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家园衔接存在的问题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anly 感谢 anly 上传 0人参与

      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引起幼教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它已成为幼教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家园的衔接问题却被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实,“家园衔接”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本文仅就幼儿入园后的心理失衡现象谈谈家园衔接的问题。

  现在幼儿园里的小孩,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我们没有做好家园衔接的工作,许多独生子女在由单一的家庭小环境转入到由家庭和幼儿园构成的大环境后,心理上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心理失衡现象:
      ①心理环境的失衡。在家里,独生子女是“小太阳”,家里人都围着他转,可是在幼儿园里,他不可能成为教师或同伴关注的对象,因而心理失去了平衡。于是,有的幼儿就试图通过异常的语言和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伴的注意。如有的幼儿频繁地“告状”和扰乱其他小朋友,其实是想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别的小朋友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在幼儿园里,幼儿的“违纪”现象许多是出于上述的心理需要。
      ②心理态度上的失衡。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制度、集体活动的规则和所传授的社会规范意识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待遇、指教和形成的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幼儿在家里形成的观念是“最大的”“最好的”就是我的,而在幼儿园里过集体生活,提倡互让,互相帮助;分配物品时要求孩子拿“最小的”“最差的”,这种观念的灌输往往难以被他们接受。比如,我们的许多教师给幼儿讲“孔融让梨”“李小多分果果”后,便生硬地要求孩子们在后继的“分果”或分发其它东西中做出谦让的行为。事实上,在这些“活动”中,绝大多数幼儿都“谦让”了,但这种“谦让”并非孩子的自愿,许多是被迫的——或是出于集体的压力,或是出于教师的要求。笔者就曾见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在教师组织的“谦让活动”中,教师要求一个小孩把大个的苹果“谦让”给另一个小孩,结果,这个小孩当然“谦让”了,但却谦让得心不甘情不愿,所以当他看见那位因自己的“谦让”而得到“大果”的小朋友那得意的情形时,便走过去不好气地对那小朋友说:“得意什么?!还不是老师叫我让给你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显然是我们家园教育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所致。
       ③心理水平上的失衡。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溺爱无度,而幼儿教师又“严格要求”,这常常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失败多于成功,形成既自尊又自卑的个性特点。

  幼儿入园后,之所以出现心理失衡现象,主要原因是家园衔接不好所致。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未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那么心理失衡现象将伴随孩子渡过整个幼儿期,有的甚至还将延续到小学、中学、大学。孩子心理长时间地处在失衡状态,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以便消除孩子入园后的心理失衡现象。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不要把他们当作“特殊的”成员

  独生子女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摆正他们在家庭里的位置。在家里,他们是受教育者,不是支配者。不能让他们凌驾父母或其他成员之上,更不能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只会享受不履行义务。我们应该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一点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造条件,将孩子置于集体之中,使他们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学会同情别人

  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小伙伴的社会生活,让他们从孤独和“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这是培养独生子女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幼儿园的教育应充分考虑独生子女在家里已形成的种种“特殊心理” 

  只有充分考虑到独生子女来园前已形成的种种“特殊心理”,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渐进,不要生硬地“强行”使幼儿转变,要给幼儿一个转变的过程,因为教育并没有那么简单。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数学活动材料选择应该生活化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