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解读亲子机构中儿童“我行我素”的行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infen 感谢 binfen 上传 0人参与

     亲子活动中,老师出示一张范画,上面有两只小船,船下方有很多小点点,老师示范用蓝色笔把点与点连接起来,形成波浪,并对家长说:“连线是为宝宝以后的写字打基础的,发展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接着,老师给每个宝宝发了一张画有两条小船和点点的纸,家长带着孩子练习连线,可是孩子们都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连线,而是在纸上乱涂。这时,老师来到20个月大的乐乐身边指导他连线,可是乐乐根本不听,仍在乱涂,老师就把着他的手画波浪线,并一边说:“这个点和这个点连起来……”他倒也听任教师操作自己的手,作品完成了一半时,老师放下乐乐的手,以为这下他明白了规则,知道了画法,可是乐乐还是凭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乱涂。
     亲子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本以为精心组织的活动能吸引孩子,可在活动现场,总有一些像乐乐这样“我行我素”的孩子。在成人世界中,我们经常用“我行我素”来形容个人的行为偏离或违反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规则。在教室中,当孩子的行为与教师的要求不一致时,亲子教师习惯认为这些孩子“我行我素”,而忽视了孩子的这种基于该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而表现出的独特行为的正常和合理。
     婴幼儿为什么“我行我素”
1.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婴幼儿不能正确理解规范。
     皮亚杰把0~2岁婴幼儿的认知能力称为感觉运动能力,动作与婴幼儿的认知水平是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活动,婴儿就失去了思维,失去了智慧”。婴幼儿仅仅通过看和听是不能理解规范的,因为婴幼儿“尚不能在头脑里表征看不见的动作”。婴幼儿需要的是全身心投入的参与。然而,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婴幼儿拉开距离,让婴幼儿通过视和听来接受这些规范,显然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婴幼儿的思维方式。另外,规范隐含着教师的动机与意图,而婴幼儿几乎不能理解他人,尤其是教养人以外的陌生他人,比如教师的动机意图。
2.为了获得自主感,婴幼儿往往漠视规范的存在。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1~3岁)的发展关键就是获得基本的自主感。3岁前婴幼儿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肌肉,自我意识增强,开始维护自己的独立性,逐渐认识到他们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希望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不喜欢成人的约束与控制。而规范事实上就是一种外部控制,这种控制往往会束缚婴幼儿自主感的获得。为了获得自主感,婴幼儿必然“我行我素”。
3.婴幼儿的情绪特点决定了婴幼儿凭兴趣做事。
     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兴趣是先天的积极情绪,惧怕则是消极情绪。婴幼儿一般会对新异物体感兴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异性物体都能激发婴幼儿的积极情绪,“在外界新异刺激的作用下,婴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倾向于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索活动;当倾向于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教师为了吸引婴幼儿的兴趣,总想办法呈现新异的教玩具,奇怪的是当引起了婴幼儿兴趣时又偏偏不及时把握这段宝贵的时间,不让婴幼儿去自己探索,而是偏要自己示范和讲解。一旦婴幼儿对此玩具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探究愿望,这种愿望又驱使婴幼儿不顾任何规范直奔内心“主题”。3岁前的婴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婴幼儿大脑皮质抑制机能还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充满激情的探索行为与按部就班的规范之间必然发生冲突。
     此外,当新异刺激不能引起婴幼儿的兴趣时,相反使婴幼儿感到惧怕,则引起婴幼儿逃避,婴幼儿会拒绝参与活动,又呈现出另一种“我行我素”的行为。
4.婴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不足以达到成人的规范。
     规范包含对人的行为的指向性要求,尤其是任务性规范中,规范隐含了教师对婴幼儿现有能力的评价,还有针对下一步发展提出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婴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就会提出过高或过低的要求。如果要求过低,婴幼儿可能会没有兴趣而拒绝完成任务,出现“我行我素”行为。当要求过高时,婴幼儿的现有能力不足以达到规范,必然会逃避或抗拒任务,出现“我行我素”行为。
     成人的责任
     年幼的婴幼儿之所以会“我行我素”,远离教师组织的活动,还与活动中的规范是否合理有关。不难发现,亲子教师制定的某些规范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
     首先,单一的规范不适应不同婴幼儿的个性化需要。婴幼儿的发展能力处于不同的水平,而教师制定的某些规范几乎对每个婴幼儿都是一致的。这些人人平等的规范看起来似乎很民主,却严重忽视了婴幼儿发展水平的个别化、婴幼儿气质特征的个性化。另外,这些规范要求大都机械,缺乏弹性空间。抑制了婴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很多教师采取呈现玩具、示范操作、让婴幼儿模仿操作的程序来组织某些活动。在这些抑制婴幼儿主动探索的规范面前,婴幼儿只能以“我行我素”的行为表示反抗。
     其次,活动环境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但是活动环境的不适宜性也是婴幼儿“我行我素”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之一。
     其一,某些亲子机构中活动安排过多。如仅仅45分钟内就安排了近10项小活动,平均每项活动只有四五分钟的时间,而3岁前婴幼儿的注意力是不容易集中的,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安排这么多活动容易使婴幼儿疲劳,从而不能专心地进入每个活动。其二,虽然周围环境比较丰富,但教师并不让婴幼儿自主地去探索,更多的时间是参加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而刺激物过多,容易分散婴幼儿的注意力,因此不适宜的活动环境使婴幼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
     以上对婴幼儿“我行我素”行为解读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充分认识3岁前婴幼儿的行为特点,也通过婴幼儿的这些“我行我素”行为重新审视亲子机构中的规范,为婴幼儿的“我行我素”行为开辟支持性的空间。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从生活出发,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