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引导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教育观念的更新,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幼儿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这种学习是儿童在主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主动地、自主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发生学习。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与好奇,让他们自主学习既能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智慧发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获得经验做出理解的,这种理解是富有创造性的,所以自主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儿童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希望幼儿成为一个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她)有大量的机会做他(她)愿意做并感兴趣的事情,去解决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去自主地获得智慧的发展。
在手工活动中,材料丰富,易于操作,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进行操作、摆弄,也很容易看见自己操作后成果,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其实在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在不断克服这些困难后,孩子们就会获得成功,才有成功感。所以,手工活动中就是一个自己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有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虽然遇到困难,有时不知所措,错误反复出现时,沮丧失望…所以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这种情况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老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应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捕捉幼儿准备向学习跨出一步的“微妙”,就会帮助幼儿超越问题的制高点,使问题解决,获得成功。
一:联系实际,提建议性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大都幼儿随心所欲,想怎样做怎样做,也只是把简单的几种材料拼凑在一起,操作很表面化,只能说是在操作能力上的一点提高,还有的孩子在操作中常学人家的,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云我云的态度,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老师针对个别孩子的操作情况,抓住苗头,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或建议性的问题,引发孩子们进一步的思考,使作品更完善,并在不断尝试中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在一次手工制作:《纸盒房子》中,当何乐筠小朋友用泡沫塑料板做成了“小洋房”后,想把它竖在地上,可是房子很狭窄站不起来,她试了几次没成功,她放弃了,把房子靠在墙边想走了。我在旁边很清楚地看见了这一幕,其实材料给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狭窄的材料怎样才能站起来呢?孩子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从她的表现中看出,孩子还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所以,这时老师应该介入,让孩子引起对问题的思考,并激发孩子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轻轻地对她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好好想一想,用什么材料能使你的房子站起来呢?”她马上被我引入了思考中,看了看旁边的材料对我说:“把它用双面胶粘在墙上。”旁边的田丹也加入进来说:“我知道了,用牙膏盒粘在房子的下面,房子就不倒了。”真是这样吗?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让孩子按自己说的方法去尝试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我让田丹和何乐筠一起按自己想的办法使房子站起来。在她们检验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孩子们又遇到了很多问题,牙膏盒常脱落,房子用双面胶粘在墙上后不能把房子移动了。最后她们在材料中找到了一块很大的泡沫塑料板,把它按在房子下面,一试,果然成功了。这时别提孩子有多高兴了。既解决了困难有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感。
二、结合知识,搭建适当的平台
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探索问题中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距离”,这就构成了幼儿问题冲突。这种“潜在距离”的大小决定着问题冲突的难易程度,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借助其认知结构的同化功能,使之与新知识联系。而大多数幼儿需要老师提供帮助他们继续“前进”的资源或“平台”。“平台”应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为幼儿的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也是为幼儿的进一步理解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他们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提高。例:在《编织垫子》手工活动中,我在材料提供上各种颜色的纸长条,要求把这些长条编到垫子中去,(在垫子上也已剪成一条一条的),一根一根编在一起不脱落。在这个活动中,寻找孩子的知识点,孩子们已经会间隔地有顺序地排列物体,但这样的尝试在手工中还是第一次,而且这个制作很有空间意识上的要求,并在横向和纵向都要有规律才能完成。那么在操作中发现,有的孩子根据纸长条颜色上找规律,如:第一根如果是把垫子上的长条压在下面的,那么编第二根时应把垫子上的长条放在上面,然后一个隔着一个按一上一下的顺序编下去,孩子找到这样的规律后,也就是找到了制作技巧,这些孩子显然是能力较强的,他们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探索解决材料中的新问题。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操作中很难找到这样的规律,虽然在排列物体时他们也能做到有规律,但应用到手工中来,在转换的过程中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他们有的在横向能做到有规律,但不知纵向怎样编,所以长条虽然夹在垫子中间,但一拿起来就脱落。这时需要老师的帮助,需要老师适当的方法去支持孩子,不然会丧失孩子操作下去的积极性。可以引导孩子看看同伴的作品,他们编的长条怎么会不掉下来,为什么不掉下来?怎样使下面的长条编到上面来等,这样,孩子在攀沿着老师的“平台”一步步地找到规律,掌握技巧解决问题。但“平台”应该随着幼儿的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除或重新组合。
三、耐心观察,提供适时的情感支持和鼓励。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孩子有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是幼儿在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有尚未搞通时的矛盾,二是幼儿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矛盾。老师应该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开启思路 ,特别是在适当的时候 ,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使幼儿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状态,并引导幼儿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这天,贡莉小朋友来到了美工区与好朋友做飞碟,要知道她平时是很少来美工区的,她用同伴的方法用两只蛋糕盒合在一起就作成了一个飞碟,接着在飞碟上用水彩笔在飞碟上装饰了很多花纹,我在旁边及时表扬她的花纹很漂亮,她一脸的高兴,还给我介绍这个花纹象什么,那个花纹象什么,我看见她这么高兴,向她提了这样一个小建议:“用什么材料在这个漂亮的飞碟上装上一个密室,让你的飞碟与人家不一样呢?”她很高兴的答应了,一会儿她找来了一个小酸奶瓶,把它装在了蛋糕盒的中间,她问我好看吗?我说:“真好!咦,我怎么没想到用这个材料来做呢?,不过,如果再让它漂亮一点就更好了,能吗?” 她高兴地说:“我能的!”说完,又继续做起来,一会儿,看见她又找来了KT板剪成了几根长条形,装在了酸奶瓶顶部,看上去象个风车一样,漂亮极了!KT板与酸奶瓶很难粘在一起,发现她两根即时贴分别把两根长条粘在一起,看上去真的很牢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幼儿情感上支持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它能激发幼儿打开智慧的火花,并在活动中想尽办法,克服操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而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总结,促发幼儿对学习内容的反思。
毫无疑问,幼儿需要一个完全自由的时空,才能不断地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应帮助幼儿发现矛盾的症结,而不是拿出现成的答案来。老师需要等待,需要“慢一拍”,压抑住想直接给予提示的冲动,让幼儿有珍贵的自我纠错的机会。例:“剪小树”的活动中,我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巧妙地用图示法展示了如何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一棵小树的每一个步骤。一开始,孩子还没看清图示就开始剪了,有许多是急于求成的心态,所以,孩子们都没有成功。这时,老师提示他们要剪成功的方法,就要认真看图示,这时在幼儿操作中老师所做的是捕捉幼儿出错的原因。许多孩子会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去认真操作,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孩子虽剪成了,但剪成的小树是两半的,有的小树的边缘是剪断的(有三层,应该连在一起的,这样才显示有层次感)、、、允许孩子出错,在错误中尝试、在反复的揣摩中解决自己的质疑,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时老师应该分析原因,针对情况引导幼儿进行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反思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并进行对个别困难的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
事实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幼儿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活动,那么这种教学必然是会失败的;幼儿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意义的建构也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又不得要领。关键是老师在活动中何时支持,怎样支持,这样才能使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感。
手工材料
关键词:引导
- 引导幼儿创造性绘画的几点体会 2013/02/25
- 引导大班幼儿在生活中巧学活用成语 2013/02/15
- 引导幼儿上好一堂真正的音乐欣赏课 2013/02/05
- 幼儿教学要引导孩子的思维 2013/01/31
- 幼儿园教学活动应慎用引导语 2013/01/16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