼儿的行为与道德取向更多地是靠他律而不是自律。外在的规范对他们的行为有极大的作用,加之由于自我约束能力与内在思维控制能力的缺乏,自言自语就成为幼儿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的方式。(三)情绪渲泄型。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成人世界的强大,幼儿对很多事都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许多想法是不会为成人接受与理解的,于是产生无力感。但是,这种负面的情绪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渲泄出来,这种时候也许是晚上做梦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仔细倾听儿童的这些语言,会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如小敏喜欢奶奶,希望奶奶能与她住在一起,但是,妈妈不喜欢乡下来的奶奶,于是,奶奶不得不回到乡下去,小敏的希望得不到满足。有一天她坐在教室一角,自言自语道:“我很希望奶奶不要走,我不想奶奶离开我,奶奶每天都送我上学(擦眼睛,抽泣),现在奶奶走了,不能再送我上学了……(不断抽泣)”通过观察儿童的自言自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目前的心理困惑,从而对其进行言语的疏导及心理的安抚,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另外,儿童在受到批评后,迫于成人的威严而停止了自己的某种行为,但是由于不理解成人的行为,事后,他们可能会通过自言自语渲泄自己的不满,在假想的情境中满足自己受到伤害的自尊。(四)模仿表演型。小朋友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自言自语行为,很多的自言自语是儿童通过语言,回忆与再现成人的言行。如阿仪在玩“过家家”时自言自语道:“阿仪,乖,妈妈等一下带你去吃东西……”在儿童的游戏中会出现大量的这种语言行为,它是儿童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五)自娱自乐型。在一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某幼儿园离园的时间到了,中一班大部分小朋友已经走了,活动室还有几个小朋友没走,小薏即为其中之一。只见她自言自语:“警察叔叔快些来,这里有很多怪兽,是呀,这里的怪兽很恶的,我在等你……还有,你要开车来……”她把手放在耳边当电话,边说边笑,神情很诡秘,眼睛还偷偷地瞥着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我们发现,除了在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中会伴随自言自语,在假想游戏中,儿童也会表现出大量的自言自语行为。通过自言自语,儿童为自己创设一个假想的情境,从而在游戏中得到快乐与心智的成长。
二、儿童为何自言自语维果茨基通过观察儿童的自言自语发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儿童会出现比较多的自言自语:其一是儿童从事较为困难的活动时,另一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社会互动机会时。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维果茨基的发现,但他们进一步认为,儿童自言自语的频率与活动的困难度并不呈完全的正相关,即并非活动越困难,儿童就会有越多的自言自语,只有在活动的难度处于中等挑战程度,且在儿童熟练的范围内,即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时,儿童才会表现出更多的自言自语。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增加自言自语的频率:目标导向的活动;解决问题;学业活动;单独游戏以及与能敏感支持儿童的成人一起活动时。这样的发现就不得不让人推想,在有更多的社会互动机会(如有成人在场)时,儿童应该是更多地与他人交流而不是自言自语,那么,儿童使用这种语言的目的或原因是什么呢?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解,儿童自言自语的最初目的是自我规范、与自己沟通,或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在儿童学会了人类语言但又尚未内化作为思考的:工具时,他就利用这种出声的思考方式来进行“动作式”的思考。这种高峰期存在于学前中期与后期的自言自语,其目的不在于与人沟通与交流。
我们的观察与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维果茨基的推测。同时,我们发现,自言自语不仅与当时当地的情境有关,而且与之前发生的事情或儿童之后的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自言自语的类型似乎与儿童的性格有一定的关联。一般而言,内向型的幼儿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情绪渲泄的自言自语。当然,这样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自言自语是幼儿期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我们走入幼儿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于此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说明――儿童为什么会自言自语?自言自语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自言自语与儿童的个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本文只不过是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这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而又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数学 幼儿生活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