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德育活动实施幼儿自主策略一瞥―大班德育实验课“狮子、蜘蛛和蚊子”进行分析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dasy 感谢 dasy 上传 0人参与

道德是人创造的,是由人的道德需要引发形成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传统幼儿园德育中,教育者总是把孩子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忽视了他们内心需要的激发。道德既然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就应让孩子主动地创造自己的道德。

在幼儿园,不难发现,这边老师在讲要谦让,那边孩子却因争抢玩具吵起来了;在分点心时,幼儿那试探的目光,一直追随老师,一旦发现老师没有注意他,便以最快的速度拿走那一份较大的;有更多的幼儿在幼儿园克己为人,而在家却是小皇帝。这些现象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幼儿园德育活动。

在幼儿园德育活动中,为了实现“预设”目标,我们常常运用灌输的方法,迫使幼儿做出符合教师期待的道德行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长期研究证明,幼儿的意识成长是一种自主性成长,是基于其内在心理活动的成长,成长的动机、力量、意志、情感都来自于其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自主性活动贯穿于儿童成长和思维发展的始终。以此理论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鼓励幼儿自主地参与活动,并从幼儿的视角出发,适时予以引导和帮助,以促进其品德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后现代教育思想更是具有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推崇教育活动中的儿童自主等特征,它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教师的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

在德育活动中实施幼儿自主策略。首先,应创设开放、宽松的道德人文环境。这意味着教师要信赖幼儿,并让孩子们时刻体会到这种信赖是真诚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要尊重幼儿,让他们感到老师不是在判断他们或评价他们,而是在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孩子才敢于直抒胸意;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开放和分享的气氛,教师要允许孩子发表各种意见和想法,鼓励观点纷呈,鼓励选择、判断。

其次,应通过对话使幼儿自主地形成道德信念的萌芽。当前幼儿园德育活动缺乏对幼儿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幼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育不能触及道德的核心――道德信念,造成幼儿的道德行为不稳定;而且由于对理性的过分强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参与,从而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动性,在实践中造成的后果是培养言过其实的空头道德家,而不是言行一致的道德规范的自觉履行者。

后现代描述性而非逻辑性的对话方式,是平等而非“霸权性”的,“对话”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启发性,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答案,理解和反思是对话的重要特征。对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对话包括四种。

一是与文本的对话。以“狮子、蜘蛛和蚊子”课堂为例,通过教师对文本的不断阐释,幼儿与文本实现了对话,正是通过解读故事的意义,反思自身,幼儿的认知得以丰富。

二是与同伴的对话。皮亚杰认为,发展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对话中,才会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有别,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因而在与同伴的对话中,更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性。在“狮子、蜘蛛和蚊子”活动中,幼儿个体间的选择或选择的原由各不一样,但各自都有合理的解释。正是同伴间的这些各不一样的观点,激发了幼儿去相互对话,去交换意见、沟通心灵、碰撞思想。

三是与教师的对话。后现代德育活动中,对话本身既是目标也是途径。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让师幼双方都拥有思考的权利和空间,同时幼儿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体验自主地建构成道德信念。在“狮子、蜘蛛和蚊子”活动中,刚开始,幼儿大多觉得狮子是强大的,而随着对话的展开和深入,幼儿开始出现了困惑――到底谁最强大呢?质疑带领幼儿走向思辨的深处,对话引导儿童逼近道德信念。四是与自我的对话。在“狮子、蜘蛛和蚊子”活动中,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幼儿先选择的赢家渐渐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时候教师再次请幼儿自己选择,于是幼儿出现了思想上的矛盾――“到底谁会赢?”“第一次选择怎么不对了呢?”这种自我对话,有利于幼儿的反思性理解。总之,对话使幼儿自主表达真实的自我,确立自身的价值,在探讨了故事角色的问题后,就自然的联想到人,联想到自己,这正是对话的真正意义。对话是一种认识途径,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意义、情感潜移默化走入幼儿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人精神发育变革的过程。

再次,应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地内化道德。社会的道德是主客体通过相互构建而形成的。站在个体的角度,这个构建过程就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过程,是个体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外部世界而形成经验的过程。它必然是个体自主的,其他人无法代替个体的主体地位;它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对道德认识的原封不动的认可和接受,而是自主的感悟和发现,是道德情感的内化,并必然会引起道德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幼儿的自主行动。

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而后现代德育活动,强调回归生活世界,强调幼儿主体的情感体验,提倡以幼儿为主体,创设一个实际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情境;在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地强调美德,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能够体验到的才是最鲜活的、最深刻的、最持久的。这些体验比那些说教更深刻地留存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这种情感体验会使个体原有的道德认知结构失去平衡,因而,个体就会试图自主地调整自己的道德认识体系。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幼儿自主地内化了他们获得的道德。

第四,应注重生成性道德教育。后现代教育思想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建构性,所以后现代教育理念观照下的德育活动的实质是一种生成性德育活动,是一种从“外加”到“内生”的转换,是生成道德,而不是灌输道德。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成性,就是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强调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能力、道德习惯。在“狮子、蜘蛛和蚊子”活动中,教师不是把德育目标灌输给幼儿,而是引导幼儿在自主对话中,逐步地去建构属于自己的道德: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通过努力自己也会有长处,朋友们也有长处,要学习他人之长。

最后,应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后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去中心”,既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也反对以幼儿为“中心”。真正的教育是愉快的、有意义的、相互平等的人际交流活动。因而在后现代德育活动中,我们注重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孩子平等地对话,尽情地体验;而不是把幼儿的冲动和欲望绝对化,从而导致对幼儿的放任和纵容;不断地和幼儿一起拓展话题,引导幼儿探究;在交往和谈话中,发现着眼点,逐步地深入交流,教师和幼儿自主地、共同共容地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当幼儿价值观发生冲突或迷失时,便对幼儿进行合理而积极的价值引导。

当然,后现代理念必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它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对现代教育“包治百病”。但是,我们认为,合理运用其符合幼儿发展的理论,调整我们的教育策略,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必要选择。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美学思维:擦亮孩子的眼睛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