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幼儿科学活动中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三改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采用一课多教、一课多研的形式探求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提高教研水平,我们在自主研讨的基础上,把专家请进了幼儿园,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为例,第一次活动设计是这样的: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分别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分别挂上1、2、3标签,用石子实验时放三瓶。用沙子实验时再放三瓶),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幼儿记录纸笔。
3.集体记录表一张。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活动过程
一、请个别幼儿讲述故事《乌鸦喝水》,导入活动主题
1.师:小朋友,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2.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人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6个人一组,每组有3个瓶子,可以怎样做?
3.师:两个人选一只瓶子合作做实验,看看加入石子后水能不能升到瓶口,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后发现了什么?
3.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提问: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
4.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个人合作。做好实验后分别记录。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实验后交流:这次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3个瓶子里的水?
四、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1.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人石子,乌鸦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2.出示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五、小结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乌鸦在瓶子里加入石子不是都可以喝到水的。还得看瓶中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乌鸦才可以喝到水。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后,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好吗?
活动延伸
1.尝试用其他材料做实验,并做记录。
2.讲述新编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执教教师反思:本次活动通过故事引出问题,再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实验,主动建构新的科学经验,寻求问题答案,是一次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探索,只是操作活动中的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如用剩的石子、沙子应及时包好,不能撒得到处都是。
园内教师评议:(1)目标方面,“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这一目标偏低了,因为大班幼儿在平日的生活和玩水游戏中,已具有这方面的经验。(2)材料准备方面,在不同水量的瓶子上分别挂上1、2、3标签,便于幼儿做实验记录,但没有标注瓶中原有水位,不便于幼儿在添加石子或沙子后对水位进行对比观察。(3)活动组织方面,导入活动目的是引出问题,所以不需要请幼儿完整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完成实验记录的时间有先有后,不应该等待所有幼儿完成操作才一一交流实验结果。应让先完成记录的幼儿先交流,并把记录表贴到记录总表的相应位置,以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再者,让幼儿讨论、讲述用石子和沙子实验的不同结果的原因,虽然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但仍显抽象。总之,整个活动虽然具有操作性、探索性,但环节不够紧凑,活动用时偏长。
根据众人的反思,执教老师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到活动组织都作了调整。第二次活动设计是这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自主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通过沙子和石子的对比实验,初步感知在少量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和沙子后。水位升高的不同。
3.学会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在“设问一解疑”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具:实验记录总表、双面胶。
学具:(1)每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分别挂上1、2、3标签,并标注原水位线),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2)幼儿记录纸笔及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还在水面处做上了标记。请小朋友两人选一个瓶子合作做实验。看看加入石子后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实验时要细心一点。实验结束时把材料收拾好。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师: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人合作实验再记录;实验时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讨论:这次你发现了
什么?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沙子,水可以升到瓶口。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水不能升到瓶口;放人沙子,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后,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有时还要亲手试一试,这样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好吗?
活动延伸(同第一次设计)
执教教师反思:为提高活动效果,减少静听和等待时间,在第二次活动设计中,我把开始部分的讲故事导人改成了问题导人,同时省去了最后环节的讨论。原以为通过调整,教育环节会更加紧凑,谁知实施过程中当子涵小朋友拿着瓶子和实验记录准备到前面来交流时,和她一同实验的卢清阳提出了异议:“瓶子里的石子没有装满,如果装满了,水就会被压上来了。”为了尊重幼儿的自主探索,我便让她再试一试,结果她花费了好长时间慢慢地琢磨、研究。我和小朋友们一边探讨着问题,一边等着她……导致活动过程又过于松散、冗长了。
园内教师评议:导致第二次活动过程过于松散、冗长的原因还有:上次活动中幼儿用“√”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用“×”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简洁明了,远处也能看得很清楚。第二次活动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用“笑脸”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用“哭脸”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这本来是一个亮点,符合幼儿情感外显的心理特点。但当时用于记录的纸比较小,且记录笔是黑水笔,笔头较粗,同时教师未能提醒幼儿画得大一点,所以幼儿坐下来讨论时不能看清记录,也就不能较快地得出结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
专家引领:江苏省幼教特教研究所的张晖老师启发我们思考:(1)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如何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行运用?(2)设计教育活动(包括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时应该从幼儿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活动?(3)活动中,卢清阳小朋友为什么会提出疑问?
在张老师的点拨启发下,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路渐渐清晰起来:(1)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可以是集体活动,还可以是在区域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或个体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需要恰当运用。在一次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先用石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接着又用沙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最后再进行对比讨论,知识点偏多,活动容量嫌大。因此,沙子的实验可以放于区域活动中进行。(2)卢清阳小朋友之所以会提出异议,且长时间摆弄石子仍拿不定主意。是因为她只参与了小半瓶水的探究,没有与其他水量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即教师没有为幼儿提供充分探索的机会;活动中的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幼儿在操作前并没有就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自主地进行协商和选择,操作中也没有对三种不同水量瓶子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教育活动的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反思,我们对《乌鸦喝水》的科学活动进行了第三次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自主发现乌鸦在瓶中加入石子能否喝到水还与瓶中水量多少有关系。
2.学会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3.在“设问一解疑”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学具:每组3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分别标注原水位线),一盒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小组合作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在每张桌子上都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还有一张记录表、一盆石子等工具,请小朋友4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1人做组长,专门负责记录,剩下的3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中加入石子,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石子不能掉在桌上。最后大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由组长记录下来。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表示乌鸦能喝到水,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水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3.将每组的记录表展示出来,让幼儿共同观察、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人石子。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从而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人石子,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刚才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水没能升到瓶口来。现在我们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一摇、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4人合作做实验,这次每组只有一只瓶子要灌沙子,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好地合作。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为什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水没能升到瓶口来;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了摇,水就升到瓶口了。(沙子把躲在石子缝隙中的水挤了出来)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人石子,水不能升到瓶口;再在其中灌入沙子,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真有趣。以后我们遇到问题就要像今天一样多动脑筋,还要亲手试一试,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同第一次设计)
通过三次设计《乌鸦喝水》的科学活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策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教育活动的设计、教育方法的运用、操作材料的提供、教育过程的调控、教育资源的利用等等方面,是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育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上要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人手和着眼,兼顾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幼儿的兴趣需要、知识经验、认知特点、个别差异和现有的教育资源等等方面,灵活机智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睢永琴)
手工材料
关键词:乌鸦
- 聪明的乌鸦的故事 2013/03/08
- 感恩节儿歌FLASH欣赏:小乌鸦爱妈妈 2012/11/21
-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小乌鸦爱妈妈 2011/07/22
- 儿童故事大全:小乌鸦学艺(成功的秘密) 2010/12/08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