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有效引导幼儿经历探究的过程

来源: 06abc.com  作者: hefengli 感谢 hefengli 上传 0人参与

       探究是幼儿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地鼓励和引导幼儿经历探究过程,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提升,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引发探究欲望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内驱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只有有了疑问和寻求答案的愿望,才能形成探究的欲望。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多提问,能提出问题说明幼儿在动脑筋思考,好提问题说明幼儿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意愿。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提问的环境,引导幼儿质疑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励幼儿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二、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引导探究过程 
        爱因斯坦曾经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今天的幼儿需要以某种方式去阅历各种自然现象,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亲身体验“学科学”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然而,幼儿受认知、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局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如果放任幼儿的探究行为,幼儿的探究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另外,幼儿具有个别差异性,他们的兴趣、认知、能力等发展也不尽相同,加上科学探究活动的变化性很大,没有完全的预见性,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有效地引导幼儿经历探究的过程,充分关注幼儿在过程中的反应,及时把握幼儿探究的动向,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有所获、有所得。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鼓励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即使探究活动失败了,也能通过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三、关注幼儿兴趣发展,启发幼儿思维 
        只有建立在幼儿兴趣点与关注点上的科学引导策略,才能有效地将幼儿的探究欲引向深入。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会融化的糖”中,幼儿对糖融化在水里很感兴趣,提出“在水中加果珍或者其他东西行不行?”等问题。笔者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即想解决在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就提出各种假设性的一串问题,启发孩子们思考,而后一起设计了“颜色融水”的实验计划,并引导孩子们完成实验,得出了答案。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并由此引导进入另一个探索过程,将幼儿的探究引向深入。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的经验。为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和假设,教师要引导幼儿努力摆脱束缚思想的观念、方法,养成多角度、多立场看待问题的习惯。例如,关于玻璃的用途,在让幼儿列举出玻璃的一般用途后,笔者运用头脑风暴法原理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思维,想出一切可能的用途。 

          四、灵活引导探究环节,切合幼儿实际 
         幼儿年龄小,各方面机能还没有发展完善,短短的一次经历活动,不可能将所有问题探究清楚。而且,出于好奇心,孩子们又会发现很多问题。教师要结合幼儿实际,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活动中,许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环节,以及各环节的作用和目的不清楚,常常顾此失彼,例如: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表面现象,忽视深入探究:重视练习,忽视幼儿的疑惑等等。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探究的新颖性,甚至别出心裁、挖空心思地在材料上、操作形式上大做文章,完全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幼儿的主体能动性。事实上,教师可以针对探究的内容,抓住探究的重点,灵活地引导幼儿去完成某个重要的、有价值的操作环节,而不要面面俱到,每个环节都要实施所谓的探究,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幼儿的发展和兴趣所在,让探究的环节真正发挥作用。 

          五、精心设计探究材料,引导幼儿探究 
         材料是幼儿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中介,材料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究。教师可以将材料布置在活动室的周围,或者方便幼儿拿取的空间,这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操作工具去自由探究,使幼儿有更多自由发现的机会。但是,这种开放性的投放是经过教师认真考虑,精心设计的,以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幼儿操作材料的状况,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适宜的指导。 另外,材料的投放还可分层进行,教师通过连续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由模糊到清晰地去逐渐丰富知识经验。如在“陀螺转转转”的探究活动中,第一层材料是教师做好的陀螺,让幼儿玩,激发兴趣:第二层材料是标好不同位置点的圆形纸片,让幼儿感知不同点的转动:第三层材料是不同材质的圆形纸片,让幼儿自制陀螺。幼儿通过操作这三层材料,逐步感知到陀螺点在中心时的平稳、快速。  材料的提供还要充足、恰当。在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前,教师要深入思考,根据探究内容的难易程度,预测幼儿在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可以是自然的原始材料,也可以是半成品的、成品的材料,还可以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使用的辅助材料和工具。 

         六、合理安排探究时间,学会合作共享 
         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几率很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给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让幼儿反复的操作、发现,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面对幼儿的失败,要有足够的耐心,积极引导幼儿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幼儿在经历失败与成功、失望与兴奋的历程中,才会不断地动手、动脑,才能初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教师要根据探究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幼儿活动的时间。有些探究活动不是一次教学、一种操作就能完成的,如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饲养蝌蚪等需要孩子们做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教师就要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幼儿连续地观察,引导探究。还有些探究是需要在活动后补充延伸的,如植物吸水性等,教师可在活动后及时给幼儿完成的时间,不要流于形式,影响幼儿再次探究的愿望。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教师也要合理分配探究的时间,除了给幼儿足够的操作时间,还要留足交流分享经验的时间,让幼儿能了解同伴的经验,学会取长补短,多方面考虑问题。 

        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宜介入探究 
        在幼儿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师的引导要适宜,这种适宜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活动的介入和指导方面。在引导探究过程中,常出现这样一些不正常现象:一是教师介入幼儿探究活动过早,对幼儿指导过多,使幼儿不能自主探究,完全依赖教师;二是对幼儿探究过程随意放任,认为这样才能给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三是面对幼儿的错误、失败失去耐心,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使幼儿失去探究的机会。例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球”中,教师让幼儿在不同材质的地面上弹乒乓球,并提问“乒乓球在哪里弹得高?”有的幼儿说在地板上,有的幼儿说在土地上,究竟在哪里弹得高呢?教师告诉幼儿硬地板弹得高。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孩子们经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而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这里教师根本就没向探究过程引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幼儿,而是要让幼儿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正如拉瓦特里所说:“教师的作用是刺激和指导,不是去教特别的反应,也不应去告诉儿童正确的答案,甚至不用去告诉他的错处。教师应该相信儿童自己学习的能力,当他犯了错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提醒,使他可以有更多的顺应的信息,而给他正确的答案不能使他信服。” 
       总之,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蕴藏着极大的可塑性,学前期是提高幼儿探究意识的关键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握幼儿潜能发展的这一大好时机,及时实施科学有效的引导,使他们在经历探究过程中真正能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关键词:经历探究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用热水给花浇水之后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