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测量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许多幼儿园对准备人圃的幼儿进行心理测量(以智力测验为多),对报名人园的幼儿进行选拔。也有一部分小学对准备入学的学前儿童进行心理测量。面对这一状况,有必要对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测量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学前儿童心理测量的正确运用提供一些依据。
一、中国古代学前儿童心理测量的萌芽
中国人最早使用学前儿童心理测量是举世公认的:
(一)“周岁试儿”
世界上最早的婴儿发展测验出自中国民间。1400多年前《颜氏家训》的《风操篇>中记载了我国民同测试婴儿心理发展的方法。“江南风俗,儿生一期(指一月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笔.女刚用刀尺缄缕,并加以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以为试儿。”[1]这是根据婴儿期感觉运动发展的特点,采用似标准化的实物材料,观察婴儿对视觉现象的反应。林传鼎认为,这是1925年和1930年美国A.Gesell和奥国c.Buhler日婴儿发展测验(程序表)的前导。[2]颜之推还根据心理与行为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心理的可能,在《名实篇》中写道:“人之虚实真假在于心,无不见于迹。”[3]这也为当今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测量带来依据。
(二)各种益智图、七巧板等
清朝后期出现的益智图(通称七巧板),形状大小不同的七块小板能够组成近百种的生物和实物图样,这可以看作是创造力测验的最早方案之一。七巧板的操作属于典型的发散式思维活动,操作的成果是形象转化,值得高度重视。我国民间流行的九连环,其设计之巧妙,也可以和现代的魔方、魔棍相媲美。七巧板被外同人称为“机巧”的中国之谜,西方直到1914年才有五巧板。
益智图由晚清文人童叶庚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首创。与“七巧板”相比,该游戏更加精巧奥妙。童氏率其五子,用“益智图”拼出了数以千计的文字。后经童氏整理,由其幼子童大年逐笔勾画,出版了《益智图千字文》。该书详细捕述了“益智图”这一拼网游戏及其引人人胜的精妙玩法。当时文人公认童氏发明构思巧妙,启发心智。清恭亲王亲笔为该书作了题字。除此书之外.童氏还著有《燕矶图》一书,专收用“益智图”所拼其他图案。
九连环被外国人称为“Chinese Ring”(意思是中国之环),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玉琢的,到了明代南铁丝代替,在16世纪已经流传到欧洲。这些玩具游戏对世界科技发展都有一定的先驱意义。后来刘湛恩先生用英文写了《中国人用的非文字智力测验》一书.把七巧板、九连环介绍到国外,武德沃斯(Woodworth)对九连环极为赞赏,把它称作“中阻式的述津”=最近,五巧板、七巧板已经发展成为纸笔测验,可应用于团体.测试方便,计分准确,已达到标准化程度。[4]
二、西方学前儿童心理测量的发展历史
本文所表述的测量制度的最初萌芽是我围古代的教育制度,但是西方科学的心理测量的理论与实践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19世纪后半期以后的事情。而西方学前儿童心理测量又是在学龄儿童的教育测验中发展而来的。
(一)几大心理测验量表
以下介绍的心理测量量表,虽然不是专门为学前儿童设置的,但它们的适用年龄范围都是比较宽的,也部有属于学前儿童的年龄范围。
1.比奈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T.Simon)提出了他们的第一个智力量表,这个量表可以对3~11岁的儿童及智力落后的成人进行测试。对学前儿童来讲,它指出了3、5、7岁儿童可以做到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学前儿童心理测验的开端。1908年和1911年比奈对量表进行了修订,适用年龄有所放宽,并引进了智力年龄的概念。1916年,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修订了比奈的量表,并引入智商的概念,从而使学前儿童的心理测量进入了科学的阶段。
2.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比奈一西蒙量表传到美国后,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man)于191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以后经过1937年和1960年两次修订,1972年出版了新的常模,又以1985年更具代表性的被试和试题取样,进一步修订常模,使其成为当今很有影响力的智力测验,是很多智力测验的检验标准。该量表的突出贡献在于使用比率智商和离差智高来衡量个体的智力水平。它的适用年龄范围则扩大为2岁到成人。
3.瑞文图形推理测验。这也是一个应用极广的测验,原名“瑞文浙进方阵”(Raven Progressive Matrices.RPM)。瑞文智力测验则是纯粹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是英国人瑞文(J.C.Raven)在1938年设计的一个智力量表,简称瑞文智力测验。这是一套使用方便、用途广泛的智力测量工具,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至今仍为国际心理学界和医学界所使用。由于该测验是非文字的,是“测验一个人的观察力及清晰思维的能力”,因而测验的结果较少受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瑞文测验标准型的基础上,心理学家又编制出瑞文彩色型,适用于5~1l岁儿童和心理有障碍的成人;此外,还发展出了一套瑞文高级推理能力测验,用来对特别聪明的成人(如在瑞文测验上得分高于55分的成人)进行更精细的区分评价,这样,更强化了瑞文测验的功能。
4.绘人智能测验(Draw a Person Test)。绘人测验又称画人测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智力诊断工具。1885年,英国学者库克(E.Cooke)首先描述了儿童画人的年龄特点。1926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F.L.Goodenough)首次提出了画人测验可作为一种智力测验,并将这一方法标准化。1963年,哈里斯(D.B.Harris)对画人测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全面修订,发表了古氏――哈氏画人测验。1968年,有人编制了画人记分量表,并首次提出了画人测验的30项发育指标。画人测验只要求儿童画一个人像,简单易行,能引起儿童兴趣,不易疲劳,因而能使儿童较好地表现出实际智能水平。但这一方法仅适用于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学生,对不会画画的儿童不易采用这种方法。画人测验适用于4~12岁的儿童。
(二)专门的学前儿童心理测量量表
1.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WPPSI)。美国贝尔维精神病院主任、医学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长期从事心理测验的编制和研究工作,在智力测验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39年韦克斯勒出版了韦克斯勒一贝勒智力量表(Wechslr-Bellevue Intelligence Scale),这是后来1955年出台的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的雏形。此外,他还在1949年编制了适用于6~16岁儿童的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在此基础上,1967年又出版了适用于4~6.5岁儿童的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WPPSI)。韦氏三个量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适用于4岁到74岁的被试,是国际上通用的权威性智力测验量表。
该量表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两类。测验时,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各项目交叉执行,测定项目由易到难排列,以便能更好地维持少儿的兴趣和合作。WPPSI是WISC向小年龄的一个延伸,在WISC的基础上新编三个测验,即语句、动物房子和几何图形,取消了WISC中的背数、图片排列和物体拼配三个分测验,同时以动物房子测验取代译码测验,使量表更加具有幼儿特点。
2.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真正把学前儿童作为重点进行测验的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人物则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家A.格赛尔:格赛尔及其同事从1916年开始,通过长达数十年的系统研究发展,于1940年作出评估婴幼儿(也就是学前儿童)行为的“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又称“耶鲁量表”.其中包括动作发展的常模;此外,格赛尔还对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成熟和经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影响等重要问题进行过初步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们发现,4周、16周、28周、40周、52周、18月、24月、36月的时候,儿童在行为上显示出特殊的飞跃进展。这些新的行为反映出小儿在生长发育上已经达到划阶段的和有代表性的成熟程度。他把这些年龄称为“枢纽期”或“关键年龄”.把这些年龄阶段新实现的行为作为测查项目和诊断标准:他在解释测验结果时还使用了“发展商数”DQ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婴儿可以在运动方面获得一个DQ,也可以在语言方面获得另一个DQ,这两者可以不一致,所以不能只有一个总的智力商数来解释幼儿的发展水平。[5][6]
3.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s,简称DDST)。美国丹佛市科罗拉多大学w.K.弗兰肯伯格(w.K.Frankenburg)、道兹(J.B.Dodds)等人于1967年为早期发现幼儿发展差异而设计的一种简便的智力测量工具,简称DDST。它适用于从出生到6岁儿童的智能快速筛查。它仅用15分钟即可完成,能反映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可供保健工作者早期发现幼儿潜在的问题。美国的幼托和医疗机构把它作为常规的检查工具,也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中国自1979年开始试用该测验,经临床实践证明,能有效地估计幼儿发展的情况。
4.贝雷要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0f Infant Development)。美国加州的贝雷(N.Bayley)及其同事吸收了格赛尔发展顺序量表等量表的一些项目,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果,于1930年编制发表了适合两个月到两岁半儿童发展状况的测验,后人称为“贝雷婴儿发展量表”。该测验由心理量表、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三部分组成。这个量表对缺陷儿童的诊断非常有效。贝雷指出他的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婴儿当时的发展,而不是预测将来的能力水平。因为能力发展在早期对很多因素的影响更为敏感,用婴儿的测验分数做出长远的预测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按照贝雷的观点,量表缺乏长期的预测效度:1岁内婴儿的测验分数对预测3~4岁的智商有一定的效度,但对长期预测几乎不起作用。对儿童以后的智力发展,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要比婴儿测验的分数更有预测力。
5.皮亚杰(J.Piaget)量表。所谓的皮亚杰量表是指模拟的皮亚杰发展理论设计的量表,它提供了一个强调发展顺序的理论构架,同时又以灵活、定性的解释为特征。其中以尤格里斯和罕特制定的婴幼,心理发展顺序量表最有代表性。
I.C.尤泽利斯和J.亨特于1975年发表了该量表,主要是用来测量婴幼儿的认知能力,适合于0~24个月的儿童。该量表主要是依据J?皮亚杰关于处于感知动作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的特点编制的。共有6个分量表:(1)视觉追踪和物体永久性概念的发展;(2)想要获取所喜爱的东西而采用的手段的发展;(3)语音模仿和姿势模仿的发展;(4)操作性的因果关系的发展;(5)物体的空间关系的发展;(6)与摆弄物体有关的图式的发展。从婴儿所通过的每一个分量表的最高项目,可以看出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7]
6.凯里婴儿气质问卷。凯里认为婴儿发展情况与看管人对他的照顾等很有关系,所以他设计的此量表的所有项目全是由儿童的父母完成的,由父母根据婴儿平日的表现来填写。该问卷适用的年龄范围是4~8个月,共有70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等级的答案。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表现,在三个答案中选择一个,然后根据父母填写的答案对孩子加以归类,一共有四类:(1)容易教养的儿童;(2)难以对待的儿童;(3)中等偏上的儿童;(4)中等偏下的儿童。对于难以对待的儿童都要求看护人特别对待,以便使他们能顺利发展。这样,人们根据该测验的结果不仅可以评定婴儿通过某个行为项目的月龄,也可以了解他们行为达不到这一水平的部分原因。这对于全面评定一个儿童的价值较大。
7.卡德威尔的观察家庭环境量表。婴幼儿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的心理发展总要受环境的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是很大的。为了评定要幼儿的发展情况,就必须对他们所在的环境加以评定。M.卡德威尔“观察家庭环境量表开创了这一先河。该量共有两套,一套适用于0~3岁的婴幼儿,另一套适用于3周岁的儿童。由工作人员到婴幼儿家中去观察。并记录母亲对问题的回答。根据这些材料得出该儿童所处的环境特点,再与其智力作比较,则可进一步了解该儿童智力现状的原因。
8.其他。除了前面讲的使用比较频繁的测量量表以外,还有以下一些测验:
(1)费尔莫尔(E-A.Fillmore)在1936年发展了依阿华婴儿测验;
(2)卡特尔(Cattell)用以测验2个月到30个月婴儿智力发展情况的婴儿智力测验;
(3)格里菲思(Griffiths)用以测验婴儿认知能力的智力发展量表(Griffiths Mental Development Scales)为出生至六岁幼儿作发展评量,评估幼儿是否在某种技能领域中有发展迟缓的现象;
(4)美国儿科学院加州分院使用的“儿童入学准备测验”,共有43项测试内容,适用于4~7岁儿童。
三、学前儿童心理测量的发展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测量以非文字测验为主
一般来说,虽然有的学前儿童在上学前已经会写字,但是大多数的学前儿童不会读和写,不习惯纸笔测验的反应方式,因此学前儿童心理测验通常是操作性的,可以要求儿童用口头回答主试提出的问题和做出各种动作。
手工材料
关键词:心理测量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