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eigui 感谢 meigui 上传 0人参与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具有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特点。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提高幼儿音乐素质,节奏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主要元素之一。

德国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运动学》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与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培养幼儿较强的节奏感是每个音乐活动的首要基础。可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节奏感比较薄弱,他们刚刚接触了音乐,只会唱唱、跳跳,并不正规。在音乐教学中,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从培养幼儿节奏感入手,从小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训练,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目的。我主要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一、听音乐,听节奏。  
孩子刚一入园,听音乐的水平不大一样。当听到我弹琴,有的孩子就围在琴的周围哼唱或自由舞蹈;有的孩子边玩玩具边听;有的孩子先看看我,认为与自  己无关就接着去玩;有的孩子叫喊着、笑闹着,好像根本没有感到音乐的在。        
        
于是,首先我选择了一些节奏清晰、旋律优美的歌曲磁带,每天利用环节活动时间放音乐,引导幼儿听。然后做一些简单的与之有关的动作,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力极强,我这样做激发了他们做动作的强烈愿望,都围在我的周围随我舞动起来。接下来我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从听音乐做走、跑、立、停等动作开始,培养幼儿的听音兴趣和习惯。我和他们一起做《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要求幼儿,我敲一下鼓你就走一步,当鼓声消失,谁也不能动。游戏开始时,我站在孩子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孩子们一起走,慢慢地我在一旁完全用鼓声指挥孩子们走,鼓声也由慢变快,当孩子们感到鼓声急促到来不急走时,就自由地跑起来。当幼儿有了初步的音乐延续与终止及快慢感受后,我把《听鼓声走》换成《听音乐走》,这时,我给孩子听了许多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和一些表现动物形象的小乐曲等。我请孩子们根据音乐变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动作,这一阶段开展了如《小鸟飞》、《谁来了》、《喂鸡》、《下雨了》等听音游戏,吸引了孩子。在这些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开始强烈。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我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进行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念童谣,拍节奏。  
由于感受节奏要靠肌肉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爱动、控制能力差,思维的具体形象、记忆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等特点,我认为还可以通过念儿歌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学儿歌不仅是为丰富幼儿的词汇,纠正幼儿的发音,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同时,儿歌有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吟诵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  

在小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配合品德教育,语言训练,常规教育等,幼儿学习了一些儿歌,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些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边念边用手拍出节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练习。如儿歌《瓜娃娃》:  

|×× ×|×× ×|×× ××|×× ×|×× ××|×× ×|×× ××|  
小娃  娃 去买 瓜 买了 冬瓜 和西 瓜 甜瓜 南瓜小黄 瓜苦瓜 菜瓜  
×× ×|×× ×|×× ××|×  —|  
哈密 瓜买回家 装满 一箩 筐  

这一首有强烈分明的节奏和整齐自然的韵律的短小儿歌,就很适合幼儿边念边拍节奏,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学会了|×× ×|和|×× ××|这两种简单的节奏型。  

再如:儿歌《春天》   
×× × |×× × |××× ××|×× ×|  
春天 到,柳树笑,弯弯的 柳条 随风飘。  
|× ×× ××|×× × |×× ××|×× ×|  
绿  绿的 叶子 象小船, 千万 不要 用手 摇。  
这一首儿歌中就包含了×××、×× ××和× ×× ××三种节奏型。  

当然××× ××这个节奏型较难,要在幼儿熟练朗诵的情况下,再配上节奏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就能自己为各种儿歌配节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在众多的儿歌中选择几首节奏感较鲜明的,分别拍出节奏,让幼儿辨别儿歌名称。也可让幼儿拍节奏,老师猜儿歌的名称,幼儿的兴趣盎然。   

三、引导记忆,模仿节奏。  
培养幼儿准确模仿节奏,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找到几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1、自然的语言节奏模仿训练。幼儿在来园以前,都有二三年的语言学习经历,在学语言的同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从成人那里学会了各种语调和节奏,从这里我受到启发,我把幼儿无意中讲的节奏感强的话录下来,让其他幼儿模仿,以此发展幼儿听力和模仿力。另外,我通过有节奏的语言对话训练幼儿。   
   2、通过游戏巩固节奏型。如游戏《敲门》、《发电报》、《对暗号》等,这些游戏,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特别是当我设置一些神秘情景后,一些胆怯的幼儿也能较主动地参与节奏的示范与模仿活动。   
3、让幼儿尝试拍出自然界的声音,如刮风声、下雨声、小鸟叫声等等,启发幼儿用各种不同的节奏型表现出来,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感受快慢,表现节奏。  
经过前一阶段训练,一些感受力强的幼儿能够体会到节奏快慢的不同,可是,一些乐感较差的幼儿随着音乐快慢走总是不合拍,针对幼儿具体情况,我组织了一次音乐活动《大鞋小鞋》活动,目的是感受音乐快慢,学会听音乐快走慢走。活动中,我请幼儿穿着爸爸的大拖鞋走,孩子们拖拉着大拖鞋当然走不快。

我给幼儿放慢的音乐,孩子们缓慢的行走节奏很自然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节奏统一起来。接着,我请幼儿把娃娃的小鞋套在手指上,随快的音乐“快走”。活动后,我趁热打铁,和孩子们玩《开汽车》、《快跑和慢走》、《学样》等节奏游戏。通过游戏,他们慢慢懂得,像跑一样的节奏快,像散步一样的节奏慢,像火车慢慢停下来的节奏是渐慢的,像火车慢慢开动起来的节奏是渐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质量,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节奏感受力与表现力。   

五、利用乐器,打击节奏。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打击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通过这项幼儿喜爱的音乐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而且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1、让幼儿认识打击乐器并会操作。幼儿打击乐器常见的有:铃鼓、串铃、三角铁、碰铃、响板、沙锤、鼓、锣等,演奏所有的打击乐器都要求幼儿手腕放松、灵活、不僵硬、有弹性,能控制手的动作。我在进行打击乐教学中,先引导幼儿在敲打、摇动、振动、抖动中,感受音响的效果及其带来得愉快感。幼儿在刚进行节奏乐训练时,只要按照一定的速度拍打,与音乐节拍一致即可。到后来孩子有了一定的节奏感之后,我就逐步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奏乐活动。孩子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做游戏,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基本特征:音高、强弱、长短。如:击鼓传花时,哨子、铃铛、口琴等等乐器的应用,即练习了手的动作,又发展了节奏感的辨别和控制手腕肌肉的能力。   

2、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打击乐活动的氛围。学习打击乐,必须先让幼儿会欣赏音乐,使幼儿熟悉、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容、性质、风格、乐器结构及其它环节。我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根据乐曲的情况、幼儿的音乐能力来组织幼儿进行模仿学习。  
3、根据幼儿打击乐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相应手段,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所操作的乐器,引导他们联想生活中常见的、可发出声音的、与自己所持乐器相同或相近的物品,发动幼儿从家里找来各类废旧材料:小棒、铁制小棍、铝盒、易拉罐等,将陶制的小猪装上硬币,充当打击乐的“沙球”,两个圆形木板钻出洞为“响板”,废旧自行车铃充当“碰铃”,废旧礼品盒中的圆筒配上小棍为“响筒”,饮料罐的铝盖穿上铁丝圈冒充“手铃”,还可以制成木鱼、串铃……。各种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在琴声的伴奏下,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演奏熟悉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看星》《铃儿响叮当》《鲜花开》《洗手帕》等,幼儿的父母平时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孩子一起制作乐器,开“家庭自制乐器演奏会”,从而使幼儿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培养幼儿节奏感,虽然是音乐教育中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还要从多方面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音乐素质。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教授曾说:“我们有多少方法能让孩子体验理解音乐,我们就用多少方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若能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趣,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幼儿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儿童故事:奇怪的镜子 (幼儿园小班)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