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陈鹤琴的教育信念及其启示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qinger 感谢 qinger 上传 0人参与

  编者按: 
  陈鹤琴(1892-1982)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六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陈鹤琴先生躬身实践、努力探索,构筑起了一个庞大健全的幼儿教育体系,基本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对当时及现在的幼儿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2年是陈鹤琴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期专题邀请了几位来自不同地域的幼教专业人士,从不同视角来解读与展示他们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解。 
  陈鹤琴之所以能在幼教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一个极其关键的原因即在于他坚定的教育信念。本文试图对陈鹤琴教育信念的来源、内涵、表现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对当今幼教的改革之路有所启示。 

  一、教育信念的来源 
  一个人的教育信念与其生长背景和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陈鹤琴的教育信念来自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他在教育实践中所激发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精神的升华。陈鹤琴的教育信念不是一开始即成形的,是伴随着他的一生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1. 幼时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幼年时期,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母亲的传统教育和二哥的人格魅力影响。陈鹤琴出生在浙江上虞百官,家有祖传杂货店,但已渐趋败落。再加上陈鹤琴6岁时父亲去世,其生活更加贫寒。母亲常常身体力行地以朴实的做人处事方式教育陈鹤琴,使陈鹤琴懂得了孝悌之道,知道对待别人要友爱,要和气,不能讨人便宜,做事要勤俭刻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精神在民间的烙印,困苦的生活和母亲的教诲使他深深地认识到“人生非奋斗,没有出路”,也使他对穷人的境遇产生了同情。 
  二哥鹤闻在陈鹤琴心中是一个“有高尚的思想,远大的见识,渊博的学问”的人,可惜因背“社会之害”之名郁郁而终,英年早逝。陈鹤琴从基本的坐姿到为学的志向和为人的德行都深受其二哥的影响,在陈鹤琴的心中,二哥一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鲜活地存在着,已然深深地刻入陈鹤琴的心灵中,激励着陈鹤琴去延续他未尽的志向。 
  陈鹤琴从8岁起读了6年的私塾,读了很多诗歌和儒家的经典著作,虽然私塾“死”的教法使其得不偿失,但其在德行和做人方面颇有受益,陈鹤琴把书中的箴言当做了人生格言嵌在自己的人格精神之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等。 
  这些童年的经历使他感染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意蕴,不管是母亲和二哥的言行的耳濡目染,还是日后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为他儒风道骨的德行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2. 少年时代的教会学校教育。陈鹤琴15岁时入杭州蕙兰中学,在这个宗教色彩浓厚的学校,陈鹤琴一心向学,极其刻苦,养成了坚韧的意志和自信;他也受到基督教“爱人的热诚,牺牲的精神”的感染,受到了作为基督徒的校长的人格熏陶。宗教的爱人思想激起了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陈鹤琴的共鸣,与他关爱别人的想法开始融合,他开始把“小我”变成了“无我”,“爱人”“为人”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青年时代的大学教育。蕙兰中学毕业后,济世救人的情结在陈鹤琴的心中慢慢扎根,他试图通过学问和读书来济世救人。1911年,陈鹤琴考入圣约翰大学,但是这所教会学校里弥漫的崇洋媚外的风气让他非常忧愤,他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萌芽。 
  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在陈鹤琴半年后转到清华大学读书时变得愈加强烈,“爱人”的思想在他心中也深深地扎下了根。第一,清华大学的很多教师都是虔诚热心的基督徒,受他们耳濡目染的影响,陈鹤琴心中的助人、爱人的思想更加坚定;第二,陈鹤琴在清华得知清华创办缘于来自民脂民膏的庚子赔款,受恩于民,受恩于国,爱国爱民的思想更加坚定。第三,陈鹤琴通过读书受到了有信念之人的感染和影响,比如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他更加意识到奋斗的必须和为民为国的重要。此外,陈鹤琴初步尝试着创办教育,办了校役补习夜校和城府义务小学,颇受欢迎,为以后从事教育事业、坚定教育信念埋下了伏笔。 
  4. 留学与归国。1914年陈鹤琴赴美留学,在赴美的路途中,经过学医还是学教育的内心挣扎,最终因为怀抱着“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的“医人”的大志向,坚定着“我是喜欢儿童,儿童也是喜欢我的”信念,陈鹤琴选择了教育。留学期间,陈鹤琴涉猎广泛并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非常注意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也更加坚信了教育的重要力量。 
  1919年归国后,陈鹤琴一腔热血,潜心研究,不断试验,从儿童心理到家庭教育,从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到上海办学再到创办江西幼稚师范学校等等,无不体现着他爱人、“爱儿童”的赤子之心及坚定的教育信念。终其一生,他不断为儿童的幸福谋福利,不断为中国的未来争前途。 
  5. 时代背景因素。陈鹤琴学成归来时,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动荡的社会更加激发了他的奋斗意志和奉献情怀。尽管路途艰险,他始终跟随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教育信念,即对民众服务,为儿童谋福利。也正因为此,他到临终之前都想着黄包里的入党申请书。那个倡导人人皆幸福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是他一直渴望的,也是他想通过教育努力达到的。 
  总之,陈鹤琴的教育信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风道骨、虔诚爱人的宗教情怀和其政治信仰的凝结,也源于他在爱的信念下对教育不断探索的实践智慧和情感的升华。 

  二、教育信念的内容 
  从幼年时代母亲的人格培养到少年时代的宗教陶冶再到政治动荡下的情感激发,陈鹤琴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这种教育信念是以爱为中心和线索的,这种信念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救世情结和拯救情怀,有着对儿童的坚定信仰和爱,有着对人类和国家的关怀。 
  1. 救世情结和拯救情怀。动荡时局下,中国的仁人志士无不肩担重任,尽力救世,尽管济世之道的选择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一样的。作为一位有良知和反思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陈鹤琴选择了教育,他的教育信念蕴含着深深的救世情结和拯救情怀。亿万万的中国人中,儿童最应该先去拯救,“救救孩子”也就是救救中国,“儿童幸福国家不输”。 
  2. 博爱的精神。爱是陈鹤琴教育信念中的中心、重心,是他的一条生命线。陈鹤琴的成长之路充满风风雨雨又处处有彩虹,每一步背后都有他人的资助和鼓励,所以他时时抱着一颗感恩之心,时时不忘关爱别人、帮助别人。爱并不是口头上的夸夸其谈、故弄玄虚,它映现于陈鹤琴每一步的教育探索和改革之中。“爱”这个鲜活的情感力量促使陈鹤琴在教育实践中披荆斩棘,以爱己之心爱人,泛爱众,进而爱民爱国,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因为有爱才有了对儿童的信仰,才有了对国家和人类的关怀。 
  3. 对儿童的信仰和爱。“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是陈鹤琴一生践行的信条。陈鹤琴喜欢儿童,这种喜欢建立在对儿童的了解的基础之上。陈鹤琴从清华办学初试水起,就喜欢上了儿童,但那时的喜欢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自其留学归国开始研究儿童心理,他开始了解儿童,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儿童观念,他的爱增加了更多的理性成分,他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在实践中又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信奉,由此陈鹤琴心中的教育信念变成了对儿童坚定的信仰和爱。 

  三、教育信念的表现 
  教育信念的表现即是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它集中表现在陈鹤琴面临着当时复杂、变幻的乱世,排除万难、不畏艰险,为儿童的教育事业而奔走努力,并且不断感染着周围的人们加入其中。 
  当时的“难”和“险”主要有时势、物质环境和“文革”时期的政治压迫。陈鹤琴刚刚归国时,中国的现代儿童教育基本为零,一切都是开创性的,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他从在自己家中开办鼓楼幼稚园,到跑到江西开辟荒野、亲力亲为地与学生共建学校,再到“文革”时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还依然保持着为儿童之心、不断通过各种机会想和孩子在一起、想为儿童教育事业做点事,到年逾古稀还发表宏愿、为幼教事业献计献策,无不体现了陈鹤琴“一切为儿童”的教育信念。 

  四、陈鹤琴教育信念对当代的启示 
  1. 要有精神追求。目前的生活在物质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已经满足,我们的精神却略显贫乏。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有精神追求和精神需要,如果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为物所逼而被生活完全异化,那么人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爱和信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丢掉了自己的追求和孩子的未来,我们要有爱和信仰,要有坚定的对儿童的爱和信仰,要有对自己的人生的坚定的爱和信仰。 
  2. 爱的源泉。爱看似玄妙,但其实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生活在社会中要有对社会的良知,生活在孩子中要有对孩子的良知。人人都有一颗未泯的良知之心,选择了幼教事业的教育者更是如此。我们带着一颗未被遮蔽的良知之心出发,便能抵达爱,这种爱是一种鲜活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深沉的在世情结。 
  爱是一种双向的关怀,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心中怀有对孩子的爱,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传递爱,孩子也会因此懂得爱。 
  3. 实践正当时。只要心中怀有爱的教育信念,只要真正地去关心孩子的经验和兴趣,一切 改革尝试都是可试的,在爱中无为才有为,陈老就是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在幼教事业的荆棘中探索出一条道路。只要有这种教育信念,即使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有误,那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哪些是不可取的,即使伟大的教育家杜威在实践其思想办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时候也是屡遇险阻,但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去做,去行。 
  陈鹤琴正是凭着崇高而坚定的教育信念在艰苦动荡的社会中开拓出了一条为儿童的教育之路,而今,这条道路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幼儿教育之路仍然荆棘密布,困难重重,这更激励着我们树立起陈鹤琴那样的教育信念,去为了“儿童幸福”而奋斗。(杨颖慧)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数字歌》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