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社会行为的培养
社会行为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社会行为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和幼儿间的关系。社会行为表现好,社会交往就不受或少受阻碍,人际关系就会融洽,幼儿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大量信息,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反之,幼儿就不容易和他人进行友好交往,幼儿心理会产生极大压力,从而妨碍身心健康成长,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呢?
一、提高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要从提高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做起,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如,有玩具大家应该一起或者轮流玩,不能自己独占;在家要和家人一块分享精美食品,不能当“小皇帝”。幼儿明确了行为规则可以大大减少行为上的失误。
怎样使幼儿理解行为规则呢?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家长或老师要在幼儿的具体活动中适时进行教育,提高幼儿的认识。只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教育幼儿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好,幼儿才能理解的深、记忆的牢。如果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没有做好,我们应该如何对他进行教育呢?遇到这种情况,一是不要急噪,要冷静;二是要认真做好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三是确定恰当的时机,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幼儿惊醒教育。总之,提高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要根据幼儿认识活动的特点----“具体形象性”,选择适当的方法,采取有利于幼儿特点的形式进行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
幼儿对行为规则有了明确的认识,并不一定就能按规则去行动,要在具体活动的反复中,在家长、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进行行为训练,才能把已有的认识变为行动,行为习惯化了,才可以稳固下来成为行为模式,表现为良好的行为。如训练幼儿不要乱扔东西(玩具、果皮、纸屑)等,当幼儿将要表现这些行为时,要即使给予提醒:玩具玩完了要收拾好,并放回原来的地方;玩纸剩下的费纸或糖纸、卫生纸等等不要乱扔,要访到垃圾箱里,在这样有意识的训练下,幼儿就可以逐步养成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家长、老师对幼儿进行这些行为训练时不注意态度、方法,或者认为这些都是小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都会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给幼儿提供活动的机会,在具体活动中指导幼儿的行为
通过交往,幼儿的社会行为才能以表现和发展,积累经验,提高行为水平。家长或老师应该向孩子提供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多让幼儿和不同龄的幼儿一起游戏,使幼儿在交往中体会互相间的友好相处,如果争抢玩具或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在幼儿的交往中,个别幼儿的孤僻、退缩、自私等行为逐渐减少,而友情、同情、合作的行为显著提高,但是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观察,做到及时引导教育,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以发展。
四、幼儿提供玩具,减少幼儿不良行为表现机会
游戏是幼儿之间进行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如何使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呢?在时间中我探索了一点,那就是对为幼儿提供玩具,让幼儿又的玩,从、而减少幼儿发生消极的行为。如果幼儿聚在一起,什么玩具也没有,他们之间进行交往时,最初是积极的,表现较好,但是一段时间后,幼儿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有的出现恶作剧,有的互相追逐打闹等不良现象。这种让幼儿聚在一起,又不提供玩具,或只向幼儿提供一本书,一个沙包,教师又不组织和指导玩法,在我们农村个别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教具,让幼儿有的玩,学会玩。教师的引导要跟的上,不能放任自流,这样可以减少幼儿出现消极行为的机会。
五、成人的榜样作用
幼儿的行为大多数是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因此成人要提高自己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做出表率。有的家长或教师只知道严格要求孩子,科自己却不身体力行,常常违背行为规则。如不让幼儿睡觉、吃饭时说话,而自己却照做不误,幼儿不敢说,却看再眼里,记再心里,在你面前表现很好,但背后却和你的行为一样。成人的榜样,易使幼儿心理上形成双重人格,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成人要注意以身作则,为幼儿做出榜样。
手工材料
关键词:社会行为
- 从故事中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2013/01/20
- 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2011/04/09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