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liuhui 感谢 liuhui 上传 0人参与

        [摘要]游戏本身具有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创造性等特质,这使其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将相对固定、客观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亲身体验,实现儿童学习经验的分享与交流的作用。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充分体现游戏精神,必须确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游戏精神。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幼儿园课程;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幼儿主动、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课程,因此幼儿园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途径”。我国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学要摒弃单纯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学科知识教育,而用符合儿童内在需要的游戏活动来承载学科内容,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课程,真正实现儿童内在精神品质的成长。 

        一、游戏的特质 
        (一)独立性 
        对幼儿来说,当下永远是最重要的,幼儿以此时此刻的需要来组织自我活动,通过不断地体验来认识和塑造自我,而体验的过程就常常表现为游戏活动。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游戏相对于教师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倾听儿童的意见,尊重幼儿自主的游戏生活,避免对儿童的游戏进行过多的人为控制。教师一旦把游戏活动变为实现自身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手段,就会让游戏失去它自有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幼儿教育应该能让幼儿无拘无束地“沉迷”于游戏的状态,通过游戏的形式来体验自我的成长,并感受成长的乐趣。 
        (二)体验性 
        幼儿尽情忘我地投入游戏,不知疲倦,似乎没有任何的目的,他们只是在游戏,并在游戏中充分的享受。这种享受过程就是体验。“生活唯一的意义乃是对生活本身全面彻底地体验——去全面地感知、深刻地认识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创造、发现、渴求和希望的真正含义。这种体验和认识是生活至高无上的价值。”对幼儿而言,体验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与此相比,游戏带来的知识学习与增长只是一种派生和附属。当教师对游戏进行的生硬干预,会人为中断或改变游戏的走向,使幼儿进行中的体验突然终止,从而必然导致幼儿心理上的失落感。带有某种功利目的或以游戏为手段的伪游戏更是无法给幼儿带来参与的热情,因为游戏中的幼儿只是教师棋盘上行进的棋子,而不是拥有独立情感的生命。 
        (三)愉悦性 
        游戏的愉悦性源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在游戏中的满足感,源于其身体和精神的放松,智力和情感的自由运用与表达。在游戏中,他们的很多梦想都能得以实现,这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满足。而教师主导的游戏却由于承载了太多成人世界的价值而缺失了能够让幼儿自由实现梦想的元素,因此不能给幼儿带来真实的满足感。当游戏成为一种徒有其表的“圈套”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四)创造性 
        创造是幼儿游戏的最高阶段,它包含了幼儿心智的高度活跃和情感上的高度自我肯定。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个世界来还给你。”可见,游戏是创造性的源泉。幼儿期是儿童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游戏能够激发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宽松的环境、自主的活动能让幼儿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并享受创造的乐趣。而预设程度越强的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约束也越强,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焦虑,从而影响他们活动的热情。可见,游戏的意义不在于活动能达成怎样的效果,对幼儿来说,游戏无所谓成败,游戏中想像力无拘无束的发挥才是最重要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的意义 
        在教学中倡导游戏精神,就是要让教学活动更符合儿童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只把游戏当作一种形式,或无意义的实体性游戏活动,而要“让教学借助游戏成为一个生动、真实、开放、有意义的过程,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过程,一个将内容(课程)转化为自身体验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和表达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具备游戏的精神特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体验,给幼儿足够的创造空间。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游戏活动的指挥者、伪装者、破坏者的角色,使游戏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指挥者即游戏活动的主宰,由他发出指令,幼儿被动接受,游戏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荡然无存。如在音乐游戏活动“蔬菜汤”中,教师扮演奶奶,指定幼儿分别扮演瓜类、豆类、菜类,随着音乐不同,教师依次指挥不同的蔬菜出场。整个活动看上去是个音乐游戏,实际上,幼儿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权。在这种“伪游戏”活动中,教师和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改变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走向,干扰或中止幼儿进行中的游戏活动,影响幼儿游戏的情绪或改变幼儿原先自主的游戏设想,最终导致幼儿创造欲和愉悦感的消失。 
        游戏应该让幼儿在活动中拥有独立与创造性,这是游戏活动应有的教育指向。然而,当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随处可见小学化的痕迹,幼儿游戏的权利被剥夺,幼儿越来越远离应有的游戏生活。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还不自觉地异化了游戏的概念,游戏被教师主导和操控,更像是一种包装,貌有其形而失其精神,成为教育中的“伪游戏”。 

        三、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重塑 
        (一)确立“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 
        重塑游戏精神的核心是回归儿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儿童出发,着眼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和长远性,这就是教育学上强调的“儿童中心”理念。“儿童中心”观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那时的人文主义强调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培养,其特点在于注重儿童本来的自然本性。伊拉斯莫斯在《幼儿教育论》中指出:“用恐怖的手段来使他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儿童’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何等的荒谬。”在当前短视的功利化教育观的影响下,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间的差别日渐消失,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是体现在空泛的口号上,教育的真正中心仍然是教师和教科书,幼儿自由游戏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因此,重新体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重塑游戏精神,首先要确立“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作为儿童存在方式的游戏活动才能得到根本上的重视。 
        (二)实施“原色教育”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是一种理性思维下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师在理念上的认同与接纳是前提,我们在实践中将其总结为“原色教育”。所谓“原色”,本身是指红黄蓝三种基本色。这三种颜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颜色混合产生,色彩学上将这三种独立的色彩称为三原色,利用这三种颜色可以调配出最美丽最丰富的色彩。我们用“原色”一词则是喻指幼儿基于自身经验而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特点,以及他做为一个人的本真的心理特征。“原色教育”即是要求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基于幼儿本真特点,体现幼儿发展需求,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要求紧扣“本色、底色、亮色”来做文章。本色就是尊重儿童的本真特点;底色就是要明确基础性发展目标,立足儿童的全面发展;亮色就是追求儿童的特长发展,个性张扬,实现发展性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追求“互动、活动、灵动”的效果。互动指教学环节展开要体现平等互动,突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是要以游戏为载体,课堂组织丰富多样;灵动就是要放手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教学活动焕发儿童的生命活力。第三在教学评价中,要求做到“发现、发展、发扬”并重。发现就是关注每一个幼儿及其亮点,重过程评价;发展指在教学活动中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所提升;发扬即关注孩子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观念的接受不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程,接受观念后的教育操作更是难点,这需要教育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暂无...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中班歌唱活动:在农场里(带反思)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