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中优化教师提问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幼儿园活动中的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质量。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以下几种提问能较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以探询性的提问,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探询性提问是指教师为了解幼儿现状,获得教师不清楚的信息,与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一种提问手段。如:在学习认识交通标志之前,教师要了解幼儿大致的现状,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动机。传统的教学呈现方式是:出示标志,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标志吗?这是什么标志?”这时候,幼儿肯定觉得很突兀,因为多数幼儿并不理解什么是标志,旧有的概念性经验无法有效迁移,达不到有效认识的教学效果;而运用探询性的提问就可以说:“你们见过标志吗?在哪里见过标志?”这样就能调动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唤起了幼儿对原有标志经验的回忆,将原有的标志概念进行了梳理与表达,同时唤醒了其他同伴对标志概念的好奇心,调动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以针对性的提问,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提问的针对性首先应考虑问题水平,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其次,应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恰当地提问可以增强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例如:一位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拿着水粉笔使劲地在白纸上画画,但什么都没有画出来。教师发现后问:“你的画和旁边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该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了同伴的作品,赶紧用笔沾上水粉颜料……
三、以关键性的提问,提供活动的结构指导
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关键问题应该被写入其中。教师要保证每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都有至少一个关键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要考虑到幼儿智力和能力水平,预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论题和教学任务。在幼儿反应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随机性的问题,这些随机性问题是对关键问题的深化与补充。例如: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幼儿提出了“为什么小鸭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对此,我引导幼儿:“小鸭和小鸡的脚一样吗?”当幼儿通过观察实物得出结论后,我又进而提出“为什么小鸡的脚和小鸭的脚不同,小鸭就会游泳,小鸡却不会游?”的悬念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并在一只大木盆里装满了水,让幼儿体验五指分开划水和五指并拢用手掌划水的感觉,幼儿在积极的探究中终于找到了“小鸡的脚没有脚蹼,在水中不能产生浮力和动力,所以不会游泳”的答案。
四、以逻辑性的提问,引发幼儿的合理推理
幼儿已有潜意识的推理概念,他们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推理,但并不理解推理的概念与方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原有基础、原有能力、教育活动的主题及目标,用一种精心策划的活动程序提问,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结果,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如语言活动“三只熊”中,教师先呈现小熊家的房间图。先提问:看这是谁的家?再提问:“家里有几个人”——“有些谁”让幼儿进一步有一定顺序地观察家居物品的多少、大小后合理地推理。
五、以明确性的提问,清晰幼儿的思维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应具体明确,以便幼儿回答。因为幼儿经验少,对许多概念还不是很明确,提模糊不清的问题,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浪费课堂时间,耽误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小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问:“鸡蛋是谁下的?”于是幼儿七嘴八舌把能下蛋的动物名字全都说出来,很显然这个问题使幼儿产生了疑义,回答出乎意料。所以教师应问:“是公鸡会下蛋,还是母鸡会下蛋呢?”这样的问题就清晰明了许多,幼儿可以很容易作出选择,说出答案:母鸡会下蛋。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个明确的问题带给幼儿的头脑冲击是鲜明的,幼儿的思维路径也是清晰的。
六、以开放性的提问,引领幼儿的积极思考
幼儿阶段,通过信息的分析,综合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扩充知识更重要。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可以给幼儿更多的发挥空间,给更多幼儿参与的机会,也会引发师幼间真正具有交流性意义的协商。因此,教师应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故事《七色花》,老师问“假如你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帮他做什么?”幼儿发言踊跃,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灾区的人们,帮助他们消除灾难。”有的说:“把花瓣寄给白血病患者,使他们有健康的血液。”还有的说:“把花瓣寄给老人,让他们年轻长寿。”等等,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七色花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美好。
总之,提问是老师和幼儿之间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教育方式。掌握有效的提问策略是如何“抛接”得巧妙而有力的关键,也是我们贯彻《纲要》精神、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手工材料
关键词:教师提问
-
暂无...