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偶遇小蜗牛
观察背景:
餐后活动了,我带着孩子们来到草地上散步,他们有的在草地上打闹聊天,有的在做游戏……忽然,不知是谁叫了起来“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有蜗牛!”孩子们一哄而上,果然,在一片树叶上真的有一只蜗牛在慢慢地爬。“真的有蜗牛呀!”乐乐兴奋地叫了起来。宸宸也附和道:“太好玩了!”
观察实录
一、蜗牛背着小房子走路累不累?
尤优观察了一会儿说:“老师,蜗牛背上的好象一座小房子。”我表扬她观察的真仔细。尤优又说道:“蜗牛身上背着小房子走路,它累不累呀?”问题一提出来,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天真的志成说:“是啊,那我们帮它拿掉好了……。”没等志成说完小杰就抢着说:“不会的,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而且它也爬得很慢的。”知识面比较广的鼎涵说:“老师,我妈妈说过,蜗牛身上的背可以保护它,有敌人侵犯它时,它可以把头伸进背里的。”在一旁的小宇也说道:“是的,我在电视里也看到过的。”“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又把问题抛给孩子们。“不知道。”多数孩子回答道,于是我又说:“我们用一根小棒去碰碰小蜗牛,如果它的头缩进去了,那鼎涵就说对了。”大家都赞同我的说法。于是,我们找来了一根小棒,朝小蜗牛的头上伸去,大家都把眼睛睁地大大的,一动也不动,都想看个究竟。结果,小蜗牛真的像鼎涵说的那样,把头缩了进去。大家都称赞鼎涵知道的可真多。
二、给小蜗牛找家
细心观察的尤优说:“这么小的蜗牛,一定是个蜗牛宝宝吧?”馨怡打断尤优的话说道:“嘘,轻一点,蜗牛在休息呢。”这时不知是谁问了一句:“那小蜗牛就在这儿休息吗?它有家吗?”接着这个问题我反问大家:“是啊,小蜗牛的家在哪儿呢?”沁涵说:“它的家一定在很远的地方,他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会不会它的妈妈不要它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给小蜗牛重新找个家。于是,大家分头找来了好多东西:有塑料筐、小碗、金鱼缸、薯片罐等。“那什么样的东西最适合做小蜗牛的家呢?”经过一番讨论比较,孩子们决定就用金鱼缸做小蜗牛的家,因为金鱼缸很大,而且又是透明的,便于我们去观察。就这样,我们班又多了一个新朋友。
三:蜗牛喜爱吃什么呢?
现在,小蜗牛找到了合适的家,孩子们也特别的高兴。第二天,早来园的孩子又在观察小蜗牛了。忽然阳阳大叫道:“呀,蜗牛怎么不动了?”“是不是饿了呀?”“小蜗牛平时吃什么东西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吃饼干吧。”也有的说:“吃叶子的。”还有的说:“是吃叶子上的露水的。”……孩子们想了好多好多的东西。“那小蜗牛究竟是吃什么的呢?”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找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在喂养蜗牛的过程中,他们的结论是:蜗牛吃水果、蔬菜、粮食。
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
的确,孩子的问题往往是随着兴趣而产生的,一件小事往往是一个主题的“引子”,在上面这个活动中,“蜗牛”就是一个切入口,孩子的兴趣由此而产生了,这时如果老师能做好捕捉和引导,并顺着孩子的话题接着说,与孩子进行问题的抛接,那么便能将孩子的问题引向更深的层次。反之如果老师任之自由观察,不给予指导,则孩子的兴趣点将一晃而逝。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一改以往知识点的传授,而是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孩子的主动探索为核心的,推动和激励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同时充分给予孩子学习的空间,让孩子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质疑、展开了争论,最后在自己反复的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反思:
幼儿期是一个依赖情感多于依赖理智的生活时期,幼儿对生命的认识受其经验的局限,然而他的情感却最容易受到感染。我们利用孩子的这一发展特点,激发其去关心这些生命。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明白了那些毫不起眼的小动物,原来和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都要喝水、蔬菜、粮食,而且都是有生命的,一下子和它们的距离近了,成了他们不说话的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把握介入的时机,选用适当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式,引导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积极的发展。孩子们的主动探究过程正是在证实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实现的。作为教师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要支持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化解自身的疑问,满足其探索的欲望。
手工材料
关键词:蜗牛
- 蜗牛的眼睛 ——幼儿园教学笔记 2012/05/03
- 中班科学系列活动:蜗牛 2012/03/29
- 动物小故事(文本):挥着翅膀的蜗牛 2011/08/31
- 美术活动《版画蜗牛》教学反思 2011/08/29
- 大班手工折纸活动:教你折可爱的蜗牛(snail) 2011/08/1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