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大班语言活动《宝贝》的三次教学实录与反思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chunzi 感谢 chunzi 上传 0人参与

  在主题活动“相亲相爱”中,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宝贝”的分享活动。在介绍自己心爱的宝贝时,男孩子多数介绍的是汽车、奥特曼、果宝奇兵等玩具,而女孩子带来的宝贝则以芭比娃娃和毛绒玩具居多。很明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玩具情有独钟,而他们心目中的“宝贝”也更多地是平时心爱的玩具。如何丰富孩子对“宝贝”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呢?说教是行不通的,真正的教育,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此我们想,是否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绘本,以故事为载体,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洋溢的温情和美好,并帮他们进一步拓展对“宝贝”内涵的理解? 
  经过多次的阅读与筛选,我们选择了《彩虹的尽头》这个绘本。这是一个意境优美、语言朴实、感情丰富、线索突出的绘本故事,作者以獾和狐狸寻宝为主线,通过故事的不断推进,借不同小动物之口,表达出“宝贝”的多种内涵,整个故事引人入胜又妙趣横生。我们试图抓住“寻宝”这条主线,在孩子们观察、讨论、讲述的过程中,逐步梳理出故事的主题:其实宝贝是一些很特别的东西,有的甚至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 

  我们先后在三个大班开展了此次活动。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研讨,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 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讲述獾和狐狸在寻宝过程中的经历,尝试理解“宝贝”的多种含义。 
  2. 感受生活中的温情和美好,愿意和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配乐ppt,勾线笔人手一支,绘画纸,KT板做成的“宝贝墙”。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绘本封面PPT,介绍故事背景,引出“宝贝”的话题。提问:你觉得彩虹的尽头会藏着什么宝贝呢? 
  幼儿的回答是“金子”“宝石”“项链”“玩具”,理由是“值钱”“好玩”“漂亮”。这些回答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宝贝”内涵的现有理解。 
  二、讲述故事、展开讨论,理解“宝贝”与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松鼠的宝贝是食物(松果),鸭妈妈的宝贝是孩子,兔爷爷的宝贝是回忆,狐狸和獾的宝贝是朋友。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感受“宝贝”的内涵。 
  在这个环节,幼儿对“松鼠的宝贝是食物”非常理解,一下子说出很多理由:“松鼠喜欢吃。”“不吃肚子会饿的。”“没有它松鼠会死的。”而对于“孩子”“朋友”也可以是宝贝,幼儿也能够理解。特别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联系到自己和妈妈、朋友在一起的经历时,对这一点特别认同。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回忆”是宝贝,明白宝贝可以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这依然有些困难。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我们在这里做了较多的铺垫,比如讲述兔爷爷的回忆时,尽可能寻找贴近幼儿生活的切入点:兔爷爷小时候,妈妈和爸爸如何照顾、疼爱他;长大后,兔爷爷外出旅行经历了很多美好的事情……为了渲染情感氛围,每一段故事的小结部分,我们都加入贴近主题的背景音乐。幼儿的回答不乏亮点,但由于缺乏经验,我没有对孩子的回答及时予以回应,更没有把他们的表达进行总结和提升。 
  三、说一说,你的宝贝是什么? 
  经过前面故事的讲述,幼儿对“宝贝”的理解明显拓展了:“我的宝贝是妈妈。”“我的宝贝是我最好的朋友。”当然,也有幼儿说自己的宝贝是玩具、金子。 
  四、画出你心中的宝贝。 
  幼儿的画呈现了多样性,有的画了大大的爱心,说:“我的宝贝就是心里的爱。”有的画了和好朋友手拉手的样子,还有幼儿画了和家人外出游玩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宝贝”内涵的理解丰富了起来。但当时我并没有及时捕捉到这些火花,在随后的介绍宝贝环节也没有凸显出这些亮点。 
  五、布置“宝贝墙”,介绍自己的宝贝。 
  这个环节,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是因为组织不得当,活动常规有些混乱,我感觉非常吃力。 
  六、延伸: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他的宝贝是什么。 

  反思和调整: 
  1.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尤为重要。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然我已经注意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简洁、规范,但是在感染力上,我欠缺很多。《宝贝》这个活动,需要一种温馨的活动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讲话的语气、动作,包括一开始和孩子打招呼的方式,都要注意渲染出这种感觉。所以,教师自己必须先“走进”绘本,细心品味这个故事的意蕴,认真揣摩不同动物讲话的语气、表情、动作,生动活泼地展示整个故事,才能感染到孩子。 
  2. 在活动中,我拘泥于活动的预设流程,对幼儿的回答欠缺回应策略,经常单纯地重复幼儿的发言,未能及时归纳和启发。比如幼儿说宝贝是金子,我就只是简单地重复幼儿的话,没有进一步反馈。其实在这里,我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你觉得金子是宝贝呢?”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帮幼儿提炼。活动设计是“死”的,但孩子们却是灵动鲜活的,教学现场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被“死”的活动预设绑住了手脚,更应关注现场孩子的需要。 
  3. 最后两个环节,因为我事先没有说清要求,导致常规有些混乱,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因此,我需要思考如何尽可能言简意赅地将要求表述清楚。 

  在第二个班开展活动之前,我又品读了整个故事,认真揣摩每个小动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情和语气,力求在引导幼儿阅读时,能够更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故事的意蕴,真正感染到每一个孩子。另外,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我努力尝试回应孩子,捕捉他们在活动中的“亮点”。最后两个环节,我重新组织了自己的引导语,希望活动能更有效地开展。 
  活动过程: 
  一、老师播放绘本封面PPT,介绍故事背景,引出“宝贝”的话题。提问:你觉得彩虹的尽头会藏着什么宝贝呢? 
  引出疑问时,我注意用神秘的语气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对幼儿的回答,我及时作出回应和小结,但回应略显啰嗦,有时还把幼儿的话过分拔高。比如孩子说宝剑是宝贝,因为可以保护自己、消灭怪物。我就说:“哦,因为宝剑可以锄强扶弱,所以是宝贝。”显得非常生硬。 
  二、讲述故事、展开讨论,理解“宝贝”与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感受“宝贝”的内涵。 
  根据故事里的不同角色,我用不同的语气说话,来表达狐狸的调皮、獾的憨厚、鸭妈妈的慈爱、兔爷爷的沧桑等,但仍然有些放不开。 
  三、说一说,你的宝贝是什么? 
  有幼儿仍旧说“金子”“玩具”“宝石”等,我追问:“它能给你带来快乐吗?”幼儿点头。“如果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它就是宝贝。”我尽可能地尊重不同幼儿的不同想法。 
  四、画出你心中的宝贝。 
  在分组指导时,我注意及时捕捉亮点,比如有女孩子画了自己正在跳芭蕾,周围有一圈笑脸。她说:“我的宝贝是芭蕾,因为它能让我快乐。”我问:“那为什么周围有一圈笑脸呢?”“那是观众,大家都很开心。”教师:“原来芭蕾不仅能带给你快乐,还能带给别人快乐,看来还真是很棒的宝贝呢!” 
  五、布置“宝贝墙”,介绍自己的宝贝。 
  画画时我给出一段背景音乐,音乐结束后,请幼儿尽快将作品贴到“宝贝墙”上,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宝贝。幼儿在介绍时非常兴奋,都使劲往前挤,于是我提出要求:“为了让每个幼儿都能看见你的宝贝,我们都往后退一步,前面的小朋友可以蹲下。”但是后面的幼儿还是往前拥挤,常规仍旧略显混乱。 
  六、延伸:问问你的爸爸、妈妈、老师、朋友,他的宝贝是什么。 

  反思和调整: 
  从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分析,本次活动较第一次效果有所提高。针对第一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及时作出了调整。首先,在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上做了改进,通过恰当的语言烘托故事氛围,结合优美的背景音乐,给幼儿带来了美的情绪体验。其次,本次活动层次更显清晰,环节衔接更顺畅,经过第一次活动和反思,我明显感到对整个活动有了整体性的把握,环节过渡也自然很多。
  当然,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我已经努力采取积极的回应策略,但是回应不够简洁,有时还把幼儿的话过分“拔高”。研讨后大家认为,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幼儿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新思考师幼关系的定位,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另外,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尽量给每个幼儿发言的机会,不能总是关注那些举手的孩子,老师要注意随时用眼神、动作和幼儿进行交流,尽可能关注到所有人。 

  所以,在第三次活动之前,我重新设计了所有问题,特别注意到问题之间的层次性,尽可能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常规方面,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围坐下来,这样就不会发生推挤拥堵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1. 介绍主人公狐狸和獾。 
  师:今天要介绍一对好朋友给大家认识。 
  播放PPT,并提问: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 
  孩子对狐狸都比较熟悉,但是有些幼儿并不认识獾。教师简单介绍一下:“獾是一种很可爱的哺乳动物。”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他和狐狸是一对好朋友哦。” 
  2. 引出故事。 
  教师讲述狐狸和獾的对白,引出彩虹的尽头有“宝贝”。 
  3. 幼儿讲述对“宝贝”的理解。提问:你觉得彩虹的尽头会藏着什么宝贝呢? 
  二、讲述故事,理解“宝贝”与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感受“宝贝”内涵。 
  1. 宝贝→食物。(配乐以“满足”为主题) 
  (1)讲述故事并提问:为什么松鼠的宝贝是松果呢? 
  (2)了解“宝贝”与食物的关系。 
  (3) 突出食物的重要,是松鼠维持生命的基础。 
  在提问“为什么松鼠的宝贝是松果”时,一个孩子给了一个很可爱的说法:“因为他们都姓‘松’。”这是孩子才会有的逻辑,我笑着说:“你是从名字来猜测他们之间一定有很特别的联系,对吗?”孩子害羞地笑着点点头。教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支持他们创意性地表达,这样孩子才会敢说想说乐意说。 
  2. 宝贝→孩子,配乐以“爱”为主题。 
  (1)讲述故事并提问:鸭妈妈呼唤的宝贝是什么?为什么小黄鸭是她的宝贝? 
  (2)了解“宝贝”与孩子的关系。 
  (3)突出妈妈对宝宝的关爱,感受妈妈对宝宝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时一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了:“她是白鸭妈妈,可是找到的是黄色的小鸭,她找错孩子了!小白鸭才是她的宝宝。”我就问她:“你和妈妈长得像不像呢?”孩子很认真地想了会告诉我:“有点像,也有点不像。”“除了妈妈,宝宝还有可能会长得像谁呢?”下面马上有孩子说:“爸爸!”“哦,那么这只小黄鸭可能会长得像谁呢?”“他的爸爸!”“他爸爸可能是一只大黄鸭!” 
  3. 宝贝→回忆。(配乐以“怀旧”为主题) 
  (1)讲述故事并提问:兔爷爷装在脑袋里的宝贝会是什么?什么是“回忆”? 
  (2)了解“宝贝”与回忆的关系。 
  (3)突出回忆的美好,唤起幼儿对以往美好事件的再现。 
  幼儿在这里的讲述欲望很强烈,很多孩子都说到了和父母、朋友、亲人等在一起时的美好回忆。我通过适时追问等策略,引导孩子感受回忆的美好,让他们进一步感知并了解:随着我们长大,回忆也会越来越多,它有可能是你爱过的朋友、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宝贝。 
  4. 宝贝→友情。(配乐以“友谊”为主题) 
  (1)讲述故事并提问:他们的宝贝究竟是什么?朋友怎么也成为“宝贝”了呢? 
  (2)了解“宝贝”与友情的关系。 
  (3)突出友谊的重要,感受与同伴相处的乐趣。 
  当问到一个孩子:“你的好朋友是谁呢?”他指了指在场的另一个孩子。我就趁势说:“那就站起来给他一个最温暖的拥抱吧!”看其他孩子一下子也兴奋起来,我说:“请你找一个朋友,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吧!让他知道你有多么爱他!”有两个孩子始终没有站起来,我走过去:“可以拥抱一下你吗?”孩子羞涩地和我拥抱。活动就此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三、我的“宝贝”。 
  1. 提出问题:小松鼠的宝贝是食物,鸭妈妈的宝贝是小鸭子,兔爷爷的宝贝是美好的“回忆”,狐狸和獾的宝贝是最亲近的朋友,那么,你的宝贝究竟是什么? 
  2. 画宝贝,请幼儿尝试将心中对宝贝的理解用笔绘出,并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宝贝。 
  3. 小结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次我请孩子们围坐在“宝贝墙”面前来欣赏并介绍各自的宝贝。孩子们有的画了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在一起;有的画了书本并说书本给她很多快乐;还有的孩子画了自己在唱歌,说唱歌的时候她最开心……孩子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充分证明,孩子们对“宝贝”内涵的理解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和延伸。 
  四、延伸。 
  幼儿把自己的宝贝介绍给家人或是朋友,也可以问问他们心中的宝贝是什么。 
  从开始时的不自信到后来逐步找到语言课的感觉;从一味背教案到充分关注、尊重幼儿;从完全不会回应孩子到慢慢找到有效的回应策略……这次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通过本次教研,我主要有如下思考和收获: 
  1. 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生活、学习中的教育契机,从幼儿的现有经验出发(有时可能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载体),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放的心胸、灵活的思想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像《宝贝》这个活动起初只是来源于孩子们的一次分享,教师发现幼儿对“宝贝”内涵的理解很单一,便及时把握住这一教育契机,以绘本《彩虹的尽头》为载体,开展了这个活动。 
  2. 师幼对话的关键是促进幼儿发展,体现对话的教育性。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感知和评价幼儿的现有发展区,并通过对话推进幼儿的发展区是展开师幼对话的关键。教师必须真正树立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观念,认真去倾听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分理解幼儿的想法,并用简洁的语言或少量的感叹词、表情体态进行及时、适当的反馈。作为青年教师,更要注意积累有效的回应策略,学会及时有效地接住孩子抛来的“球”,和幼儿形成积极的互动。 
  3. 教师必须用“心”去做教育,认真体悟活动的价值和内涵,在仔细思考、品读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变换的语调去感染孩子,而不是浮夸造作地“表演”。像《宝贝》这个活动,教师用温柔、感性的语气渲染出温情的氛围以及通过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语音语调以引起孩子的共鸣是必要的,但是把握那个“度”也很重要。过度地关注语音语调,只会给人带来矫揉造作的感觉。总之,自然的、由心而发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够感动孩子、走进孩子心灵的东西。 
  4. 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关注那些积极举手、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而容易忽视对那些不太举手或是较为内向羞怯的孩子。教师必须尽可能给每个孩子大胆表达的机会,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要多用眼神、动作等鼓励他们。活动中,当孩子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时(比如到活动最后,如果还是有孩子说:“我的宝贝是×××玩具。”),教师必须学会尊重这种差异,不能把别人或是成人的想法强加给他们 

  活动评析 
  1. 该活动的选题非常新颖、巧妙。可以说,“宝贝”这一温馨的话题对孩子们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并未能够真正理解“宝贝”二字的深刻内涵,为此,李老师基于幼儿对“宝贝”的原有经验和理解,巧妙地选择以文学作品《彩虹的尽头》切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作品,理解故事中“宝贝”的内涵。 
  2. 活动过程自然流畅,真正体现了“以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综合教学思路。以故事切入,借助有趣的故事丰富幼儿对“宝贝”的原有经验,然后通过谈论、绘画等手段深化幼儿对“宝贝”的理解,并围绕“宝贝”这一话题,巧妙地将语言、绘画等方式有机渗透于整个活动中。 
  3. 该活动的教学流程和节奏基本符合故事教学的要求。故事教学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理解作品。幼儿能否很好地感受、理解作品,决定他们能否更好地进入后面的学习。如在本活动中,教师在调整之后运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并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这些都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第二,体验作品。教师主要通过简要的谈话、提问回顾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体验作品的内涵。第三,迁移作品经验。故事向幼儿展示的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使幼儿感到既熟悉又新奇有趣。让幼儿仅仅停留在在这些经验上还是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组织相关活动,将这些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实现直接经验与作品间接经验的双向迁移。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绘画形式将自己心中的“宝贝”表现出来,通过绘画亲身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边回顾故事边将已学到的经验很自然地迁移到自身身上,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第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宝贝墙”让幼儿相互欣赏和自我介绍,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象。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采用续编、表演等形式进行创造性表达。 
  与故事教学这四个层次基本相符,教师通过“感知学习——理解体验——迁移经验——创造表达”四个步骤组织和开展了此次活动,可以说基本符合文学故事的教学要求。但并不是说,一个活动必须体现故事教学的四个层次,因为故事教学的这四个层次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才能实现的。所以,一个活动不可能完全体现故事教学的四个层次,也许只体现了其中一个层次,或两个、三个。具体应处于哪个层次,和活动的具体要求和重点有关。如在该活动中,幼儿对《彩虹的尽头》可能还比较陌生,那么该活动重点放在学习感知和深刻理解这两个层次上即可,第三步的迁移经验和绘画表达可以在下一次活动中进行。一个好的活动只要选题适合,目标适宜,重点突出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研修室 周 颖)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歌曲在线听:小青蛙搬家mp3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