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初探
幼儿天生就俱有好奇、好问、探索的心理,在幼儿的周围生活存在着无数的自然现象,无时无刻地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发现、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幼儿教师去启发、去正确引导,使幼儿从小就在思想深处留下了爱科学意识的烙印,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萌发孩子学科学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所以教师为幼儿选择的教育科学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
二、相信幼儿,大胆放手
科学教育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相信幼儿,大胆的解放思想,从一开始就要放手凡是幼儿能观察到的,就让他们自己观察,幼儿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幼儿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总之让幼儿自己探索、思考、发现,否则就约束了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开展。其次,教师要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不要限定幼儿的回答,而应鼓励幼儿寻求多种答案。第三,教师要避免自己的语言行为为取代幼儿的表述和探索过程。最后,教师既要让幼儿主动的活动,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仍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促进所有的幼儿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巧妙、灵活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
1、提高兴趣法:在“踩鸡蛋”的活动中,当教师慢慢跨上用4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此时幼儿的兴趣激发起来。接着,教师又拎起两桶水,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仍没有破碎时,一起鼓起掌来,说:“哇!老师会气功。”这时,教师却神秘的说:“老师并不会气功,秘密在这里……”幼儿正是在这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中。
2、 设疑操作法:这种方法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提高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科学现象,学习、体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现科学道理。如《沉浮》活动中,教师提高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尝试,把这些东西放在水中,观察哪些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沉下去。在幼儿获得初步沉与浮的经验后,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获得初步探索,尝试“沉的东西能浮起来么?浮的东西能沉下去么?”幼儿带着新问题继续探索,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这种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的信心。
3、 出人意料法:这种方法扣人心弦,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好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神奇的空气》中设一个“吹报纸”表演,当教师双手各拿一张报纸向两张报纸中间吹气时,幼儿不约而同地叫起来:“报纸肯定会分开的!”结果两张报纸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向两边分开。恰恰是向中间靠拢了,这种强烈的反差激起幼儿非探究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操作尝试活动中,幼儿都积极主动,全神投入,寻求科学的奥秘。
4、魔术性:这种方法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如《神奇的水》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酸奶瓶,将一杯水倒入瓶内,在幼儿确定水能倒回时,教师将酸奶瓶举起回倒,奇迹出现了,酸奶瓶竟然一滴水也倒不出来!幼儿十分惊讶都跃跃欲试,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四、日常生活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的、重要的途径
生活中到处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藏着许多深刻的科学道理,它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究。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教师要抓住机会,运用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的。
总之,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起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操作、尝试、敢于幻想,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
手工材料
关键词:科学启蒙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