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整合活动中的生成课程
内容摘要:整合课程体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知识观,不是从成人的认为“应当学什么”来预设儿童的学习要求,而是从“儿童喜欢学什么”和“儿童能够学什么”来组织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实现了一种转换,用童心看世界,选择主题或者单元,将成人的预期潜置于引导幼儿探索的过程之中,从生成课程中让幼儿得到发展,本文主要以在整合活动中教师跨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教学中的整合与生成;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这几点进行阐述。
正文: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课程?顾名思义,整合课程是一种将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整合课程是综合课程的发展和进步,整合课程要求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个目标出发,把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获得的关键经验回归到儿童生活之中,按照生活的逻辑组织和展开课程。 在整合活动中除了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以外,我们应更注重活动的延伸和生成部分:
一、 教师跨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
1、 从教师参考用书中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它的特点是结构化程度比较低,对教师要求比较高。结构化程度低的课程能够反映以构成和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这套教师参考用书都以“内容与要求”这一类的方式陈述活动目标,目标较为宽泛,而且主要不以目标是否达成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这套书以“活动建议”这一类的方式表述活动内容,内容较为宽泛,并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在教育过程中允许教师通过“选择”和“生成”,使由师生互动而展开的学习活动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想契合,因此教育内容具有很大的可变性。例如,有的为教师提高“资料库”、“环境创设建议”等栏目,工教师“选择”和“生成”。”
2、明确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整合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更是资源的整合者,需要创造性地协助幼儿主动去获得知识与自我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整合” 学习,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选择某个活动主题时,教师应认真思考计划是否有弹性,计划实施后,教师应重点考虑什么内容要调整及如何调整,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观察孩子们的兴趣与需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层的探究。同时,教师要把孩子的在活动中的情况记录下来,不断进行分析总结,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3、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中的整合与生成
1、活动目标上的整合与生成
“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因此,主题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在每个主题大目标的支持下教师预设的小目标不断实现,孩子生成的小主题不断涌现,我们将主题的大目标或隐性或显性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坚持让主题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如在“我喜欢”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既观察自己的外貌、身材、情绪等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也获得各种不同表达喜好的方式还学习建立与他人的友谊,并通过各种游戏,享受表达“我喜欢…”时的愉悦。孩子们的发展是整合的,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的,他们一直在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2、 活动内容上的整合与生成
整合活动的课程具有两大特色:一是突出经验性,强调幼儿更适宜于运用多种感官,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为主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二是强调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幼儿园课程指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我们的主题活动在内容的整合上也完全体现了这两大特色。主题活动不只是指教师有计划引导幼儿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更包括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
在“感官总动员”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班的两个老师经常坐在一起研究怎么将我们教学内容与幼儿现有的兴趣、经验、需要巧妙地整合于我们的主题活动中去,通过内容的整合,促进幼儿整体性的发展、和谐发展。在我班的区角活动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兴趣,在探索区投放了大量制作嗅觉瓶的材料,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情境里制作味道各异的嗅觉瓶。内容的整合帮助幼儿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3、资源的整合与课程的生成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当“我家和我家附近”的主题产生后,孩子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有很多往往是我们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而且孩子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园里已有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成人已有的经验难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于是,老师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了。
在开学时我们就将新课程的精神向家长们进行了介绍,并且在家园园地中作了长期的宣传,因此,我们的求助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的纸箱;一起做房子;一起记录社区的景观;一起到图书馆找资料;很多家长向老师介绍有关的VCD、书籍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终身学习的希望。
三、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和推动幼儿的生成活动
1、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只要教师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
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3、幼儿兴趣是课程生成、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
在很多情况下,幼儿兴趣是教师决策课程生成、发展的起始点。孩子某种物体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好现象,至少说明教师提供给孩子学习的内容符合他们的需要并适合他们的经验水平,教师和幼儿正在构造一种容学习、生活和游戏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但是,儿童学习不是完全有兴趣来决定的。这就相当于孩子对打游戏机感兴趣,但他的生活不能全部是打游戏机。兴趣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在组织课程实施时,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还体现在认识和左右儿童学习的高层次需要上。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生长点,延续的学习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造性表现,那么,这种延伸发展很可能是良性的互动过程。
虽然主题活动才开展了两个学期,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主题活动落实了以整合为特点的课程构想,它就成了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带来了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每一个幼儿整合地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机会,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站立在幼教前线的教师更应充分理解课程的要求,为使我们的孩子从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到现在探索体验式的学习;我们的老师从各自执行自己预定的学科教学计划,到一起选择课程、平衡课程、优化课程;我们的家长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参与者而钻研到底!
手工材料
关键词:
-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独轮车运球》 2024/11/17
- 排队安全我知道 2024/10/21
- 彩色糖果罐 2024/10/21
- 我会穿鞋子 2024/10/09
-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2024/10/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