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调节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halo 感谢 halo 上传 0人参与

     音乐是幼儿最早的社会体验之一,它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要么过于兴奋,不听指挥;要么过于冷漠,机械被动地应付老师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情绪,适时调节幼儿的心理。
一、心理调节的理论依据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倒“u”形曲线证明了:人进行高级神经活动需要脑处于最佳唤醒状态,或称适宜唤醒状态。使脑处于最佳唤醒状态的条件是:兴奋集中于与现时活动关系密切的脑区,同时与现时活动无关或关系疏远的脑区,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这时活动中的人会注意集中,精神焕发,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而准确。
美国丹佛大学的坎普斯研究了“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只有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有兴趣,并保持着适中的轻松愉快情绪时,才能确保其认知效果最佳期。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
1、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之中。
     正如坎普斯的研究所示: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基础,而游戏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把教育内涵寓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使他们在快乐的心情下,自然高兴地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幼儿乐于接受。
     在音乐欣赏《猫捉老鼠》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先用猫、鼠的纸偶表演引起幼儿兴趣,再和幼儿一起带上猫、鼠头饰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充满了兴趣,注意力集中,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已能边唱歌边游戏了。
2、寓音乐教育于音乐形象之中。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而音乐是用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艺术形象是通过听觉唤起联想,是想象中的艺术形象,音乐艺术形象性特点正好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特点相呼应。所以,寓音乐教育于音乐形象之中,幼儿更易感受与理解,形象化教育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刚开始教音乐时,我发现孩子们不会听音乐,也没兴趣听,每次欣赏完乐曲,我问他们这首曲子听上去有什么感觉?回答总是:很好听,很优美。有的孩子甚至听到一半就自顾自地玩别的东西去了。一次,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音乐里的故事,接着请他们带着故事听音乐,看看是不是像故事里说的那样。这回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当音乐放到狮王咆哮时,有的孩子两手紧握,缩起了脖子,往别的小朋友身上靠,孩子们都进入了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以后的几次欣赏活动中,我都尝试着让孩子去想想音乐中讲了个什么故事,再帮助幼儿根据音乐选择最适合的故事形象,几次下来,孩子们乐意听音乐了,每次听完曲子,他们都会说:“这首曲子听上去像花儿开放了!”“这首曲子听上去像小朋友在做游戏。”每一首曲子都被他们想象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3、设法满足幼儿参与、探究、创新的需要。
     如何使幼儿的兴趣持久,直至教学活动的结束,甚至更持久呢?我觉得还应设法满足幼儿参与、探究、创新的需要。
在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的教学中,当孩子们唱完后,我提出了异议:刚才我们唱了小羊、小猫的歌,除了小羊、小猫,谁也会来唱歌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小狗、小鸡、小鸟”“那怎样把它们唱到刚才的歌里呢?谁来试试看。”在琴声的伴奏下,孩子们很活跃,一个个都争着把自己的歌唱给小朋友们听。
4、以自身的情绪表现带动幼儿的情绪表现。
     要想孩子在活动中积极投入、情绪高涨,我觉得教师表现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投入激情,以自己饱满、积极高涨的情绪感染幼儿,使他们达到最佳的唤醒状态。
     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把自己扮成猫妈妈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趣唱,一起跳,以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当我和孩子们找到了小猫时,我们一起欢呼,整个活动中,我仿佛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伙伴。
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情绪可以激发幼儿的情绪,同样也可抑制幼儿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带动幼儿的情绪表现。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神话故事(文本):有巢氏构木为巢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