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主题性区域活动与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dasy 感谢 dasy 上传 0人参与

主题性区域活动与幼儿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幼儿园工作规程》也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纲要》、《规程》的精神和理念,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思考:自己以往的教育行为是否关注了幼儿的发展?为什么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同样一个幼儿确有完全不同的兴趣?如何在积极开展日常幼儿教育活动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他以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化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和个别学习的情景,促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身体等方面和谐的发展,他符合现代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课程理念。2002年开始我园对区域活动进行探索与研究,从区域创设到材料投放,从目标制定到自主性学习策略的研究,我们感到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简单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机械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幼儿可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主动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区域是相对独立的,各个区域之间缺少相关性,教师的指导不集中,孩子活动的持久性不强,因此单一地运用区域活动模式,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最大教育价值。在幼教改革大踏步前进的今天,我们将重新审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深入地研究“主题性区域与幼儿和谐发展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将区域活动主题化,最大程度地挖掘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  
开展主题性区域活动,通过主题性区域活动,建立活动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促进每一个幼儿多元化地、全面性地发展。通过丰富的区域环境创设、提供材料、组织活动、有效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教师内容安排、情境创设、有策略的指导、高效的评价,让幼儿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并将已有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迁移,不断形成新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通过主题化的区域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求知于增强,迁移能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2、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坚持性强,行为习惯良好。幼儿的兴趣广泛,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  
3、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出勤率高,情绪愉快,活动积极。幼儿的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敏捷,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加强,  
具体的年龄段目标:  
大班:  
1、通过多样的纸艺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各种折、剪、撕、印、染等技能技巧。  
2、综合运用搓、揉、拧、刻、团、压扁、拉长等技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活动中体验成功感。  
3、鼓励幼儿搜集各种废旧物品,激发并逐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通过对不同废旧材料的操作感受,激发幼儿对废旧物造型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各种技能技巧。萌发幼儿对废旧物造型的喜爱和表现美的情趣。  
4、培养幼儿的主动能力和尝试精神以及想象力、创造力、讲述力;  
5、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此活动,并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  
6、培养幼儿干净、整洁、有序等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中班:  
    1、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区域活动,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2、根据提供的各种纸艺材料,幼儿通过折、剪、撕等多种方法,创造性的进行纸艺造型。  
3、根据提供的泥塑材料,幼儿通过搓、揉、拧、刻、团、压扁、拉长、粘等多种方法,进行泥塑造型。  
4、根据提供的废旧材料本身特点,幼儿进行变废为宝。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5、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培养幼儿干净、整洁、有序等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小班:  
1、喜欢参加特色区域的活动,乐意参加和尝试纸艺、泥工、变废为宝等活动。  
2、初步体验区域活动的乐趣,学习纸艺、泥工的基本技能如:按对边、对角折,搓、团、压、粘等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促进幼儿小肌肉的发育和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3、引导幼儿欣赏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纸艺、泥工作品,培养幼儿合作、创新,独立的个性品质。  
4、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研究内容:  
1、研究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如区域活动作为“学习岛”起着序曲的作用,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组成部分起着和声的作用,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起着尾声的作用。  
2、建构“主题性区域活动”课程新方案:选择和设计幼儿区域活动主题,建立区域活动生活化的主题系列。小班中班大班都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从幼儿生活出发的主题菜单。  
3、研究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与评价,形成具体的指导方法与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指标判断指导的有效性,合理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评价指标要体现综合、生活、生成的理念和特点。  
4、研究主题性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进一步细化各年龄段区域创设的种类,细化材料的种类、数量、多样性操作等,充分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操作要点:  
通过观察、家访、家长问卷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了解幼儿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制定出区域活动的目标,目标有层次性,并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把目标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以此来推动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动态合适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丰富、多层次、多样性、互动性、情景性的游戏材料。以此把目标落实到幼儿活动中,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并按幼儿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进行调节。幼儿在自己的活动过程中找到自己认同的目标,按自己的能力进行调节,并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行为,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区表现的个体差异,适时的进行不同的援助、指导和讲评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1、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动态合适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特色区域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主题性区域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没有集体教育中有人的心理的相互制约,在活动区幼儿不是直接面对教师,面对同伴,面对教育要求,而是面对一个设定的空间,一个具体的情景。他可以自由支配面前的一切,如,看着“图示”学习折纸——探索看图解的方法。在活动区中集体的制约影响去掉了,个性在独立支配的情况下找到了不受约束的表现方式,这样的学习对幼儿也许是有意义的。因此,要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幼儿的个性在什么条件下能充分发展,然后才有可能采用适当的教育策略。   
2、目标的层次性  
特色区域设置必须充分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大目标。大目标明确后,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个体差异,拟订各区角的目标。做到具体目标,小步递进。幼儿每完成一步则是下一步的基础,促使幼儿不断向下一个目标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誉,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的形成的,个体差异的不同,形成了幼儿不同的成败体验。因此,教师在帮助幼儿获得初步成功体验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要求,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幼儿不断提高能力,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3、材料的层次性    
在主题性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如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即应投放新的材料,加强操作的难度,就能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的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区域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性,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学习剪纸练习,可以从随意剪纸——剪粗条纸——剪细条纸——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剪吹塑纸——剪马粪纸——剪布——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影响幼儿学习、探索的重要因素。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开发性和暗示性,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4、指导的层次性  
教师指导的要点是:最大的耐心、细致的观察、殷切的期待,适时的点拨。教师的指导,基本任务是为幼儿创设适合他们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的,由不同内容的活动区构成的游戏活动环境(包括游戏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环境等)。幼儿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由选择活动区,自主解决与环境相互作用或活动的方式方法(包括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等)。在主题性的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不直接(或少直接干预),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包括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通,产生互动作用的方式方法),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状态,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表现,作出适宜的、及时的反应,提供适时的、适当的隐性指导与帮助,并对特色区活动进行调整、补充、修正,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在特色区的游戏中探索与认识周围世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是以个别指导为基础,以教师支持和扶助为特征的。既是指导同一区内的同一内容,方法要因人而宜。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而言,老师只是观众欣赏者;对于能力一般的幼儿,老师常在他遇到困难时出现在他身旁,有时建议他改变一下操作方法,有时提醒他注意哪一步骤,对于他们而言,老师是他们成功的阶梯;老师更多的时间是留给能力弱的幼儿,当语言启发没有效果时,老师还要给予直接的帮助,如折纸时示范折的过程,表演时拉着他的双臂一起舞蹈。老师好比他们手中的拐杖,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感觉到有老师在支撑着他们。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水平。  
5、评价的层次性  
主题性区域活动的评价可通过个体的过程评价与集体的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评价要了解幼儿是否有活动的需要,幼儿身心发展是否有新的可能性,是否创造了最近发展区。如个别的过程评价,教师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教师等着你的新作品”等等,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能力弱的幼儿,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而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可以是幼儿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等等),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机会成功;还能让幼儿大胆发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幼儿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能进行观察记录,进行分析评估,考虑指导方案。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收集有关活动项目的教材、专题论述、研究报告等,并进行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制订我们的研究方案。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的指导下,创设自然、真实的活动情境,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诊断、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拟订计划、付诸行动、评价总结,在此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反馈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使幼儿行为指导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从而解决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观察实践法:在实施过程中,点滴记录不同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状态及老师指导情况,及时指正老师指导的误区,提高幼儿活动的效率。  
4、个案研究法: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案例进行跟踪观察,分析根据主题所设的区域在其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5、经验总结法:对整个研究过程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形成开展特色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基本经验、活动内容和实施策略。  
6、实验研究法:将我园4~6岁阶段幼儿大(2)班、中(2)班、小(2)班定为实验班,进行活动前、后测试,并与对照园幼儿进行比较分析。  
7、调查法:在研究开始和实施结束阶段,通过访问、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有关材料,经过分析统计后,了解研究前后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4——2006.9)  
(1)收集有关幼儿区域活动内容实施和幼儿发展方面的资料,有关研究报告、专题论述、经验介绍等,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了解了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为本课题能找到新的突破口,提供参考。  
(2)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教育理论、幼儿区域活动理论等,理性思考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3)制订研究方案,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等,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把握了方向。  
2、实施阶段(2006.10——2008.1)  
第一,进一步学习与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多元教育理论等先进教育理念。  
第二,研究确定具体的区域活动评价指标,研究制定3至6岁主题性区域活动课程。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放在学习上,明确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为课题研究作充分的理论准备、思想准备等。确定实验班与指导教师,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先在大中小班确定三个实验班,进行试点研究。  
第三,研究主题性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通过研究逐步修改完善“主题性区域活动”课程,确立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及区域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修正前阶段制定的评价体系。  
3、总结阶段(2008.2——2009.6)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汇编成果。主要是组织教师将两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编,提炼出经验心得,达到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形成较为完善的 “开展主题性区域推进幼儿和谐发展的研究”方案和可行性经验。  
六、研究成果:  
在实践与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和全园教师不断学习、理解当前二期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在我园原有的特色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将教育实践和理性思考相结合、将创造性和科学性相结合,逐步使幼儿认知、个性、情感、身体诸方面一起同步的和谐发展。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工作报告  
3、优秀主题性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4、区域活动个案观察记录  
5、教师教育反思  
6、优秀主题性区域活动图片和音像记录  
7、与主题性区域活动相关的环境布置集锦  
8、论文获奖或发表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一粒种子长出几株苗——科学常识课件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