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心得: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而在许多时候,我们却往往会忽略了孩子已经具有的能力。偶然的一件事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
“抢椅子”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百玩不厌的传统民间游戏之一。在我执教的数年中,“抢椅子”游戏被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玩了一遍又一遍,而我从未对它的规则有过任何质疑。
一天,我又带着孩子们玩起了“抢椅子”的游戏。游戏开始了,小朋友围着椅子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朋友和—张小椅子。激烈的竞争开始了,“加油!加油!”铃鼓声越来越短促,小朋友的呐喊声却越来越响亮,当铃鼓声停止时,两个小朋友都以最快的速度去抢椅子,结果一张小椅子一人抢到了一半。
按照游戏规则,胜利者必须是唯一的。于是,我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想想应该怎么办。有的孩子说“让他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出胜负;也有孩子说“让他们两个重新开始比赛”“……”围观的孩子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我就让孩子们各自派代表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到底该听哪一方的。就在这时,两个小朋友却笑眯眯地坐在一起,其中一个孩子天真地仰起小脸对我说:“老师,你看,我们不抢,我们两个人合着坐小椅子。我们是不是不用再比赛,都可以得到小红花呢?”孩子的友善和率真忽然让我有些不安。
平时,我们总是说要尊重孩子,因为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能自由地创造、自主地发展,也常常告诉孩子要友好谦让、相互合作。为什么在一场游戏中,却要让孩子将一些难得的品质与习惯统统抛开,去参与一次毫无意义的竞争呢?再者,游戏中的胜利者为什么必须是唯一的呢?当孩子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时,为什么一定要把残酷的竞争意识强加给他们呢?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都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孩子们成功而快乐地合坐一张小椅子,不正是他们对传统游戏的新体验、新注解,不正是他们创造性、灵活性、参与性与自主性的体现吗?在短短几分钟里,我脑海中闪过了无数想法。最后,我肯定了孩子们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将两位小朋友自己的意见转述给孩子们听,并表扬了他们友好分享胜利果实的行为,孩子们也认可了两位小朋友的看法,同意让他们同时获得奖品——小红花。
之后的日子,孩子们在游戏中对于规则的调整变得主动积极。在一次“猫与老鼠”的游戏中,“小老鼠”们正在快乐的舞蹈,突然一声“猫来了”,“小老鼠”四散逃窜,一些反应较慢的“老鼠”不幸被捕;第二次游戏开始,“小老鼠”们偷偷商量了一会儿,一起跑到我身边求救“老师,我们都是好老鼠,叫猫别抓我们吧”,当猫的孩子不乐意了,陈婉华首先发难:“猫不抓老鼠干什么呀?而且你只要不当老鼠我们就不会抓你了呀!”当老鼠的何宇杰说:“我就是喜欢当老鼠!我家里的猫就是不抓老鼠的,还有电视里的蓝猫和淘气不也是好朋友吗?”我微笑着看着“猫鼠”之争,脑海中浮现出一段话“适宜的教育应该尊重并融合幼儿积极的思维,借助孩子的力量推陈出新,既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又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怎样才能在孩子感受游戏愉悦的基础上达到游戏中四散追逐跑增强体质的目的呢?我尝试了下面的做法,让猫鼠的角色维持不变,不再强调游戏中猫抓到老鼠就吃掉,而是猫鼠轮流进行追逐跑,追到就抱一抱,一起跳个舞,追不到就先休息一下,等待下一次游戏。几次游戏下来,猫鼠皆大欢喜,我们的游戏“猫与老鼠”也有了新的游戏规则。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游戏的机会比比皆是,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独特见解,让我明白规则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应该随着时代背景或是周围环境的转变而进行适当地调整;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独特见解,也促使我对孩子的能力进行新的评估,孩子的潜力远远超过我们眼中所能见到的,在他们真正有了需要时,只要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就能促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能做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