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放养”的大脑才聪明

来源: 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这年头,大家都知道“野味”比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东西更健康、更美味。其实,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也一样,让孩子自由地接触感受这个世界,比一开始就用各种知识去填鸭要“营养”得多。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这让早教的效果看上去很美。但早期发展好比一盘围棋,通过对某一领域的强化,或许能够占据大脑的一席之地。然而圈地的同时,却可能迷失了天下大势——大脑在定向教育下沦为复读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不知道接下来该想什么。
  凭借精美的画面和对数字、形状和语言等概念系统教学的设计,《小小爱因斯坦:语言育婴室》视频产品一度占据了美国婴幼儿多媒体市场90%的份额,平均下来,每三个6个月到2岁大的美国孩子,手头都至少有一张《小小爱因斯坦》。
  同样,《小小爱因斯坦》在中国市场也大受欢迎。“学习语言要趁早”成为众多早教中心的口号,幼教视频便是其代表性产品。
  然而,就在2009年下半年,迪斯尼公司宣布对旗下的《小小爱因斯坦》产品实行退款计划。之前迪斯尼公司已删除了营销中对“教育价值”的宣传。
  早在2007年底,科学界就对早教视频产品发出了质疑:“幼教视频有可能妨碍而非协助婴儿的语言发展。”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在《儿科学》(Pediatrics)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称:“婴儿观看幼教DVD的时间越长,语言技能发展得越慢。在接受婴儿行为发展量表(CDI)测试时,每天看一个小时DVD的幼儿,比那些不看DVD的同龄人,要少掌握6~8个词汇。”
  有趣的是,在1997年3月《小小爱因斯坦》的首次发布会上,同样冠以科学的名义,说法却大相径庭:“研究显示,脑细胞不用的话,就可能死去。《小小爱因斯坦》让幼儿接触到7种语言的音素,从而大大提高脑容量。”
  在婴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幼教DVD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引路人还是拦路虎?哪种说法更科学?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聪明的大脑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聪明的大脑长什么样?
  表面凹凸不平的大脑皮层中居住着神经元细胞体,神经元细胞之间由神经纤维联结成复杂的网络,神经纤维好比传输信息的电缆,总长能有上百万公里。一个神经元可以接受来自上千个细胞的信号,联结越多意味着信息越丰富。可以说,大脑并不是一件目标物,而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整合得越有效,大脑反应就越灵敏。这个过程中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像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局部的打磨远没有整体的架构来得重要。
  脑细胞多少和聪明无关
  “脑细胞不用就会死亡!”这一说法确实让人恐慌。不过,别紧张,即使你每天损失50万个脑细胞,而没有新的脑细胞补充进来,要完全地丧失心智,也需要花费好几个世纪。
  这句话的“吓人”之处在于传递了这样一个意思:那些不使用的脑区会慢慢变成无法耕种的劣质土壤,慢慢地,脑子可用的区域就越来越少了,于是人就越来越笨了。所以,不管种上的庄稼有用没用,先把地方占了再说。
  但事实上,根据科学家对爱因斯坦及其他一些杰出人物的大脑标本的研究,不论是大体形态或是神经细胞的数量,都“与普通人的大脑没有什么区别”。爱因斯坦的大脑重为1230克,在同样70多岁的男性中,属于偏低的数值。进一步的研究纷纷指向爱因斯坦大脑中一些神经联结密集的区域,比如主管空间认知和抽象能力的顶叶区。
  由此看来,天才的奥秘并不在于阻止部分脑细胞的自主死亡,而是和某部分脑神经的联结的强化有关。
  “自由”是天赐的礼物
  随着我们认知学习和感觉的发展,神经元之间的一些联结得到强化,同时废弃那些数以亿计的无用联结,这样才使大脑工作得更有效。这个选择的过程,从一出生起就开始了,那么,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谁来决定哪些神经元、哪些联结通路被保留下来呢?
  在地球上所有物种当中,人类的大脑中不确定的区域面积最大,这不是造物主的疏忽,而恰恰是其高明之处:人类的大脑可塑性最强,反映了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同时意味着发展上无穷的可能性。
  而大脑发育的初期无疑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时,儿童对周遭的环境,包括语言、感觉、材料、细节乃至秩序,都具备独特的敏感性和感受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激活各个区域和联结通路,让大脑一开始就锻炼出高度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就像做城市规划那样,先来一个全盘的、高瞻远瞩的合理布局,日后,再去精细化局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早教方法应该是: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鼓励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强化感受到的经验,从那些看似非常简单的经验产生丰富的认识。
  圈地容易造势难
  但现在很多早教的做法却恰恰相反:过多过早地灌输各种概念和知识,通过死记硬背、人为地强化某些刺激,这些刺激固然是激活了大脑中一些区域,而这些区域之间的联结通路却是断开的,或者是单一的——这实际上破坏了大脑的主动学习过程,只求获得正确答案的、灌输式的学习和标准化的测验,对于培养出一个聪明的、适应性强的大脑来说是不足取的。
  “让一组成人列举纸张和布匹之间的差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一上来就使用一堆概念性的词语,而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曾清楚了解过这些概念。”斯坦福大学艺术学系教授丹尼尔·曼德尔洛维兹在《孩子们是艺术家》一书中说:“即便是四岁大的孩子都能够意识到材料的特点:纸张可以折叠和撕开;布匹则呈现褶皱,很难被撕开。在儿童时期越是充分地认识和感受周围的世界,对于长大以后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作了越充分的准备。”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这让早教的效果看上去很美。但早期发展好比一盘围棋,通过对某一领域的强化,或许能够占据大脑的一席之地。然而圈地的同时,却可能迷失了天下大势——大脑在定向教育下沦为复读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想,不知道接下来该想什么。
  因此,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明确反对让幼儿死记《三字经》,她说,“5岁之前的孩童,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与长期记忆能力,此时大量的知识性内容灌输,不仅无法对幼儿起到积极影响,反而会影响到未来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母语是怎样炼成的?
  令人困惑的是,《小小爱因斯坦》利用幼儿喜爱的各种元素,能够充分激发起幼儿观赏的兴趣,怎么会起不到学习语言的效果呢?
  首先,光让孩子听到某种语言是不够的。
  在华盛顿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库尔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一到两岁的美国宝宝们多次观看中文对白的录像,结果发现,婴幼儿的大脑对于中文语言一丁点儿也没吸收。对婴幼儿来说,录像中的语音和图像并不能直接关联,于是旁白成为无意义的噪音,只会干扰信息的接收。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美国宝宝的大脑不接收普通话的语音?库尔让中国研究生和美国宝宝们一起玩游戏,游戏过程中对他们说中文,每周三次,每次游戏持续20分钟。仅仅一个月,这些美国宝宝对普通话语音的识别,已经和土生土长的中国宝宝没什么区别了。
  库尔对此解释说,看到说话者的唇形,对牙牙学语非常有帮助。因为看着对方说话,相当于将音量增大20个分贝。更重要的是,幼儿只有从一个真实、互动的老师那里,才能学到语言。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真正起作用的信息流动方向恰恰与人们事先假定的相反。父母的核心任务不是将语言信息灌输到幼儿耳中,而是留意幼儿——从他的口中、眼中和动作中——传递了什么信息过来,并且及时做出反应。
  不可否认,丰富的语言环境,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儿童在探索环境过程中,只有作为主动的学习者,把语言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能够通过语言去思考,去交流,这门语言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母语。
  0至6岁培养的重点是社会情绪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
  6岁以前形成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品质,比如:孩子是不是内向,有没有同情心等。一个人成年以后不加控制的性格,大部分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历经苦难却愈加坚强,他们能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来没有想过寻死觅活;相反,另外一些人却非常脆弱,他们经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自寻短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答案就是6岁之前的教育。因为人的忍耐力在0~6岁就基本定型了,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取决于6岁以前。所以,在早期教育阶段,塑造孩子坚强乐观的正面性格比灌输知识重要得多。
  2007年,美国就有47个州对3至6岁儿童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规定。47个州的规定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摒弃了对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知识教学。美国专家一致认为,在那个年龄段最重要的是培养社会情绪能力,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合作精神,这些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标准。但并不是每一个早教中心都知道这些理论,所以家长在选择早教中心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大班故事讲述活动设计:动物聚会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