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教育思想中的生活精神
在杜威先生“经验教育观”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观”的影响之下,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十分强调儿童教育的生活性。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开的,儿童教育要通过生活发挥作用。下面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中的生活精神:
一、生活是教育的目的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陈鹤琴先生在自己多年科学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这个教育目的不仅是对教育民主性的追求,也反映了教育目的的生活性。
1.幼儿教育目的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反映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首先是“做人”。人是什么呢?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是不能够离开社会而存在的。只有通过社会生活,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我们最终成为一个人。其次是“做中国人”。“做人”中的“人”指广义的人,只是说明人共通的人类属性,每个人还是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中的。每个人生活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会不同。陈鹤琴先生举例说:“譬如在美国,她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苏联,她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她们的人民就因其不同的社会而各有其生活的内容,各有其生活的意向。” 1中国人有自己的特质,自己要能够关注自己的国家情况和生活特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目的。最后是“做现代中国人”。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要关注到自己国家的生活特质,还要关注到时代的生活特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不同的生活特质的。在陈鹤琴先生生活的年代,中国处在对外争取主权、对内争取民权的阶段,“现代中国人”就是与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相一致的。
2.幼儿教育目的是要改进生活的
教育目的和生活紧密相连,并不意味着教育是无能为力的。教育目的不仅要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更要通过教育来改进生活、充实生活。在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中,就包含着要通过教育来改进生活的蕴意。首先是“做人”,我们要做的是社会的人,要参与到社会中去,当我们把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做人自然而然地在参与社会的同时也会改进社会。陈鹤琴先生说:“人就必定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怎么使这个关系正确而完好地建立起来,以通过这个关系参与共同生活,通力合作以谋控制自然,改进社会,使个人及全人类得到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讲做人,应当努力来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得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2这里的“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就是要求通过教育促进生活的发展。“做人”还是从一个较为普遍的层面上培养人类的共性,而“做中国人”就体现出了要注意中华民族的特点。在国家还存在的状况下,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各阶段教育都要体现出国家意志,幼儿教育最终还是要为了自己的国家。通过幼儿教育来改变自己国家的国民的素质,最终促进整个国家的生活改善。所以陈鹤琴先生说:“在世界上还存在各个国家的时候,做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个拥有长期光荣历史的国家,并尽力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他也必须热爱生长在同块国土上有着同样命运的同胞们,他们为同一个目标,即为自己的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做中国人”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属性,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别的人,而是要改变自己国家的现状。改变国家的现状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改变,所以陈鹤琴先生在“做中国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做现代中国人”的主张。“做现代中国人”深刻地传达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时代使命。当时需要的是具有科学民主思想的中国人,所以教育不能培养顺民式的儿童。陈鹤琴先生说:“我们现在不要一般顺民式的儿童,我们要有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3培养出这样的儿童,将来成为祖国的主人,才能真正地改变落后的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中国。
二、生活是教育的内容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重视课堂书本知识,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他认为,我们不能再把目光只集中在那几本教材之上,那样的教育是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教育,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课程要以实际生活为中心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只有让小孩子与环境充分接触,才能真正发展他们的知识。他说:“儿童的世界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阔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什么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什么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什么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什么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4在幼儿园中,教学内容只有取材于儿童实际生活经验,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儿童所熟悉,儿童才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才会积极地去探索。假如幼儿园的课程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也就意味着学校生活与实际生活是截然两分的,这样的课程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幼儿每天都生活在实际的生活中,学校中的生活也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中可教的东西是很多的,就看我们能否去积极地利用。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都是好教材,课程应该从这个方面去想,而不是去建设一些人工化的东西。5
2.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课程要以生活为中心,这里的生活是儿童的生活。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到儿童现在的生活,至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在提出五指活动的时候,就指出“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换句话说就是一切的活动要在儿童的生活上、智力上、身体上互相联系,连续发展。如果把这只手掌当成成人的,那么儿童身心的发展就不能依据正常的途径前进,每次活动也会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脱离儿童实际生活。只有把幼儿园的课程放置在儿童的生活上,我们才能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效果。比如关于孩子识字的问题,假如儿童不知道字的用处,强迫他学,那是不应该的。但是我们发现儿童的生活中也是有字的,如故事、谈话的时候都可以把字放进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识字放到课程内容中来了。
儿童的生活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他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他是生活世界的游戏者,他不会把教育和生活截然分开,也不会把一个科目的知识和另一个科目的知识截然分开。所以幼稚园的课程要关注到儿童生活的整体性,整个课程应该打破各学科的限制,通过课程中心制的编制方法,把各科通过一个中心串联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教育。
儿童的生活更是活动的,所以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在编制上留有余地,不要把一切都固定不变。陈鹤琴先生指出,一切课程,包括儿童全部的活动是可以变的,并不是按几位教师的想法而拟定的,并且是多方的,不是专一的,不是专门注意某些部分,而使其他各部分向隅的。
三、生活是教育的方法
生活是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要通过生活起作用。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所以教育的方法也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1.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影响,也积极提倡让儿童在“做”中去学习,在生活中去学习。他不仅提出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仅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儿童的知识来源于经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教育的内容,儿童如果想要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就要真正地去体验它,去探索它。只有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自己主动地去“做”,他才能获得直接的体验,这就是“做中学”。当然,在学生做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不闻不问,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做。当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他要给予学生必须的指导。在做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是“做中教”。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了直接经验,就是求得进步了。比如自然课教学要讲到鱼,陈鹤琴先生建议弄一些活鱼来,让幼儿看到真正的鱼,来观察鱼怎样呼吸,怎样转弯,怎样浮沉,让幼儿自己来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各部。在这样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书本上死板的知识,而是通过亲自动手去获得直接经验。老师在学生研究鱼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状况来决定是否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师生都获得进步。
2.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先生针对儿童的心理和儿童生活的整体性特点,提出了整个教学法。针对当时大多数的幼儿园采用分科教学的做法,陈鹤琴先生指出,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是违反儿童生活的、背离儿童心理的。他说:“大学生的程度高,知识深,非分科不可的。但小学生、幼稚生则不然,教师尽管可以用整个材料去教他,不必分科教的。”6他主张要把各门学科打成一片,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他举了“龟兔赛跑”的教学例子,要求全部的教学活动各个学科都要围绕着“龟兔”开展。首先出示真实的龟兔,吸引起儿童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探究龟兔的生理特点,接着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展开剪贴龟兔挂图、描画龟兔轮廓等等活动。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龟兔”而展开,不论是科学的活动、艺术的活动,通通都围绕着主题来进行,并没有专门地进行哪一学科的教学。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生活精神是在深刻理解儿童的特点之上提出的时代精神,它对于今天幼儿教育中忽视儿童生活的做法仍然有着启示。(程友伟)
手工材料
关键词:陈鹤琴
- 陈鹤琴游戏思想对当前幼儿园游戏实践的启示 2012/04/28
-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读《陈鹤琴传》有感 2012/03/15
- 陈鹤琴的教育信念及其启示 2012/03/14
- 陈鹤琴的课程思想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2/01/05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