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的大课程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要求:学期教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园课程要为幼儿提供整合的、情境化、生活化的经验。为此,笔者作为一个基层教育管理工作者,常思常想的问题是:农村幼儿园(包括小学附设的学前班)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小学化”、“城市化”、“成人化”的倾向,不少农村幼儿园(班)采用的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单纯书本知识灌输与读写算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把教学内容“小学化”、教学模式“城市化”、教学管理“成人化”的方式,不单是把幼儿园变成了幼儿学校,还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扼杀了幼儿个性,这是十分可怕的。
要改变上述现状,除教育行政主管单位严格执法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以外,还要让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课程观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上,除使用国家课程之外,还要有幼儿园地方课程、乡土课程和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幼儿园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中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朝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唐淑等《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所谓“大课程观”,不光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玩具、学校与设施的叠加,它还包括一切可以利用并为教育服务的资源(含大自然在内)。现以自然界为例说明大课程观的丰富内涵。
自然界,特别是农村的大自然,是一本天然的、生动的、鲜活的幼儿园教材。在那里,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可以认识植物、了解动物;可以沐风淋雨、嘘寒问暖;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四季轮回。在那里,你可以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你可以问“蚂蚁为什么搬家”;你也可以问“嫦娥为什么奔月”;总之,你可以问“十万个为什么”。在那里,既可以满足孩子好奇的心理,又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以说,自然界是农村幼儿园的一部百科全书,让幼儿学会读大自然这本书尤为重要。
农村幼儿园的大课程观还要凸显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本土文化)属地域文化范畴。每个农村幼儿园都有属于自己本土的、特定的地域发展空间。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家庭、家园和家乡的社会氛围。这些因素都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人生经验的获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把乡土文化纳入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编写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园本特点的适合幼儿的乡土教材,时不我待。
那么,什么是“乡土教材”呢?“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和民族状况等内容的教材。”(陈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类》)在一般性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指导下,编写符合本地(如会宁金色教育、红色旅游文化)本乡(如土门岘苦水河文化)本园(如土门岘乡中心幼儿园文化)的乡土教材,供幼儿教师配套使用,为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奠基。
一般地,编写农村幼儿园乡土教材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开放性。开放才有眼光,有眼光才有大课程观。
生活性。生活即教育。充实的生活、新颖的活动,是乡土的魅力所在。
乡土性。传承乡土文化,传达乡亲乡音,体味风土民俗,弘扬乡土精神。
渐进性。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具体到一般取舍素材,编写系列课程。
探索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乡土文化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对培养儿童的品德与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启蒙的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还处于低级阶段。农村学前教育的课程发展还存在着盲点甚至空白。所以,我们应该站在明天看今天,努力构建农村学前教育的大课程观,把编写农村幼儿园用得上、留得住、可持续的乡土教材作为一项工程抓紧抓好,为培养人格健全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而谱写新篇章!
手工材料
关键词:大课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