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susan 感谢 susan 上传 0人参与

      埃里克・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学说的创始人。弗洛姆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他对爱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当前的儿童教育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给予儿童健全的爱
      弗洛姆将成人对孩子的爱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母爱与父爱。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弗洛姆所划分的母爱与父爱,只是就爱的性质而言,不一定与实际的母亲和父亲的身份相对等。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爱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功能。母爱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它是无条件的、非功利的。母爱是对孩子生命和需要的无条件的肯定。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有没有实现父母的期待,母爱都会与他同在。正是这种无私的母爱,给稚嫩无助的孩子带来身心的满足和安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父爱则是有条件的、功利的爱,其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期望,因为你尽了你的义务,因为你像我”。Ⅲ孩子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得到母爱,但若想得到父爱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可见,母爱是不受孩子控制的,父爱却是孩子自己能够控制的,只要他愿意服从、遵守成人所规定的秩序和原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独立时,父爱的积极作用就显示出来,它给需要交往、渴望融人群体的孩子赋予责任、纪律和理性,为孩子独立、走向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在弗洛姆看来,母爱与父爱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孩子而言,母爱是被动的,过分沉溺于母爱的孩子难以摆脱对他人的依赖,也就无法真正在精神上成长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当然,过早或过分接受父爱洗礼的孩子,虽然能够独立自主,但难免会变得过于刻板教条、冷漠无情。
      可见,在孩子的成长中,既要有母爱的呵护,又要有父爱的约束。母爱的“爱的原则”和父爱的“理性原则”虽是一对不可消除的矛盾,而教育的艺术恰恰体现于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走向了极端。要么过分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纵容孩子的任性行为,对孩子的言行举止不作任何要求,致使孩子养成依赖、脆弱的个性,不能独自面对未来的生活;要么又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铁面无私,赏罚分明,从而又使得孩子过早地世俗化,失去童真,缺乏爱心。以上两种情况还都只是各走了一个极端,最糟糕的是将母爱与父爱的消极方面结合起来,高兴时让孩子随心所欲、有求必应;烦躁时对孩子吹毛求疵、百般挑剔,致使孩子无所适从,陷于紊乱,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心理或行为的病态。当然,最理想的莫过于将母爱与父爱的积极方面结合起来,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身心的满足与安全;又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二、评语儿童健全的良好
      在弗洛姆看来,最终“一个成熟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他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父亲。他既具有母亲的良知,也具有父亲的良知,并以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对待自己和他人。”母亲的良知建立在爱的能力上,具有利他性;而父亲的良知建立在理性的能力上,具有功利性。“如果一个人仅仅保持父亲的良知,他就会变得严厉而缺乏人性;如果他仅仅保持母亲的良知,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和批判性,从而妨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可见,培养孩子健全的良知,让孩子既具有理性的能力,又不失爱心,应是我们教育的追求,两者缺一不可。理性的能力虽然可以表现为求知、拼搏、诚信、守时、合作、竞争等美好的品质,而且这些美好的品质还可以推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利己主义的,是“人们对利害的始终利己主义的计算”。与理性能力不同,爱的能力不是逻辑推理或因果思考或利益权衡的产物,它是“人类不假思索的利他主义的行为习惯”,是康德所谓的“绝对的命令”,它虽然不一定能够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利益,但却是人类精神充实、心灵安宁的保障,是人性的高贵体现。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更重视孩子对“母亲良知”的建立,即爱的能力的获得,但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当,并没有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开放,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亦开始关注孩子对“父亲良知”的建立,即理性能力的习得。这本应是件可喜的事,但我们总是摆脱不了二元论“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发现增强孩子理性能力的时代意义的同时,又不自觉地放弃了传统教育培育孩子爱的能力的追求。甚至有前者取代后者的危险。大家也许都听过西方文化中“分苹果”的故事:兄弟姐妹几个心里都想要妈妈手中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于是妈妈将门前的草坪分成几块,要求孩子负责修剪草坪,谁修得最快最好就有权利得到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明白: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公平竞争、争取第一。当我们在感叹西方人的教育观念和手段是多么高明的同时,也别忘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孔融让梨”的故事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分苹果”的做法自然可以增强孩子诸如努力、公平、竞争、主动等理性能力;而“孔融让梨”的故事则可以培育孩子的仁爱之心,让孩子从小养成珍爱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可见,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和理性的能力两者不可偏废,如果说理性是人和社会的发展、前进的动力,那么爱则可以保证人和社会在幸福、健康的路上前进。

      三、健全儿童教育者自身的人格
      弗洛姆认为,爱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父母对孩子的爱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爱的能力。在弗洛姆看来,只有创造性的健全人格,才能使自己成为成熟的人,拥有爱的能力。
      自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准。弗洛姆所谓的自爱,它不同于自私,也不等于无私。自私和无私都将爱他人与爱自己对立起来,而自爱与爱人并不矛盾、冲突。“在所有能够爱他人的人身上,都可以发现他们同时是自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存在和幸福的”。嘲真正具有爱的能力的人,同时又是自爱的人,也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够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影响。弗洛姆曾引用《圣经》里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到处都流动着奶和蜜”的描述来比喻自爱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奶”象征着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哺育、关爱、呵护;而“蜜”则象征着母亲能够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甜蜜。母亲不仅要养活孩子,还应让孩子热爱生活,让他感受到做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是多么的美好。大多数母亲都能给予孩子“奶”,而只有自爱的母亲才能够给予孩子“蜜”。自爱的母亲,她自身就是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母亲。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被自爱的父母或老师所爱的孩子也许并不多。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一些来自父母的抱怨:“为了你,我放弃了工作”“为了你,我牺牲了我的爱好和追求”“为了你,我……”此外,我们也常常以“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成人总是以为只有委屈自己,才能成全孩子;只有牺牲自己的快乐,才能换来孩子的幸福。而在弗洛姆看来,这种隐藏在父母或老师身上的对生活的敌视(当然这种敌视并没有被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无疑会传染给孩子,无形之中,孩子也会产生对生活的厌倦之情。“一个真正自爱的母亲,不是通过压抑自己对生活的爱和向往,不是压抑自己的成长和创造性并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是一种负担,她的爱是对自我和所有生命的肯定,是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和促进。被一个自爱的母亲所爱,比被一个‘无私’的母亲所爱更能使一个孩子感到幸福。”可见,要使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获得爱的能力,成人首先要学会自爱,健全自身的人格,主动体验生命的价值,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弗洛姆关于爱的思考,对我国当代的儿童教育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成长中的孩子既需要无私的母爱,也需要理性的父爱。因此,教育者既要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又要培养孩子理性的能力。只有自爱、人格健全的教育者,才能把孩子培养成弗洛姆所谓的人格健全的人。(孙琴干)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弗洛姆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托班课程组织策略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